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7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严密监测,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7例手术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所有病人痊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稳定和心肌氧供需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焦周阳  赵文增 《医学综述》2007,13(11):860-861
体外循环是实行心脏直视手术前提和重要保证,然而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会激活机体产生全身性炎性反应,引发患者心血管、肺及其他脏器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对于炎症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上腺素类血管活性药物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间的248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术后303例应用肾上腺素类血管活性药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应用肾上腺素类血管活性药物的病例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12.2%.对不同种类心脏病手术,肾上腺素类药物应用的情况不同.绝大多数患者心功能改善;极少数因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结论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常规治疗循环维持不佳,应积极应用肾上腺素类药物;当心功能改善后,也需积极地、逐步地撤离肾上腺素类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类药物在心脏手术后应用的深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自苏鸿熙教授首次将人工心肺机引入国内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体外循环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心血管手术、一些非心脏手术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随着非体外循环手术的增加、危重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拓宽、高龄和新生儿手术年龄极限的不断突破,体外循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体外循环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想有所作为,就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推进体外循环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外科医生完成心脏手术,另一方面由于体外循环期间血流方式改变、低温、有形细胞碎片堵塞小血管、组织缺血再灌注等过程带来许多并发症。其中,急性肾损伤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右美托咪定作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抗焦虑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在围手术期的器官保护作用日益突显。右美托咪定在体外循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中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该文旨对右美托咪定预防体外循环中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冼磊  陈铭伍  何巍  郑宝石  冯旭 《广西医学》2009,31(4):463-46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停跳手术对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影响的差异。方法将40只健康山羊分为实验组(浅低温不停跳组)与对照组(中度低温停跳组)进行体外循环,分别于7个时点采冠状静脉窦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醛固酮(Aldo)水平。结果两组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冠状静脉窦血PRA、AⅡ和Ald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其中对照组比实验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对心脏RAAS的影响可能较停跳心内手术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前列环素及血栓素B2水平在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3例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VS组),以及未发生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心脏手术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非VS组),分别于CPB前、CPB后30 min、1、2、4、8、16、24 h测定血PGI2、TXA2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TXB2的浓度,并记录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Keto-PGF1α在VS组较非VS组明显升高,TXB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中的高排低阻可能与6-Keto-PGF1α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对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254例在我科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三支血管病变115例,三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139例。结果入组患者均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术中搭桥2.94根,术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支持4例,围手术期需IABP辅助20例,术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32例,死亡6例。全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7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心绞痛症状。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瞬时血流监测(TTFM)在冠脉搭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组),每组30例。搭桥完毕,循环稳定(体外循环组撤除体外循环)后,分别测量各移植桥血管的血流量和血流比值,并记录其波形和心电图。结果两组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OPCAB组中无中途转为体外循环者;搭桥数:CCABG组121支,OPCAB组108支。两组患者各桥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指数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FM有助于CABG术中准确判断吻合桥的通畅情况;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移植均可取得满意的吻合口通畅程度。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2003年5月~2006年2月14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旧性心肌梗塞71例,三支病变110例,左主干病变58例,急诊及亚急诊手术18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平均移植桥血管3.12±0.66支,采用左乳内动脉147例,选用桡动脉为桥血管48例。术后心绞痛均消失,心脏功能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取得满意手术效果的关键是把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1.
陆文静 《华夏医学》2009,22(4):749-750
心脏疾病手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对心脏的直接创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体外循环后引起内环境的改变等因素,术后循环多不稳定,故常需持续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循环系统稳态.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少忆 《广东医学》2002,23(3):221-22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微创手术中的一种。 5 0年代后期在体外循环技术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之前 ,冠状动脉外科手术包括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冠状动脉节段性切除、以及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为移植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的。但早期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遇到三方面的困难 ,第一 ,靶血管的移动影响了精确的血管吻合 ;第二 ,来自侧支循环的血流影响了手术视野 ;第三 ,在搬起心脏作底部血管吻合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随着体外循环机的发明和心肌保护的研究 ,使体外循环心脏冷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成为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13.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0例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及人造血管置换1例,Bentail手术2例,Cabrol手术1例,在左心转流下行降主动脉瘤切除 人造血管移植4例;中度低温停循环主动脉/股动脉交替灌注降主动脉瘤切除2例。结果 全组10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手术技术、体外循环方法和术中保护主要器官免受缺血损伤是手术成功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体外循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了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应用体外循环技术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减少并发症,扩大手术治疗范围,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蒋宗滨  谭冠先 《微创医学》2001,20(6):868-870
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是临床上创伤最大的手术.手术操作的刺激、麻醉与体外循环的作用均可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使机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如何调控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产生的应激反应,使手术患者平稳顺利地渡过手术麻醉的应激期,是围心脏手术期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法对52例冠心病病人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在全麻、常温、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其中双支血管病变12例,三支血管病变40例;平均每例搭桥2.7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病人痊愈出院,疗效满意。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且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前后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于诱导麻醉期间、体外循环结束、停机2、4 h、术后第1天清晨取血及尿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ICAM-1和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及U-Mal的浓度.结果体外循环结束后2、4 h及术后第1天清晨sICAM-1和U-Mal浓度较体外循环前显著升高(P<0.05);而TNF-α浓度只在体外循环结束及停机后2 h显著高于体外循环前(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诱导炎症反应致内皮细胞损伤或激活,并可致血管通透性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经验。方法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月行1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共完成旁路血管563支,平均(3.1±0.8)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行二次开胸止血外,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心绞痛缓解,心功能改善,均顺利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保证吻合口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血管手术和非心血管手术。随着CPB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得以更好的开展。但是CPB的应用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2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弯臂型心脏表面固定器固定部分心脏,使其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及阻断局部血管,使吻合口无血,利于吻合血管,护士认真进行护理配合。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疗效满意。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了解病人的病情及手术方案,熟悉手术步骤,进行充分的准备,与医生配合默契,才能有利于手术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