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方案选择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再次手术的原因,并对个体化手术结果进行随访观察.方法 对三个脊柱外科中心24例再次手术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不同原因采用个体化治疗.再次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14例,病灶清除、窦道切除术5例,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固定1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定期观察红细胞降率、X线片、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再次手术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病灶清除不彻底、化疗方案不合理、全身营养不良、脓腔处理不当、内植物选择不当等.再次手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再次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结核病变无复发.根据Bridwell标准,17例椎间植骨内固定患者植骨均融合,另7例患者椎间骨桥形成.结论 脊柱结核再次手术原因复杂,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其复发的主要原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强调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9年6月,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患者共38例。其中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26例,经腹直肌旁人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3例,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9例。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显著降低,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1.8分(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E级,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100%,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束后3~6个月,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脊柱结核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出现根性麻木,2例患者出现窦道。结论以正规抗结核化疗为基础,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合并窦道形成的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的复发因素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 自199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87例复杂性脊柱结核患者,对其中21例术后复发且合并窦道形成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38.8岁。其中15例患者结核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提示耐药。术前排除窦道混合感染,根据脓肿的大小,一期窦道切除、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1例;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0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9.7个月。术后16例获得治愈,5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23.8%(5/21),前路固定的复发率为18.2%(2/11),后路固定的复发率为30%(3/10)。3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再次行病灶清除术后治愈。影像学检查提示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15例,术后9个月植骨融合4例,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2例。术后后凸畸形纠正至平均5.7°(2°~12°)。结论 复发性复杂脊柱结核合并窦道形成的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复发原因主要与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病灶清除不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失败、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有关。有效的化疗,彻底的病灶清除,脊柱稳定的重建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0~240(180±32)min;术中出血量400~800(600±84)ml;术中无神经、硬膜、大血管损伤.术后1例切口出现窦道形成二期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54(36.5±2.3)个月.术后1年均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4.5°±5.3°;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复发;8例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结论 在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合并窦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39例合并窦道的脊柱结核,连续三次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无混合菌感染,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其中22例同期采用内固定,前路内固定17例,后路内固定5例。结果:经平均79.7个月的随访,参见方先之制定标准,治愈38例,复发1例,无窦道复发。刀口延迟愈合2例,无刀口感染。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合并窦道的脊柱结核疗效满意,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1-06诊治的30例胸腰椎结核,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内固定术.观察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情况及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Cobb角、血沉及CRP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29.8±32.1)min,术中出血量(707.3±75.6)ml,住院时间(24.2±5.5)d.30例获得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后路内定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满意,尤其在矫正后凸畸形、防止术后Cobb角的丢失、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e HB  Ma YZ  Chen X  Li HW  Cai XJ  Guo LX  Pe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33-1236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5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6例老年人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1~86岁,平均70.2岁。术前有合并症者28例,合并截瘫者20例。3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1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5例选择前路清除病灶、植骨、后路内固定术;7例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9例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和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24个月。随访时间1.5—6年,平均3年10个月。结果术后33例次发生并发症,1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死亡,随访期间因心梗及脑出血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灶治愈,未再复发。31例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术前截瘫者,完全恢复11例,部分恢复5例。结论通过对伴发疾病及并发症的患者术前认真评估和处理,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一般可耐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内固定的应用有助于病灶愈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保守治疗无效的145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4例,女61例;其中143例获得随访,年龄2.5~81岁,平均(42.60±17.14)岁。术后复发患者14例(6例有内固定,8例无内固定);椎旁脓肿的患者32例。术前合并左下肢无力浅感觉差1例,肌力减退1例,此2例患者Frankel分级均为D级,其他患者为E级。144例实施CT引导下在病灶和脓肿内置管局部化疗灌注冲洗,1例行小开窗手术结合局部化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血沉及腰椎前凸角度(lumbar lordosis,LL)。结果:14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为21~149个月,平均67个月,其中73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达临床愈合。术前血沉(44.96±12.41)mm/h,末次随访时(7.25±3.43)mm/h,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6,P=0.000)。治疗前腰椎前凸角为(36.32±8.55)°,末次随访时为(33.35±8.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P=0.000)。结论: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脊柱稳定性较好且神经症状的程度在Frankel分级D级以上的患者,行微创治疗辅以全身抗结核药物化学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治疗腰骶椎结核10例,术后抗痨治疗。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1-4年,植骨块均在4—6个月融合,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发生,所有患者腰痛、下肢麻痛症状消失。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一种稳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术后内固定失稳的原因并研究相应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2007年在两院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的46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2例患者中,内固定失稳19例,失稳率为4.11%(19/462),其中6个月内出现失稳15例,占3.25%(15/462)。抗结核治疗时间≤6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抗结核治疗时间〉6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佩戴支具时间≤6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佩戴支具时间〉6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术后卧床时间≤3个月内固定失稳率比术后卧床时间〉3个月者显著增高(P〈0.01)。术者为中级职称者术后内固定失稳率比术者为高级职称者显著增高(P〈0.05)。术后负重重量/〉50kg者内固定失稳率比负重重量〈50kg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术后内固定失稳的危险因素有抗结核时间不足疗程、佩戴支具时间过短、术后卧床时间不充分、术后过度负重、术者为中低职称者。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佩戴支具时间足够长、卧床时间充分、避免过度负重和提高术者技术水平可降低脊柱结核术后内固定失稳率。  相似文献   

14.
