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从分子病因学角度分析一具有母系遗传特性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耳聋原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及缝隙连接蛋白26编码基因(GJB2)全序列分析.结果 接受检测的该家系先证者(Ⅲ-5)及另一母系成员(Ⅲ-1)均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先证者聋前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携带线粒体DNA12SrRNA C1494T突变的另一母系成员(Ⅲ-1)聋前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表现为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 线粒体DNA 12SrRNA C1494T突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之一,该突变致聋程度的不一致性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 线粒体糖尿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从而耽误治疗;基因检测是诊断线粒体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 对3例临床疑诊为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基因测序,明确诊断,指导精准治疗。方法 选取2017-2019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六安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疑诊为线粒体糖尿病的3例患者,将3例先证者及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线粒体基因测序。结果 3例疑诊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存在线粒体tRNA 3243A→G点突变,明确诊断为线粒体糖尿病。对家系成员的分析显示部分成员存在该位点突变,已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家系成员基因检测显示其母亲、哥哥、女儿均为tRNA 3243A→G基因阳性者,其中1例虽有该基因突变,但目前尚未表现为糖尿病。结论 对于临床疑诊为线粒体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以求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个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及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样,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首先,利用基因芯片对中国人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热点进行分子筛查,9个位点分别为:GJB2基因的35 delG?176 del16?235 delC和299 delAT;GJB3基因的538 C>T;PDS基因的IVS7-2 A>G和2168 A>G以及mtDNA 12S rRNA基因的1494 C>T和1555 A>G?然后,对两家系的先证者分别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及核基因TRMU和MTO1编码区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芯片检测发现两家系的7名母系成员均存在同质性mt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与修正的剑桥参考序列相比,2名先证者的mtDNA全序列分析共检测到53个碱基变异,但除已知的12S rRNA C1494T突变外,其余52个碱基变异均为已报道的多态性位点;两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别是D4和D5a;TRMU和MTO1基因序列分析无异常发现?结论:线粒体DNA 12S rRNA C1494T突变是两个家系耳聋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该突变的表型表达;未能证实线粒体单体型以及核基因TRMU和MTO1对家系成员C1494T突变的表型具有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 LMNA 基因 C.1583C>G 突变致 2 个 Emery-Dreifuss 型肌营养不良( Emery-Dreifuss musculardystrophy , EDMD )家系心脏受累特点。方法 收集、分析 2 例先证者及其家系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提取 DNA ),以及 2 例先证者活组织检查骨骼肌病理分析; PCR 、直接测序; 3 例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99 Tc M - MIBI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家系 1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 2 为散发病例; 3 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 EDMD 临床表现:关节挛缩,进行性加重肌无力、肌萎缩,心律失常伴或不伴心肌病;活组织检查骨骼肌病理分析呈 肌病改变;基因检测家系 1 ( 2 例患者)、家系 2 ( 1 例患者) LMNA 基因 9 号外显子 C. 1583C>G ( T528R )杂合错义突 变;心电图及心脏影像学检查显示 3 例患者表现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 Ⅲ 度房室 传导阻滞;家系 2 先证者合并心肌病,家系 1 先证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家系 1 先证者女儿无明显心脏 结构功能异常。结论 2 个家系 3 例患者经临床、活组织检查骨骼肌病理分析、基因检测确诊为 EDMD ,致病基因均 为 LMNA 基因 9 号外显子 C. 1583C>G ( T528R )杂合错义突变; LMNA 基因突变所致 EDMD 心脏受累程度更严 重,心脏传导系统受累常合并扩张型心肌病和(或)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确定佩梅病(PMD)一大家系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进行PLP1基因重复突变检测、DNA直接测序进行PLP1基因点突变检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本家系先证者(Ⅴ∶4)符合临床诊断PMD。