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及CRP多样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围手术期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多样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脊柱结核选自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短程化疗加手术治疗患者,男41例,女26例;年龄23~61岁。结核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31例,腰骶椎29例。化疗方案为3HRZ/5~7HRE,手术方法为Ⅰ期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和坚强内固定。动态观察ESR和CRP变化、结核症状改善和病灶愈合进程。结果:入选病例结核病灶处于活跃期,ESR平均值(79.4±35.6)mm/h,CRP平均值(44.3±17.5)mg/L。术前化疗4~6周结核症状改善明显,ESR平均值降至(45.3±21.0)mm/h,CRP平均值降至(26.7±11.8)mg/L,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周ESR平均值升至(83.2±37.4)mm/h,CRP平均值回升至(53.0±18.6)mg/L。术后第4周ESR平均值降至(42.8±16.5)mm/h,CRP平均值降至(23.8±10.0)mg/L。术后第8周所有患者结核症状缓解,其中47例ESR和CRP恢复正常,其余20例ESR和CRP在术后第12周恢复正常。短程化疗期满时有65例结核病灶治愈,2例因肝损害停用抗结核药而导致病灶重新活跃,ESR和CRP明显异常。结论:脊柱结核围手术期ESR和CRP呈多样性改变,是脊柱结核手术时机选择和临床疗效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保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及单独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纳入选择标准的36例经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保守治疗的老年性脊柱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36例患者病灶均处于活跃期,血沉及CR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方法为联合用药(3HRZE/6-9HRE),疗程9~12个月。随诊通过观察结核症状、化验指标和放射学的影像变化以评价疗效并调整用药,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36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31例患者化疗9~12个月结核病灶治愈,血沉及CRP恢复正常;4例(对利福平或异烟肼耐药)选用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结核药物化疗15个月后痊愈;1例患者结核症状加重,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缓解,血沉及CRP恢复正常。影像学变化:治疗后X线及CT示椎体骨质硬化、融合,未见明显后凸畸形,1例手术患者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分别为(17.6±2.3)°、(18.1±2.7)°(P>0.05);MRI示椎旁脓肿吸收,椎体炎症消退。VAS评分治疗前为6.5±1.7,末次随访时为1.4±0.5(P<0.05)。7例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暂时停药并配以对症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早期老年脊柱结核病例,在严格的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行规范的个体化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术并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5年以上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对1998年1月~2007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226例脊柱结核患者,根据化疗疗程不同分为:超短程化疗组(A组),137例,疗程4~6个月,平均5.5个月,化疗方案为2SHRZ/2~4HRZ;标准化疗组(B组),89例,疗程9~18个月,平均12个月,化疗方案为2SHRZ/7~16HRZ.术前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累及脊椎节段数、出现脓肿例数、后凸Cobb角、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ASIA评分及合并脊柱外结核,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均行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改良的督导下化疗(DOTS)方案.末次随访时,观察ESR、CRP、神经功能ASIA评分、生活与工作能力恢复情况、后凸Cobb角矫正与丢失情况、植骨愈合情况及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A组73~86个月、平均79.4个月:B组64~87个月,平均70.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降至正常者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3%,丢失率8.0%:B组矫正率为68.2%,丢失率为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植骨愈合时间,A组平均4.6(3.0~5.0)个月,B组平均4.1(3.0~5.0)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融合率为100%,B组为9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未愈合的1例为严重急性肾功能衰竭未能按要求化疗者.生活、工作能力恢复正常,A组为129/137 (94.2%),B组为85/89(95.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出现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A组11例(8.0%),B组18例(20.2%),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按各自设计化疗方案治疗结束时疗程还需延长者,A组19例(13.9%),B组6例(6.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彻底病灶清除术后采用超短程化疗的5年以上疗效与标准化疗相似;在严格超短程化疗适应证、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脊柱结核超短程化疗是可行的,超短程化疗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6例督导下单纯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案为联合用药(3HRZS/1~15HRZ),疗程4~18个月。随诊观察临床表现、影像学(椎体愈合、后凸畸形)变化、神经功能改变及抗结核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根据疗效情况及时调整疗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5年。36例中,在完成4个月的超短程化疗疗程后,16例达到治愈;未愈者用药延长至9个月,14例治愈;其余6例通过长程化疗18个月获得治愈。8例(22%)出现药物副作用,通过暂停用抗结核药物并配以相应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患者全身低热消失、体重增加;局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椎体骨性融合;6例后凸畸形轻度加重(均<30°,支具制动);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结论:对于早期脊柱结核病例,单纯应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骨关节结核病灶中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回顾性探索骨关节结核病灶中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骨关节结核病疗效的影响及其对策。方法1993至1999年,确诊为复治骨关节结核病250例,男143例,女107例;年龄2~72岁,平均25.44岁;病变在脊椎、髋、膝和其他小关节。