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小关节角(facet joint angle,FJA)与腰椎经皮置钉手术中发生关节突破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腰椎骨折或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后路经皮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第2天予以腰椎X线片和CT检查,观察置钉手术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情况;同时测量置钉椎弓根平面的FJA角度,探讨FJA角度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1)本组共经皮置入321枚椎弓根钉,置钉过程中,222枚(69.16%)的关节突关节破坏等级为0级,即未出现破坏;另99枚(30.84%)置钉过程中出现破坏,其中60(18.69%)枚为1级,27枚(8.41%)为2级,12枚(3.74%)为3级。(2)以关节突关节破坏与否作为自变量,则破坏组的FJA平均值为(40.73±11.50)°,显著高于未破坏组的(33.14±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FJA值为自变量,则FJA≤35°组的置钉破坏率仅为20.2%,显著低于FJA35°组的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FJA值和关节突关节破坏等级进行Spearman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29,P0.05);将L1-L5节段的FJA值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率进行Spearman分析,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08,P0.05)。结论关节突关节损伤是腰椎后路经皮置钉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而置钉椎弓根平面的FJA值大小可显著影响其发生情况,且与关节突关节破坏的等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间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个月.[结果] 1例脊柱结核复发(3%).23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6.9%,植骨愈合时间 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0%.[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随访6~18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14周,无髋内翻,患肢旋转畸形,无内固定物断裂,螺钉穿入关节及脱出等并发症发生,优17例,良1例.结论动力髋螺钉符合髋部生物力学,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早期活动,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部分基底型而股骨距完整者.  相似文献   
5.
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对策及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利用后路腰椎间盘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54个月,平均27.2个月。本组优5例,良3例,优良率100%。本组病例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减压充分,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隐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蒂部成分对皮瓣血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皮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蒂部各成分对皮瓣血运的影响。方法 16只豚鼠,应用活体超大面积隐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切取后美兰灌注法,平均动脉压灌注10分钟,观测染色面积和着色度,根据正交设计原理对蒂部成分进行了五因素、二水平L16^215正交实验和分析。结果 隐神经伴行动脉、静脉及其交互作用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皮肤、深筋膜、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网的2~5部分对染色面积的影响无显著意义。结论 隐神经伴行血管及其皮支是该皮瓣的营养血管,皮肤、深筋膜、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内的2~5部分对皮瓣血运的影响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沉默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活力、凋亡、转移能力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小干扰RNA(siRNA)特异性沉默SAA在骨肉瘤U2OS细胞中的表达,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SAA-siRNA,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MTT法观察细胞的活力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Transwell小室法分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SAA、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蛋白水平。结果:SAA-siRNA可显著降低SAA在骨肉瘤U2OS细胞中的表达(P 0. 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AA-siRNA组细胞的活力显著降低(P 0. 05),凋亡率显著升高(P 0. 05),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 0. 05)。SAA-siRNA组细胞中p-p38 MAPK和p-JNK的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而总JNK和p38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沉默SAA的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活力,诱导其凋亡,降低细胞的转移能力,其作用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锻炼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对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襄阳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病人(年龄>65岁)共8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早期康复锻炼联合硬膜外麻醉为观察组,静脉麻醉并要求卧床休息等常规干预为对照组,每组41例。在术前1 d、术后2 d和术后7 d留取血液标本,检测病人的免疫功能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病人Harris评分、并发症和自理能力BI指数。结果 术后7 d和术后1月,观察组病人的Harris积分(68.8±12.7)和(90.7±8.3)明显优于对照组(56.4±11.6)和(71.6±12.4)(t=4.617,8.195;P=0.008,0.001)。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总例数为4例(占9.7%),较对照组12例(占29.3%)明显降低(χ2=2.144,P=0.031)。术后7 d,观察组自理能力为(53.5±8.2),较对照组(44.3±7.4)明显升高(t=5.348,P=0.003)。术后2 d和术后7 d,观察组病人的CD4+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病人的CD4+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病人的CD4+/CD8+的淋巴细胞比值,较对照组病人的CD4+/CD8+的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P<0.05)。术后2 d和术后7 d两组病人在CD8+细胞比例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和术后7 d的比较中,观察组病人的IgG(117.6±20.1)及(125.9±20.7)和IgA(130.6±15.3)及(146.9±13.7)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G(104.3±18.7)及(111.3±19.2)和IgA(100.5±14.8)及(105.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3,3.442和9.149,11.764;P=0.012,0.014和0.001,0.000)。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硬膜外镇痛能够促进术后病人肢体功能和免疫状态的恢复,降低炎症反应,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微创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4月,采用髋部后外侧小切口对32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髋部疼痛评估等.结果 切口长度在8~12 cm,平均9.4 cm;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6 min;术中伤口出血量在400~800 ml,平均530 ml;术后引流时间72 h,引流量290~540 ml,平均370 ml;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3~14 d,平均7.6 d;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平均94分.结论 应用髋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髋部稳定性好、患者对于手术更易接受等优点,该方式只是适用于常规全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的初次置换术,不适于特殊髋关节(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创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2月~2009年4月,采用髋部后外侧小切口对32例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髋部疼痛评估等。结果切口长度在8~12cm,平均9.4cm;手术时间120~180min,平均156min;术中伤口出血量在400~800ml,平均530ml;术后引流时间72h,引流量290~540ml,平均370ml;术后开始下地活动时间3~14d,平均7.6d;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分,术后平均94分。结论应用髋部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髋部稳定性好、患者对于手术更易接受等优点,该方式只是适用于常规全髋关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的初次置换术,不适于特殊髋关节(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