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及寰椎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 骨性颈静脉孔形态、大小多变.在保留枕髁的前提下,切除颈静脉结节、颈静脉突、寰椎横突及部分后弓和侧块可以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内外口.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硬膜或骨性分隔,在入颈静脉孔处,两者之间存在大约2.0 mm的间隔.JF区的血管与神经关系复杂.在2例标本中,两侧小脑后下动脉与舌下神经的关系并不对称.右侧乙状窦大者占60%,高位颈静脉球的出现率占20%.结论 熟悉JF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和立体结构框架,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便于临床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枕骨大孔等区域进行研究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突、茎突、茎乳孔、寰椎横突外侧端、颈静脉窝、枕髁及枕外隆突等都是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而枕下三角是远外侧经髁手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其底由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组成,为处理其周边重要结构,如: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乙状窦(SS)、颈静脉孔、后组颅神经等提供显微解剖依据.同时须注意围绕VA的静脉丛及颈1、2神经等结构.认真对各重要骨性标志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立体结构进行仔细的测量和研究,收集大量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处理.结论掌握该手术入路的重要步骤、重要毗邻及立体三维结构,根据测量结果对该区域不同位置病变采用相对应的操作间隙,有助于远外侧经髁入路至靶区的手术之顺利进行,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达到手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T  Wang Z  Yu C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48-451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较详细的基本显微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学参数,以利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应用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0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乳孔、颈静脉窝、枕髁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在寰椎水平有连接颈深静脉和硬膜外静脉丰富的静脉丛伴椎动脉周围,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并应用此入路及解剖学研究结果切除8例斜坡和颈静脉孔区肿瘤,证明手术顺利。结论这些测量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造成重要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并用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14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进行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并对12例下斜坡及枕骨大孔前方脑干腹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结果:寰椎横突及枕下三角是枕下远外侧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磨除枕髁、颈静脉结节能增加术野的暴露。本组12例肿瘤患者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安全切除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标志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在30具(60侧)颅骨干标本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具(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具(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 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 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2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 结论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保护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6.
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30个(60侧)干颅骨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个(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二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结论:研究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重要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特点,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改善枕骨大孔区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解剖成人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显微镜下对该入路涉及的血管、神经、骨性结构、肌肉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另对收治的10例枕骨大孔前方肿瘤患者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结果 枕下三角和颈2神经的腹侧支是识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识别颈静脉孔的重要标记.后颅窝开颅常用的解剖标志为星点、前星点、乳突尖、颧弓根.星点到前星点的距离:左侧(22.64±1.88)mm,右侧(21.96±2.64)mm;前星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左侧(38.54±3.42) mm,右侧(39.04±2.28)mm;星点至颧弓根的距离:左侧(55.82±3.84)mm,右侧(56.26±2.86)mm.10例患者中,8例显微镜下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除1例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外,余患者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熟悉并掌握枕下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知识,能提高枕骨大孔区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定量研究不同解剖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的影响,为最佳的临床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所模拟手术入路的不同,将30具成人标本随机分为2组,分别经枕下远方外侧入路和耳后经颞入路开展解剖研究.结果:耳后经颞入路的研究结果表明,迷路后入路和部分磨除的迷路可以显著的增加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远方外侧入路的研究表明,磨除颈静脉突和部分磨除枕髁后可以显著的增加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结论:对于枕下远方外侧入路来说,磨除颈静脉突是显露颈静脉孔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背景:影像引导神经外科、内镜辅助神经外科和锁孔入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颅底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尸头解剖研究发现导航引导下内镜辅助远外侧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的结构。 方法:对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锁孔入路,术中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并做定量研究,分别用显微镜和内镜观察颅底结构。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最后测量和比较内镜和显微镜下各标本岩斜区的显露面积。实验数据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研究。 结果:借助神经导航和角度内镜,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间的三个间隙能够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结构。0度内镜辅助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时岩斜区的显露面积为756.28 ± 50.73 mm2,明显大于单纯手术显微镜下的显露面积756.28 mm2,0度和30度内镜辅助下的显露面积分别为1147.80±159.57 mm2 and 1409.94±155.18 mm2,优于远外侧经髁经结节锁孔入路(1066.26±165.06 mm2) (p < 0.05)。 结论:借助内镜和神经导航,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能够良好的显露腹侧颅颈交界区,角度内镜能够明显扩大岩斜区的显露范围,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部分枕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如何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方法: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手术显微镜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二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 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两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 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 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对12例尸体(24侧)远外侧经髁入路进行解剖,并对21例下斜坡和枕骨大孔腹侧肿瘤进行切除.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8例,脊索瘤3例.肿瘤大小:2.0~3.0 cm 6例,3.1~4.0 cm 10例,4.1~5.0 cm 4例,>5.0 cm 1例.手术入路包括:远外侧经髁后入路16例,部分经髁入路5例.结果:21例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远外侧经髁入路包括3种情况:经髁后入路,部分经髁入路和完全经髁入路.经髁后和部分经髁入路足够暴露和切除下斜坡和枕骨大孔区肿瘤.  相似文献   

13.