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得病灶中脓液、干酪样物或肉芽组织等为标本,以BACTECTB460检测仪进行结核菌培养和药敏试验,NAP试剂进行初级鉴定,NTM分离培养物进一步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结果250例标本中,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48例。结核分枝杆菌46例,阳性率为18.4%。其中同时耐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中三种药的结核分枝杆菌4例,同时耐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11例,共15例(6%)。在15例中有8例此次手术后切口破溃形成窦道,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改变化疗方案治疗,并经前后2或3次再手术,7例治愈,1例因窦道继发感染而死亡。另2例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1例鉴定为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另1例鉴定未有结果,但均为耐多药(INH、RFP、SM、EMB、KM、CS)的NTM,治疗效果差。结论骨关节结核病灶中发现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6%)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病例,疗效极差,此类病例的化疗方案应个体化,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2月我科采用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9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儿,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岁2个月~7岁,平均5.4岁.术前血沉25~57mm/h,平均39mm/h,C反应蛋白22.9~40mg/L,平均29mg/L.术前4例有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3例,C级1例.所有患儿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异烟肼溶液灌洗病灶,同时行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结果:9例患者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病灶局部灌洗10~12周,TLSO支具外固定6~18个月.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1~3个月ESR、CRP恢复到正常.8例治愈,1例因过早停用抗结核药物致病灶复发,改行开放手术治疗.置管处均无窦道形成,3例Frankel D级患者恢复到E级,1例C级恢复到D级.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示结核病灶均愈合,无复发病例.结论:在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术后TLSO支具外固定保护下,CT引导下PCD灌洗治疗儿童腰骶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病灶彻底清除术联合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03-2011-03我院收治的196例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病灶彻底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术后行超短程化疗,方案为2SHRZ/2~4HRZ,疗程4~6个月;对照组术后行标准化疗,方案为2SHRZ/7~16HRZ,疗程为9~18个月。结果两组入院时、随访3年后的后凸Cobb角、植骨愈合时间、植骨融合率CRP、ESR水平和ASIA功能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后两组患者的后凸Cobb角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减少(P0.05),实验室指标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副作用的发生率6.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彻底清除术联合超短程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远期疗效理想,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且副作用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单纯性附睾结核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单纯性附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在35例附睾结核患者中通过尿路影像学检查无肾结核及尿抗酸杆菌检测阴性者,定义为单纯性附睾结核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强化抗结核治疗,即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或乙胺丁醇(EB)联合用药,2周后行病灶切除术,术中均行附睾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继续常规抗结核治疗6~9个月。结果:随访6个月~5年,16例无异常情况,3例分别于术后3、3.5、5年出现泌尿系结核感染,1例于术后3.5年出现对侧附睾结核。结论:单纯性附睾结核可能为唯一或早期泌尿生殖系结核首发的表现,及时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内固定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15例,其中神经症状未缓解或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6例,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1例,D级2例;切口窦道形成9例。经调整抗结核用药2-8周后.5例一期取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行标准前路手术(经胸或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1例患者未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直接行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9例先行窦道切除、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伤口愈合2周后再行标准前路手术。术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1.5年。随访观察患者病灶有无复发、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术中清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测均确诊脊柱结核。8例培养出结核杆菌(57.1%),4株耐药.其中1株耐多药。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中2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到D级.其余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随访期内结核未见复发,8例随访1年以上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对后路手术后复治的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在有针对性的化疗基础上行前路彻底地病灶清除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目的 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 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胸椎37例、腰椎25例.CT或MRI显示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和脓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给予4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术后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 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81.5 mm/1 h,C反应蛋白平均为41.6 mg/L,其中51例(68.9%)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抗结核化疗4周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3.8 mm/1 h,C反应蛋白降至27.4 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结核症状及病椎疼痛消失.