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汤芹芹  孙琳  刘慧  肖红  杨邦祥 《西部医学》2010,22(6):1055-1057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2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及25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比较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变化。结果带状疱疹神经痛组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组患者加用硬膜外阻滞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分数分别为6分和4分,两组疼痛评分改变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疗效,且对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邓红  丁永永 《重庆医学》2017,(30):4220-4222
目的 评价脊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神经妥乐平(NTP)硬膜外注射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该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60例,年龄60~85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NTP硬膜外注射,观察组给予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NTP硬膜外注射,观察对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改善情况,并计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各时间点,两组患者VAS、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脊神经根脉冲射频联合NTP硬膜外腔注射是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降低PH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侧间隙注药治疗急性下肢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急性下肢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A组同时在c型臂引导下行硬膜外侧间隙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14及30d时VAS评分下降,且A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PHN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5)。结论c型臂引导下硬膜外侧间隙注药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40例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皮损区用0.2%布比卡因、泼尼松龙、弥可保浸润,同时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照组采用局部浸润及椎旁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SQ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3周两组VAS和SQS评分均明显下降(JD〈0.01),观察组治疗后VAS和SQ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显效率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60%(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均有显著疗效,但局部浸润、椎旁阻滞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的效果均优于神经阻滞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与后遗神经痛预防中神经阻滞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126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神经阻滞疗法,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治疗前观察组患者VAS评分(6.85±1.25)分与对照组(6.74±1.2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28±0.5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98±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59%(1/63)低于对照组11.11%(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17%(2/63)、6.35%(4/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神经阻滞疗法可取得显著效果,且有助于后遗神经痛的预防,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曲安奈德注射液痛点封闭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盲随机法对照研究,对15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2%利多卡凶3~10ml痛点封闭,B组用上述注射液再加上曲安奈德注射液20~40mg,维生素B12 0.5mg,作痛点封闭,每天1次共3次。并分别于1d、3d、7d、14d、1个月记录两组的疼痛程度及睡眠程度。结果B组的止痛效果及睡眠质量明显优于A组。结论曲安奈德注射液痛点封闭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好而持久。  相似文献   

7.
洪永波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0):103-105
目的 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给予针刺放血早期干预,观察其镇痛及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将60名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分别纳入针刺放血加维生素B1/B12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抗病毒镇痛加维生素B1/B12药物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各30例,并于治疗后第6、12、18天评价VAS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并于治疗后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出现减少,治疗组在治疗后第6天和第12天VAS评分持续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延续至治疗后第18天,两组VAS评分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3.4%和10.3%.结论 带状疱疹急性期在同样应用维生素B1/B12基础上,针刺放血治疗较西医抗病毒镇痛治疗,在镇痛作用方面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并能有效地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和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因疼痛剧烈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是疼痛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本研究观察医用臭氧应用于椎旁神经阻滞和疱疹区皮下注射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为带状疱疹神经痛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新方法。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7年9月—2011年5月收治的躯干部位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30例,均经药物辅助超激光照射物理治疗1 d后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5分,男19例,女11例,年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理论指导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0例予氨酚待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230例在化瘀通络理论指导下予梅花针叩刺、刺络拔罐及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2 d。比较2组治疗效果、疼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疼痛彻底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91%,对照组总有效率77.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络理论指导下中医综合疗法可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止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及PHN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及刺血拔罐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有助于减轻神经痛,并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两种类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神经阻滞疗法对两种类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43例分为激惹触痛型组(A组)及痹痛型组(B组)。A组28例,年龄(70.7±6.2)岁;B组15例,年龄(71.1±5.3)岁。两组均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加皮损区皮下浸润性注药的方法。使用药物为0.3%利多卡因50m1、曲安奈德15mg和维生素B12 1mg混合液。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A组又较B组更低(P〈0.01);治疗后3个月优良率在A组为96.4%(27/28例),B组为73.3%(11/1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激惹触痛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较痹痛型患者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内注射亚甲蓝治疗老年中重度带状疱疹神经痛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64例带状疱疹神 经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皮内注射亚甲蓝及利多卡因,B组加用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疗程为 10 d,两组在治疗第11、30、60、90天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疱疹评价指标、疼痛评价指标、带状疱疹后遗痛发生率、综合疗效 方面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P>0.05)。A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治疗后疼痛 强度、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B组(P<0.0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A组在30 d随访时低于B组(P<0.05),60 d、90 d随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93.8%,B组总有效率为62.5%,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皮内注 射亚甲蓝治疗带状疱疹可缩短病程,缓解疼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观察在脊柱整复的基础上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腰部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腰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n=36)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36)为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C组(n=36)为脊柱整复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D组(n=36)在脊柱整复基础上进行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口服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4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VAS评分情况、睡眠受疼痛影响程度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的各时间点,B、C、D组患者的VAS评分及睡眠受疼痛影响程度与A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其中C组和D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曲马多缓释胶囊用量也随之明显减量,而且B、C、D组患者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脊柱整复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腰部带状疱疹安全有效,不仅可迅速缓解患者神经痛症状,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且显著降低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是治疗带状疱疹的一种新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B12、曲安奈德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曲安奈德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26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治疗组128例患者按疱疹分布区的经络辩证循经取穴,将维生素B12、曲安奈德及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1次/d,10次为1疗程,其余2组分别为维生素B12组和曲安奈德组。结果治疗组128例患者,痊愈100例,显效14例,有效率89.06%,维生素B12组52例患者,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率50.00%,曲安奈德组81例患者,痊愈36例,显效8例,有效率54.32%,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比较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无反复。结论维生素B12与曲安奈德穴位注射疗法效高、价廉、安全,适用于无禁忌证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及LED光动力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183例急性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及LED光动力治疗,77例)和对照组(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106例).对2组疱疹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综合疗效及PHN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和脱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10 d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个月及3个月PHN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是否为对照组均为PH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及LED光动力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并且可以预防PH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神经阻滞联合疱疹区皮内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阻滞联合疱疹区皮内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合并重度疼痛患者86例,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I组)与合用神经阻滞(II组)治疗,观察疼痛缓解程度(VAS评分)、自觉疼痛缓解程度评分、睡眠改善程度评分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I、II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II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合用神经阻滞治疗后自觉疼痛缓解程度评分、睡眠受影响比例均较治疗前及单纯药物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 神经阻滞联合疱疹区皮内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线偏光近红外线治疗对带状疱疹的疗效及预防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随机将带状疱疹68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直线偏光近红外线 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34例单用阿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停发新疱、水疱干涸结痂、皮损痊愈与疼痛缓解时间,及两组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停发新疱、水疱干涸结痂、皮损痊愈及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直线偏光近红外线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但未观察到疱疹后预防神经痛有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皮肤针放血配合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皮肤针放血配合拔罐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痊愈率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后遗症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PP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常规西药、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肤针放血配合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