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脱乙酰度及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CS)对壳聚糖纳米粒体外性质的影响,为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处方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去甲斑蝥素(NCD)为模型药物,以不同脱乙酰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为主要膜材,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CS-NP),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该方法制备的CS-NP外观呈圆形,粒径均匀。随着CS的脱乙酰度的降低,纳米粒粒径增大,Zeta电位降低,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均下降,且体外释药速度加快;随着CS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纳米粒粒径变小,Zeta电位、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无明显变化, 但体外释药速度增加。结论CS的脱乙酰度、相对分子质量对纳米粒的体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可通过选用不同脱乙酰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CS,制备得到不同粒径的壳聚糖纳米粒,并达到调节药物释放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 方法 采用高压乳匀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超滤离心法测定包封率;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市售紫杉醇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 结果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 25.6 nm ;包封率为( 99.55 ± 0.25 ) % ,载药量为( 1.37 ± 0.78 ) % ;与 5% 葡萄糖溶液或 0.9%NaCl 注射液配伍 8 h 内稳定;安全性良好,无溶血现象;在 0.8 mol·L-1 水杨酸钠溶液中 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 99.8% 和 99.9% ,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紫杉醇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mean residence time , MRT) 分别为 1.10 和 1.85 h ,两者 24 h 内药 - 时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 6.78 和 33.6 mg·h·L-1 。 结论 采用高压乳匀 - 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对纳米粒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避免了药物的渗漏;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谭蓉  刘颖  冯年平  赵继会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31-1435
目的: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VCR-PBCA-NPs)并进行释药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VCR-PBCA-NPs,考察纳米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研究,并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形态圆整,平均粒径(98.9±3.05)am,包封率(55.23±0.96)%,载药量(7.87±0.11)%,体外释放曲线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研究制备了VCR-PBCA-NPs,其体外释放速度较慢,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喜树碱衍生物CZ48缓释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乳酸(PLA)为材料,采用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Z48缓释纳米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微观形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并考察该制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CZ48缓释纳米粒呈明显的球状结构,粒度(260.6±3.2)nm,载药量(11.8±1.29)%,包封率(88.7±2.55)%,体外释放可持续48 h,累积释放率达85%。结论:制备的CZ48缓释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缓释效果明显,为该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沈熊  许根英  董颖  梁健  吕迁洲  许青 《中成药》2014,(11):2298-2301
目的制备载汉黄芩素的mPEG-PLGA纳米粒,并对其性能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mPEG-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载汉黄芩素的纳米粒,考察其形态、载药性能、血清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等指标。结果制得的汉黄芩素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为(112±33)nm;载药量为(3.27±0.04)%;纳米粒在50%胎牛血清中稳定;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累积释放率约为39%,血浆对其释放行为无明显影响。结论制得的汉黄芩素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果和良好的血清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并考察其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通过微乳液-离子交联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98.3nm,包封率为67.2%,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药物释放速率在24h内持续稳定。结论:微乳液-离子交联法制备盐酸青藤碱壳聚糖纳米粒简便可靠,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具有导向溶栓作用的蚓激酶纳米粒。方法利用溶剂挥发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与单抗相接制备了蚓激酶免疫纳米粒;对纳米粒的载药量、大小及分布、形态及体外释放等进行了研究。结果纳米粒平均粒径为68nm,跨距为91nm,包封率为(86.62±1.65)%,载药量为(3.96±0.63)%;电镜结果显示,外形圆整,呈球形,分散良好,相互之间不粘连;其体外释药实验表明明显的缓释性能。结论该导向溶栓纳米粒制备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肿瘤细胞的同源把向性,拟构建一种脑股质瘤U251细胞膜包覆介孔二氧化娃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的仿生递药系统(U251/MSN),以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0X)为模型药物,初步评价其在胶质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可能。方法使用共挤出法制备U251/MSN-DOX。对纳米粒的粒径、电位、形态进行表征;测定其载药量与包封率;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毒性、比较包膜前后纳米粒以及不同细胞膜仿生纳米粒在胶质瘤细胞U251中的摄取差异;并通过构建体外血脑屏障(brain-blood barrier,BBB)模型考察仿生纳米粒的跨膜转运效率。