PLP1基因检测结果发现先证者(Ⅴ∶4)存在第2外显子c.96C>G(p.F32L)的半合子改变,先证者之母(Ⅳ∶16)、外祖母(Ⅲ∶20)与曾外祖母(Ⅱ∶7)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c.96C>G(p.F32L)杂合改变,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结论本家系中先证者为PLP1基因c.96C>G(p.F32L)半合子突变致病,明确了本家系PLP1基因突变与遗传特征,为准确的遗传咨询和进一步的产前诊断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的临床特征 及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并进行临床诊断。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 变检测;鉴定出可能致病性变异后,对家系成员进行特定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及基因诊断。结果:该家系中4代有5例 个体以鼻衄为突出临床表现。先证者临床诊断为HHT;2例在世家系成员为临床疑诊个体。ENG(endoglin)基因5'非编 码区c.1-127C>T突变见于先证者和2例临床疑诊个体,未见于其他家系成员;综合临床与基因突变分析2例临床疑诊个 体确诊为HHT。结论:HHT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ENG基因c.1-127C>T突变是此HHT家系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临床 与基因诊断相结合可提高HHT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I型(MEN1)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家系成员的随访。方法收集MEN1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抽取先证者及5位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对MEN1基因的1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用全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经MEN1基因突变检测证实,先证者存在内含子5剪切位点的突变(IVS7+2 T→G)。(2)先证者无临床表现的儿子也携带此突变,在基因诊断7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临床表现,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岛β细胞瘤和左肾上腺腺瘤。结论临床医师应常规对所有MEN1患者及其家系高危成员尽早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筛查,并严格随访,从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伴痉挛性疼痛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 SCA3)一家系进行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分析,探讨其临床和遗传特征,及其痉挛性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SCA一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确定SCA3亚型;检测家系成员有关SCA3基因;分析该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特征;对伴肌肉痉挛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该家系5代人中,在世的4位患者,其共同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口齿不清、腱反射亢进、眼睑退缩,其中2人伴有不同程度肌肉痉挛性疼痛。先证者具有认知功能障碍。先证者及其无症状女儿和另一患者检测SCA3相关基因的CAG重复数分别为72、76、78次。2例伴肌肉痉挛疼痛的患者,接受加巴喷丁胶囊治疗,症状缓解明显。结论 SCA3具有临床表现和遗传异质性,同时加巴喷丁胶囊对缓解SCA3伴发的肌肉痉挛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贝克氏型肌营养不良症女性患者的家系追踪研究.方法磷酸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等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测定.肌红蛋白采用ELISA法.基因分析,抽提家系成员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检测采用银染色法.结果先证者的母亲的肌酸激酶等酶升高,先证者及2个妹妹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显著异常升高.基因分析,家系1(Ⅰ2)先证者母亲的MP1P 5′CA 44、49片段为杂合,先证者(Ⅱ1)未检出杂合片段,先证者的2个妹妹(Ⅱ2、Ⅱ3)的5′CA45内含子有杂合.结论先证者的母亲是贝克氏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携带者,先证者父母是近亲婚配,近亲婚配的遗传效应很高,她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先证者及2个女儿,使兄妹3人都是贝克氏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个携带m.3571C>T突变的中国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家系(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3个LHON家系中66名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者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相关区域进行PCR扩增突变、纯化及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家系所有受试者和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m.3460G>A、m.11778G>A和m.14484T>C这3个常见的原发突变位点,而3个先证者及其母系成员均携带m.3497C>T和m.3571C >T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116例正常对照均不携带m.3497C>T和m.3571C>T突变位点.m.3497C>T是已知与LHON相关的突变位点.结论 m.3497C>T和m.3571C>T突变可能协同增加LHON的发生,考虑为LHON的易感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检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变(autosomal dominant vitreoretinochoroidopathy,ADVIRC)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临床表型.方法 收集重庆地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先证者及4代成员的临床资料,完善眼科检查.