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原因探讨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费骏  赖震  毕大卫  沈健  魏威 《中国骨伤》2013,26(6):521-525
目的:分析胸腰段结核术后未愈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未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7例;年龄42~65岁,平均51.3岁;初次手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段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形成、后凸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行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移植术。术后2~6个月分别发现内固定松动、融合失败、椎旁脓肿形成及血沉升高而再次入院。予以调整抗痨方案,其中2例予多次脓肿穿刺利福平针局部灌注治疗,10例行再次手术病灶清除及调整内固定治疗。结果:经1~2.5年(平均1.8年)随访。9例最终获得治愈。3例术后2~4个月又发现血沉升高,椎旁脓肿形成再次住院治疗,脓肿培养发现对2种以上药物耐药,调整抗痨方案后,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结论:术前抗痨不充分、营养状况不良,术中病灶清除不彻底、固定方式不合理,术后病灶引流不畅、抗痨不规则及结核杆菌耐药是造成胸腰段结核术后不愈的主要原因。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解除脊髓压迫,配合术后有效、足程、规则、联合化疗是保证脊柱结核治愈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脊柱结核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2007年3月-2008年3月5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颈椎后路人工骨植骨及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及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9个月。结果手术出血量为325mL±25mL。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随访期间均未见结核复发和内固定失败。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10.6±1.2分提高到术后的15.2±0.7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颈胸段多节段脊柱结核可获得满意的初期疗效。病灶的彻底清除、360°的植骨、前后联合内固定以及系统的抗结核治疗均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的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2年11月因腰骶区结核在本院行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8个病例,记录手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术后结核病灶复发、植骨融合率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2例发生术中髂腰静脉损伤,3例神经损伤,1例术后形成窦道,所有病例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结论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要防范血管神经损伤,采取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9.
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复治的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外科治疗加短程化疗的46例复治脊柱结核,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7~61岁,平均43.7岁.46例脊柱结核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和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结核灶位于胸椎17例、胸腰段13例、腰骶椎16例;其中5例合并结核窦道,7例有下肢瘫痪.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与坚强内固定.根据围手术期抗结核疗效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化疗方案,对于异烟肼(INH)、利副平(RFP)、吡嗪酰胺(PZA)等抗结核疗效敏感或结核杆菌培养阴性者,化疗持续9~12个月(3HRZ/6~9HRE方案).术后动态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影像的变化.结果:术前化疗4~6周时46例患者结核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沉和CRP平均值显著下降.术后2~3个月结核症状明显缓解,结核窦道消失,其中有37例血沉和CRP恢复正常水平.术后6~12个月X线片未见内固定松动或矫形丢失,7例合并下肢瘫痪者有6例恢复正常,有1例从C级改善至D级.本组有44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3HRZ/6~9HRE方案),有2例(对RFP+INH耐药)化疗15个月治愈,化疗药物为力克肺疾、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结论:复治的脊柱结核通过清除无血运病灶,能提高化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01-2010-01,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105例。化疗后3-4周手术,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例术后3月后因结核性脑膜炎医治无效死亡。1例术后4月出现臀部脓肿复发,原发病灶未复发,再次手术清除后治愈。所有患者获随访4-12年,平均7.8年。脊柱病灶无复发。血沉均恢复正常,随访末期X线片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脊柱结核临床治疗要点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