结果仿生纳米粒U251/MSN呈球形,可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径为(1:35.70±3.85)nm,载药量为(18.57±2.17)%,包封率为(64.99±2.52)%,细胞实验表明,U251/MSN-DOX细胞毒性低,且较MSN-D0X以及非同源细胞膜纳米粒具备更强的靶向性和跨BBB效率。结论胶质瘤细胞膜可通过共挤出法有效包覆在MSN表面,制备的仿生纳米粒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跨BBB能力,显示出在肿瘤靶向,特别是脑部肿瘤靶向递药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修饰物的合成及其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作为主动肝靶向性修饰物,并将其制成纳米粒。方法利用乙二胺为连接臂合成乳糖化-去甲斑蝥素修饰物,并考察其相关理化性质;采用离子诱导法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以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为综合指标,正交设计优化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乳糖化-去甲斑蝥素是一种具有良好水溶性的多羟基化合物,其合成产率为68.35%;经优化工艺制备的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149.46±1.79)nm,包封率(80.29±0.56)%,载药量(9.58±0.09)%,其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乳糖化-去甲斑蝥素合成简单,产率高,其纳米粒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AML-NLC),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法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系统;考察脂质纳米粒形态、粒径分布、载药量及微渗析法测定包封率;以市售亮菌甲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及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 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11 nm;包封率为(75.7±1.34)%,载药量为(0.04±0.01)%;在pH 5.6磷酸盐缓冲溶液中24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药物释放以Weibull分布模型拟合最好;亮菌甲素注射液与脂质纳米粒溶液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9.7和115.2 min,静注脂质纳米粒后AUC值是亮菌甲素注射液的151.1%。结论 采用超声破碎法-冷冻干燥工艺制备注射用亮菌甲素脂质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匀;与注射液相比,脂质纳米粒的体内释药显著慢于注射液,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朱文静  张良珂 《中草药》2018,49(9):2057-2062
目的制备载和厚朴酚(HK)介孔二氧化硅(MSN)包覆聚吡咯纳米粒(PPy@MSN-HK),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首先制备聚吡咯纳米粒,然后在其表面包裹MSN壳层,再吸附HK,即得PPy@MSN-HK。依次从透射电镜图、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红外光谱分析、体外光热研究及体外释放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相似因子(f2)法分析释放曲线,并运用多种常用数学模型拟合溶出曲线。结果透射电镜图显示,制备的MSN包覆聚吡咯纳米粒(PPy@MSN)粒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0.4±4.2)nm,多分散系数为0.042±0.010,Zeta电位为(-21.1±0.8)m V,载药量为(2.58±0.53)%,包封率为(75.04±0.95)%。体外光热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射激光功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纳米粒质量浓度逐渐增大,纳米粒混悬液温度变化值明显增大,说明PPy@MSN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Py@MSN-HK与HK原料药的释放曲线不相似,分别以Ritger-Peppas、Logistic方程拟合最佳。原料药释放曲线最接近Ritger-Peppas方程(R2=0.997 32);PPy@MSN-HK释放曲线用Logistic方程拟合最好(R~2=0.997 88)。结论采用水溶液法成功制备了PPy@MSN-HK,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给药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于桐  吴超  季鹏  徐杰  赵颖  郝艳娜  赵文明  王铁良 《中草药》2015,46(18):2720-2726
目的制备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冻干,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粒径、形态、电位、多分散系数(PDI)及体外溶出。以外观、色泽、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冻干保护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药物在纳米粒中的存在状态。结果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呈球状体,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2.64±6.78)nm,PDI为0.242±0.013,Zeta电位为(-25.7±0.5)m V,包封率为(81.3±1.2)%,载药量为(7.16±0.14)%(n=3),以5%甘露醇作冻干保护剂效果较好,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散在脂质载体中,体外溶出实验表明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与原料药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得的黄芩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工艺简单。  相似文献   

13.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婷  刘春艳  李颖  阴龙飞 《中草药》2020,51(17):4457-4463
目的制备乳糖酸(LA)修饰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接枝白藜芦醇(Res)的纳米颗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发散法合成G3.0PAMAM,将末端部分羧基化(PAMAM-COOH),经酯化反应键合Res、酰胺化反应接枝LA在载体表面,制备LA-PAMAM-Res纳米颗粒,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IR)进行表征;LA-PAMAM-Res物理包载Res制备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并用透析法检测其包封率;HPLC检测2种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激光粒度分析法考察其粒径,透析法测定其体外药物释放性能,溶血性实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MTT法考察PAMAM、PAMAM-COOH、Res、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细胞毒性及抗癌活性。结果成功制备了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LA-PAMAM-Res/Res的包封率为(75.1±2.2)%,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的载药量分别为(7.2±0.9)%和(18.4±1.1)%,粒径分别为(126.3±3.4)nm和(251.0±15.7)nm,72 h时体外药物释放度分别为(23.83±0.43)%和(35.28±0.72)%,溶血率均低于5%,且载体PAMAM-COOH比PAMAM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仍具有抑制肿瘤增殖活性。结论制备了能使药物缓慢释放、生物相容性良好、低细胞毒性和具有抗癌活性的LA-PAMAM-Res和LA-PAMAM-Res/Res纳米颗粒,且LA-PAMAM-Res/Res进一步提高了Res的载药量。  相似文献   

15.