采集该家系4例患者及8例健康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外显子结合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芯片进行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候选致病基因性突变位点.运用PCR和直接测序进行验证,确定致病基因.根据致病基因的临床表型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基因检测发现第六外显子的杂合突变BEST1(c.704TR>C),家系患者中出现的小角膜、先天性白内障、周边视网膜脉络膜发育不良、晚期易发生青光眼等符合该突变基因的临床表型.结论 BEST1基因的c.704TR>C杂合突变为该ADVIRC家系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吴光声  朱亚非  李珊  朱银燕  梁振明 《浙江医学》2018,40(21):2376-2379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及致病基因。方法收集某GEFS+家系每位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DNA,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进行150多个癫痫相关基因的二代高通量测序筛查,若发现可疑突变基因,再对其他成员进行该突变基因位点验证。结果该GEFS+家系中有3例受累者,先证者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伴失神,母亲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附加症,外公的临床表型为热性惊厥。先证者、母亲和外公均有CACNA1H基因突变,为第9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A1828G),p.T610A;父亲、外婆均无该位点基因突变。结论GEFS+是多基因遗传病,CACNA1H基因是GEFS+的重要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家系患者的SPAST基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方法:抽取患儿及其家系的静脉血样,提取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检测及变异位点致病性分析,对可疑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家系内Sanger验证。结果:该5代家系共有7例患者,6例成年患者临床均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例男性患儿临床表现为步态异常,肌张力增高。先证者检测到SPAST 基因c.1413+1G>A杂合变异,关联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痉挛性截瘫 4型。经家系验证母亲、外祖父均携带该变异。结论:患儿及家系患病成员临床特征符合典型的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特征,家系携带的SPAST基因c.1413+1G>A杂合突变为其家系致病性变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误诊情况。方法:取得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知情同意后,收集RTH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抽取先证者及其余10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TRβ基因的3-10号外显子编码区并直接测序,分析家系成员误诊情况。结果:11名家族成员中共发现3名患者,DNA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儿子、母亲TRβ第9外显子存在c.1234 A>G(p.A317T)错义突变,为杂合突变。先证者表现为心悸消瘦,先证者儿子表现为多动,先证者母亲症状不明显。先证者和其儿子因在外院被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已行放射性碘治疗,需终身甲状腺激素替代,先证者母亲因症状隐匿未被误诊误治。结论:TRβ基因第9外显子c.1234 A>G突变是引起本家系RTH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避免不适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大规模筛查及其预防意义探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Liu X  Dai P  Huang DL  Yuan HJ  Li WM  Cao JY  Yu F  Zhang RN  Lin HY  Zhu XH  He Y  Yu YJ  Yao K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9):1318-1322
目的探讨在高危人群和特定人群中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在预防药物性耳聋中的必要性.方法应用自主研制的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1836例散发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筛出阳性个体,进一步了解阳性病例所有母系家庭成员状况,绘制详细家庭系谱图,对母系成员中未发病者进行防聋宣教.结果1836例中,63例存在线粒体DNAA1555G突变,突变率3.43%;在63个母系遗传家系中,8例失随访,3例不愿提供家系资料;52个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家系中,存活母系家庭成员737人,耳聋发病201人(含先证者),未发病536人.结论在高危人群和特定人群中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基因筛查发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敏感个体,进而对其未发病母系家庭成员进行防聋宣教是预防药物性耳聋、减少药物性耳聋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张蓉  方启晨  王从容  林辛  项坤三 《上海医学》2004,27(7):462-465,F003
目的 观察中国人早发及多发糖尿病家系胰岛素启动因子1(IPFl)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采用PCR-SSCP方法筛查154例早发及多发糖尿病家系先证者IPFl基因突变。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突变家系其他成员及两组正常对照的该突变位点。结果 在多发糖尿病家系先证者中发现1例P239Q错义突变,该家系另有6人携带此突变,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均在正常范围。P239Q突变未与糖尿病表型共分离。非糖尿病突变携带者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突变携带者(P=0.0249)。在“超正常”对照中亦检出1例P239Q突变,中国人糖尿病家系组和正常对照组突变频率分别为0.6%及0.5%。此频率与斯堪的纳维亚人群相似。结论 尽管IPF1基因突变不是中国人早发及多发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基因,但IPF1基因P239Q突变可致轻度糖代谢紊乱,在其他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参与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陈远春  代英  钟敏 《重庆医学》2016,(7):926-928