Zhang HZ  L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36-739
目的将微创锁孔手术理念融入远外侧入路,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设计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以探讨精确磨除部分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具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乳胶灌注的国人成人尸头,实验前建立术中导航资料。在导航系统用不同颜色标出需磨除的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范围。采用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S”型7cm切口,逐层游离翻转肌肉,做枕髁后直径约3cm骨窗,在神经导航辅助下依次磨除枕髁1/3、1/2以及颈静脉结节,观察显露结构的差异并测量显露长度,计算枕髁磨除前、后最大视野显露角度。结果(1)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的切口可完全满足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的要求。(2)在术前规划的前提下,神经导航可辅助精确磨除枕髁的1/3~1/2和颈静脉结节,从而避免了盲目磨髁造成的颅颈不稳定。(3)枕髁磨除前、磨除1/3和1/2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分别为:(39·2±3·3)°、(51·5±2·5)°和(57·5±2·7)°;磨除枕髁1/3和1/2后的最大视野显露角度与磨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结节锁孔入路具有可行性;磨除部分枕髁可显著增加术野显露角度,磨除颈静脉结节可增加中斜坡的显露。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②方法 将15具(30侧)国人成年连颈尸体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③结果 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性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椎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④结论 颅颈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15.
枕下极外侧人路手术路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中的显微解剖结构,以提高颅颈交界区病变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1个尸体头颅标本经枕下极外侧入路模拟手术操作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相关结构.结果 该径路中可观察到的解剖结构主要有:①椎动脉第Ⅱ段的上部及第Ⅲ、Ⅳ段的走行及其分支.②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③后组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椎动脉第Ⅲ段右侧长度为(23.6±2.9)mm(17.5~26.6 mm);左侧长度为(24.1±2.1)ram(19.2~25.6 mm);椎动脉穿硬膜处到枕骨大孔后正中缘的距离,右侧(22.1士3.1)ram(18.2~28.3 mm);左侧(22.0±2.9)ram(17.4~26.8 mm).寰椎横突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枕下三角和C2神经根腹侧支是确定椎动脉的重要标志.结论 枕下极外侧入路磨除枕髁后、内1/3就可以较好地显露颅颈交界区腹外侧.熟悉掌握该区椎动脉走行及枕髁的毗邻关系,可以预防枕下极外侧人路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充分了解中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远外侧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带颈尸体头颅(不分性别)和干性颅骨10例(20侧)(不分性别)进行解剖、测量拍摄获取相关资料.结果 ①枕髁、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环椎、枕骨大孔、乳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的重要骨性标志;②枕下三角和头外侧直肌、二腹肌是保护深部重要血管、神经的重要肌学标志;③舌下神经管后缘至枕髁后极距离(9.91±0.93)mm(左),(9.99±0.85)mm(右);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裸下极距离(8.77±1.07)mm(左),(8.80±1.11)mm(右);舌下神经管上缘至颈静脉孔下缘距离(9.48±0.87)mm(左),(9.28±1.04)mm(右);舌下神经管长度(10.68±1.07) mm(左),(10.40±1.03)mm(右);舌下神经管与正中矢状面角度(48.3±4.7°)(左),(47.9±4.5°)(右).结论 远外侧入路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到达脑干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直接的显露下斜坡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为颅神经和椎动脉提供了良好的显露,易于利用颅神经的自然间隙;避免对脑干和颅神经的牵拉,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30侧)国人成年带领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推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结论颅预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结构比较。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5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3.3%的椎动脉位于舌下神经腹侧,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行,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掌握枕下极外侧入路中椎动脉的走行以及该区域重要的解剖标志,对于经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与椎动脉相关的显微解剖.方法:采用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12例,进行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手术,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及椎动脉颅内段行程等相关参数.结果:该入路中主要的解剖结构有:寰枕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椎动脉第Ⅱ~Ⅳ段的走行;颅神经根丝及其走行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中乙状窦、枕髁和椎动脉是该入路重要的解剖标志,左右椎动脉直径和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83.3%的椎动脉在舌下神经腹侧走过,16.7%的椎动脉穿舌下神经上下束之间.结论: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增加术野空间,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是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但要注意对椎动脉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远外侧入路手术区域主要结构的形态和毗邻关系,方法:对30个成人干颅骨标本的枕髁、舌下神经管及相关的骨性标志的毗邻进行测定,对15个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测定横窦、乙状窦、窦汇颅骨外表面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