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随时间推移假体周围骨密度和溶骨的改变情况及THA术后假体松动和骨重建的时间,分析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THA术后患者83例,对比观察THA术侧髋关节和健侧髋关节,同时按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组THA术后股骨柄假体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密度。结果 不论是骨水泥固定还是非骨水泥固定,髋臼周围骨密度在1年以内和7年以后下降明显,4~7年没有明显变化。同时,骨水泥固定方式髋臼周围骨质丢失的情况比非骨水泥组出现的时间早而且范围广。结论 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较股骨柄假体更早、更快、更严重,尤其在髋臼的负重区。其改变的时相规律为:THA术后1年之内骨密度下降明显,4~7年内相对稳定,7年后骨丢失呈持续性日趋下降的趋势。采用髋臼假体用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用骨水泥固定这种混合型固定方式有利于防止髋臼假体底周的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2.
迄今,修补颅骨缺损的材料和方法:有机玻璃、自体骨回植、钛合金板、硅橡胶绦纶网、吻合血管的游离肋骨——前锯肌——皮肤复合组织瓣、骨水泥、人工颅骨等.我院自1983年6月~1990年12月,应用上述前5种材料和方法行颅骨缺损成形术61例,经随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认为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而有不同的适应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1例中男46例,女15例,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3.5岁.1.2 颅骨缺损原因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50例,颅骨骨肿瘤术后3例,骨髓炎术后2例,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合并颅骨缺损6例.1.3 缺损部位 除枕部3例外其余全部为额颞顶部.1.4 手术时间Ⅰ期成形(开颅同时行颅骨修补)5例;Ⅱ期56例,分别为:3个月之内7例,3~6个月12例,6~12个月31例,1年以上6例.1.5 手术方法选择 有机玻璃成形8例,自体骨回植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0岁,因“突发左足背伸无力6年余,加重伴双下肢乏力3个月”于2010年6月2日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足背伸乏力,不能勾起摩托车启动杆,曾在外地医院就诊,行腰椎CT检查和肌电图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左侧腓总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17日贵州晴隆县中营镇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名矿工被困井下,25d后3名获救,超出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极限.升井后晴隆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何明华在第一时间检查了3名矿工的心肺功能,呼吸、心肺等都比较正常.但他们的皮下脂肪都萎缩了,基本上是靠消耗肌肉支撑.这一奇迹得以于发生透水时,他们没有向下朝井口跑,反而向上跑,才没被积水淹没,留下一线生机.而且,3名互相帮助,减少井下活动量,保持了体力.最重要的还是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造成的矿难中,救出了在井下被困8d多近200h的115名矿工.他们在井下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吃煤块、啃柱皮、喝污水,救上井时,身体极度虚弱[1].现将煤矿井下透水矿难应激反应与救治原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早期加用胸腺五肽(TP-5)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SIgA的影响.方法 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规复苏组和TP-5复苏组,每组36例.常规复苏组选用乳酸林格液复苏;TP-5复苏组在常规复苏的基础上早期加用TP-5.在休克前(t0)、休克复苏前(t1)及休克复苏或复苏给药后12 h(t2)、24 h(t3)、48 h(t4)、72 h(t5)各时间点采集肠道黏液,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SIgA含量,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小肠上皮损伤指数评分.结果 与休克前比较,复苏前后两组SIg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SIgA含量逐渐升高,两组复苏后12 h、24 h、48 h、7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休克复苏前及复苏后12 h、24 h、48 h小肠上皮损伤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随复苏时间的延长,小肠上皮损伤指数逐渐回降,TP-5组复苏后24 h、48 h明显优于常规复苏组(P<0.05).结论 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早期联合应用TP-5较常规复苏治疗可显著提高SIgA的分泌量,加快小肠黏膜形态、结构完整性的恢复,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益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玉宏  程爱国 《吉林医学》2011,(35):7427-7428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饥饿大鼠肠黏膜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以饥饿SD大鼠为模型,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即正常组、饥饿组、谷氨酰胺组)。采用饥饿大鼠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小肠黏膜中CD4+、CD8+T淋巴细胞及SIgA数量,用图像分析仪统计其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全饥饿组大鼠肠黏膜免疫系统中SIgA及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谷氨酰胺(GLN)后,SIgA、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补充谷氨酰胺组与全饥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充谷氨酰胺组与正常组比较,SIgA数量在饥饿后3 d、7 d无差异,而在饥饿后5 d、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T淋巴细胞数量在饥饿后各时间点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饥饿后3 d、5 d未见有明显差异,在饥饿后7 d、9 d则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谷氨酰胺可增强饥饿大鼠肠黏膜的免疫功能,发挥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理条件下 ,紧密联系的骨形成和骨吸收两过程相互作用而使骨量得以维持 ;疾病状态下 ,如在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降低明显地引起了卵巢功能的下降 ,使这一平衡被打破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而引起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当前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吸收疗法 (antiresorptivetherapy)和合成代谢疗法 (Anabolictherapy) ,钙和维生素D为基础用药。抗吸收疗法主要是基于对抗骨动态平衡中的再吸收作用 ,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和二磷酸盐等。合成代谢疗法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各结构毗邻关系,为临床安全处理颅颈交界区病损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30侧)国人成年带领头颅湿性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枕下段椎动脉测量左右两侧直径有显著差异,以左侧大于右侧为主。上、下枕下三角是保护推动脉第三段的重要标志。头外侧直肌是确认颈静脉孔后外侧缘的标志。二腹肌后腹是保护面神经的标志。枕髁后1/3~1/2的磨除可获得对枕骨大孔腹侧和腹外侧的满意显露。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对于增加枕骨大孔上方病变的显露非常重要。结论颅预交界区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掌握该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和解剖学标志,可增加该区手术的安全性。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磨除可增加手术视野。  相似文献   
10.
四、无创性监护方法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e,BAEP):目前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判断尚有争议,但在临床符合脑死亡标准者中所测定的BAEP 却大多表现有下列三种类型:①BAEP 各波均引不出来;②BAEP 仅见波Ⅰ;③有时可见波Ⅰ、Ⅱ。这三种形式双耳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