目的:对3例既往多重PCR基因检测阴性的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家系进一步进行基因诊断及家系成员遗传指导。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 ,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或第2代高通量测序对DNA样本进行DMD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家系1检测到3名男性Exon 7缺失,2名女性杂合子携带者。家系2先证者chrX‐32486626的Exon 23发现c .3127C> T ,其母chrX‐32486626存在c .3127C> 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目前孕中胎儿系女孩。家系3先证者chrX‐32509581的Exon 20发现c .2411G>A ,其母chrX‐32509581存在c .2411G> A的杂合突变。结论 MLPA或联合第2代高通量测序能够有效基因确诊DMD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Zhang GS  Peng HL  Yi Y  Xie DH  He XB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3):182-185
目的 分析和确定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的临床表型。寻找鉴定HHT家系致病基因AIK1基因突变位点,建立HHT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 用鼻内镜直视并动态摄影观察先证者鼻腔黏膜扩张的毛细血管,并进行遗传史的家系调查;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先证者AIK1基因3、7、8号外显子,并进行PCR产物核苷酸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后,扩增2例正常人及HHT家系成员(4例)的对应基因区域并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用Western印迹技术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血浆中凝血酶调节蛋白(TM)进行检测,并对Western印迹结果进行灰度扫描,以半定量TM水平。结果 该家系5名成员中,除无血缘关系的先证者弟媳外,其余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史;先证者及其父亲分别有明显的鼻黏膜或手指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先证者弟弟及其父亲均在ALK1基因8号外显子第1231位核苷酸存在C—T突变(CGG-IICB),而先证者弟媳和侄儿未检测到1231位核苷酸的C—T变异,正常人不存在该位点的核苷酸变异。Western印迹技术分析血浆TM表达显示分子量在56000处,2例正常对照,与3例HHT患者灰度扫描平均值分别为218.3和174.1;在28000处,2例正常对照,与3例HHT患者灰度扫描平均值分别为222.0和145.1,HHT患者血浆中TM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结论 在中国的Ⅱ型HHT患者存在ALK1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位于8号外显子cC231T。HHT患者血浆中TM水平有降低趋势,其意义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9.
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家族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家族性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的临床与遗传学特点。方法 对河南省驻马店地区1例PPH家系成员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采集所有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DNA,设计BMPR2基因外显子1-13含侧翼内含子序列引物,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与正常BMPR2基因序列比较。以100名正常志愿者的临床检查和测序结果作为对照。结果 发现先证者及其弟弟和先证者之女共3人患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其中以先证者病情最为严重,35岁时发病。先证者之母于42岁发病,43岁去世;而先证者之女13岁即已发病。先证者其他家系成员临床检查未见异常。测序证实先证者等3例患者的BMPR2基因11号外显子的第491位密码子发生C—T转换,导致该位置编码的精氨酸(R)变为色氨酸(W),而其他家系成员没有发现此突变。对照组未见临床及遗传学检查的异常。结论 BMPR2基因的R491W错义突变可致汉族人群家族性PPH的发生,提示与白种人一样,BMPR2基因也是我国PPH重要的致病基因。此突变表型在本家系中表现出症状严重,外显率高的特征,且没有健康携带者,并有发病年龄逐渐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1个以下肢受累为主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ith lower extremity predominant,SMALED)家系的临床、电生理及影像特点,并对该家系进行致病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1例SMALED患者的家系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女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检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脊髓、头颅、双下肢MRI检查,表型匹配分析,对先证者进行SMN1基因拷贝数检测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和美国分子病理学会(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AMP)基因变异解读标准和指南进行致病性分析,对先证者及其女儿进行Sanger验证.结果 家系调查发现,先证者及其女儿表型与SMALED表型匹配.两人均存在DYNC1H1基因(c.1792C>T;p.R598C)杂合突变,根据ACMG和AMP指南考虑为强致病性突变.结论 在2例患者中鉴定出DYNC1H1基因p.R598C的致病性突变,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提示对中国人群SMALED的研究需进行DYNC1H1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