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黎黎  邓黎  林芸竹 《中草药》2013,44(5):552-556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 nm(n=3),Zeta电位为(23.4±2.7) 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为丹皮酚的新型纳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壳聚糖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以p H 7.4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载药纳米粒经壳聚糖修饰后,Zeta电位由负电荷转为正电荷且更加稳定,粒径略有增加。制备出的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96.6±3.2)nm,(30.61±0.34)m 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10.87%和79.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24 h的累计释放率62.4%。结论:按优选的处方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该制剂的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地榆皂苷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辅料配伍、三元相图中形成乳剂区域面积的大小和D-最优混料实验设计来筛选地榆皂苷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处方组成和比例,以载药量、粒径和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对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进行考察。最后以成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和体外溶出度为评价指标,评价其质量。结果得到地榆皂苷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最优处方为Obleique CC497-聚山梨酯20-Transcutol P(0.25∶0.45∶0.30),载药量23.93 mg/g,平均粒径为(207.92±2.13)nm,Zeta电位为(38.84±0.18)m 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地榆皂苷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释药速率极显著地高于地榆皂苷原料药。结论首次建立了地榆皂苷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工艺合理可行,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筛选B-PLGA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并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选择丙酮作为有机溶剂,泊洛沙姆188(F68)作为稳定剂,超声时间为1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900 r/min,磁力搅拌时间为30 min,F68用量为0.35%,载体用量为25 mg,药物用量为1.0 mg,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为0.54。所制得的B-PLGA纳米粒为淡蓝色乳光透明液体,粒径为(97.12±4.23)nm,PDI为0.098±0.035,Zeta电位为(-27.30±0.31)m V,包封率为(69.24±1.42)%,载药量为(2.65±0.03)%。通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整,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得知,纳米粒体外释放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包载马钱子碱PLGA纳米粒处方与工艺优化,且优化后的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颜洁  关志宇  朱卫丰  钟凌云  吴文婷  邹斌  李娜  陈鸿 《中草药》2019,50(23):5706-5713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制备葛根素纳米粒(Pur-NPs)的最优处方。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葛根素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Pur-CS/SA-NPs),以壳聚糖质量浓度、壳聚糖pH值、海藻酸钠质量浓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超声功率、投药量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利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最优处方,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得到优化后自组装法最优的处方为壳聚糖质量浓度0.4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0.07 mg/mL,壳聚糖pH值4.33,转速316.49 r/min。为了实验操作方便,将最优处方定为壳聚糖质量浓度0.4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0.07 mg/mL,壳聚糖pH值为4.3,转速300r/min,平行3次实验进行验证,所得纳米粒包封率(89.056±1.680)%、载药量(44.528±0.840)%、平均粒径(208.327±1.870)nm、PDI 0.131±0.006。经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好,由体外释放实验可知,纳米粒经过拟合所符合的方程为Higuchi模型,且在释放过程中无突释现象,表明纳米粒在体外释放良好。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了Pur-CS/SA-NPs的处方,以平均粒径、PDI、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评价该模型,且经过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水溶性低相对分子质量三七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PNP-L)作为新型载体制备纳米粒,实现对三七皂苷R1的增溶并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利用SephadexG-100凝胶对三七多糖(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PNP)分级纯化,得到相对均质的低相对分子质量三七多糖(PNP-L)。以PNP、PNP-L作为三七皂苷R1的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三七皂苷R1-三七多糖(R1-PNP)纳米粒和三七皂苷R1-低相对分子质量三七多糖(R1-PNP-L)纳米粒。测定其载药量及包封率,探索低相对分子质量多糖作为载体的可行性。采用马尔文粒度分析仪对纳米粒粒径、粒度分布及Zeta电位进行测定,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进行晶型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定其形态。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构建缺氧/复氧模型,比较三七皂苷R1、R1-PNP-L物理混合制剂、R1-PNP-L纳米粒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R1-PNP-L纳米粒平均粒径(139.17±7.22)nm,多分散指数(PDI)为0.41±0.19,Zeta电位(-19.14±3.14)mV,载药量28.62%,包封率85.85%,将三七皂苷R1溶解度提高了32.30倍,并起到缓释作用。R1-PNP-L纳米粒对SH-SY5Y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对缺氧/复氧模型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效果R1-PNP-L纳米粒R1-PNP-L物理混合制剂三七皂苷R1。结论 PNP-L可作为三七皂苷R1的一种良好载体,形成的纳米粒可有效提高三七皂苷R1溶解度并对缺氧/复氧模型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