病椎植骨单节段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双节段融合时间平均6.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4.9%,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7.3%.术后12个月有3例患者仍扶拐行走(Frankel 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病灶治愈的重要保障.动态观察和全面评估疗效指标,对于判断手术疗效和病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脊柱结核引起的隐匿性椎管内结核临床上较少报道。本病形成的椎管内结核肉芽肿和脓肿可直接对相邻脊髓神经等产生压迫,可较早产生神经受累的并发症。目的:探讨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例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患者术前行FSET1压脂序列强化,治疗上进行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1±3)个月。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9.5mm/h,C反应蛋白平均为51.6mg/L。术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1.8mm/h,C反应蛋白降至22.3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病椎椎间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5个月,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5.3%。13例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例胸椎结核术后6个月复诊时有部分改善。ODI评分术前为(35.56±9.15)分,末次随访时为(12.46±2.41)分。VAS评分术前为(9.9±1.5)分,末次随访时(4.25±1.9)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C级2例、D级3例、10例E级。结论:脊柱结核致隐匿性椎管内结核术前MRI强化可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治疗上宜抗结核化疗同时进行病灶清除、椎板减压和神经松解。  相似文献   

13.
轻型脊柱结核药物治疗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为完善轻型脊柱结核诊断标准及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早期诊断为轻型脊柱结核的14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左氧氟沙星(L)方案(6HREZL/6HREZ)抗结核治疗,辅以营养支持并完成2年随访。治疗期间每个月监测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治疗开始每隔3个月行影像学检查。随访期间根据临床治愈标准评价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病变愈合、ESR、CRP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像学检查变化。结果 138例经药物治疗获得临床治愈,11例在3个月内接受手术治疗。2年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疼痛缓解,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无神经功能障碍,骨质愈合,椎旁脓肿吸收;ESR及CRP恢复正常;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6HREZL/6HREZ方案治疗早期轻型脊柱结核疗效显著,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保守治疗无效的145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4例,女61例;其中143例获得随访,年龄2.5~81岁,平均(42.60±17.14)岁。术后复发患者14例(6例有内固定,8例无内固定);椎旁脓肿的患者32例。术前合并左下肢无力浅感觉差1例,肌力减退1例,此2例患者Frankel分级均为D级,其他患者为E级。144例实施CT引导下在病灶和脓肿内置管局部化疗灌注冲洗,1例行小开窗手术结合局部化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血沉及腰椎前凸角度(lumbar lordosis,LL)。结果:143例患者获随访,时间为21~149个月,平均67个月,其中73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达临床愈合。术前血沉(44.96±12.41)mm/h,末次随访时(7.25±3.43)mm/h,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6,P=0.000)。治疗前腰椎前凸角为(36.32±8.55)°,末次随访时为(33.35±8.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0,P=0.000)。结论:经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脊柱稳定性较好且神经症状的程度在Frankel分级D级以上的患者,行微创治疗辅以全身抗结核药物化学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患者手术前后患椎后凸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植骨融合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2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年,术后Cobb角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平均纠正4.12°,平均矫正率24.5%。末次随访ESR、CRP恢复正常,植骨大部分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7.8个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有效完成病灶清除、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恢复生理曲度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采用化疗抗结核,根据患者结核病灶位置,分别从胸椎、腰椎前路、后路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植骨融内固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个月。胸腰椎结核无复发,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疼痛缓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B级1例,C级11例,D级10例,术后恢复到E级21例,D级1例。结论在系统化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采用手术清除结核病灶,可缓解神经症状,有效控制或治愈结核。  相似文献   

18.
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应用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37.6岁。结核病灶位于胸段4例,胸腰段8例,腰段11例。结果:术后随访9~40个月(平均28.7个月),患者术后2~3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活动,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1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62级。并发症主要有暂时性窦道形成2例,内固定断裂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1例。结论: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19.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