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性脑病(REP)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既往有鼻咽癌及放射治疗史;临床表现为癫痫失神发作;MRI示右侧颞叶类圆形病变,周围大片水肿;经手术切除病变及术后糖皮质激素、脱水、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病情明显改善;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放射性脑病。结论放射性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常易与脑胶质瘤等相混淆,确诊须依靠病史及病理检查;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或高颅压症状明显时,应行手术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2.
伽玛刀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病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伽玛刀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自1997年8月至2004年8月对2265例不同类型颅内病变进行了伽玛刀治疗.随访中有4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放射性脑病,其中单次伽玛刀治疗1例,因肿瘤复发二次伽玛刀治疗2例,三次伽玛刀治疗1例。结果经过12~76个月的随访,根据影像学检查或术后病理诊断为放射性脑病,3例给予甘露醇脱水,激素治疗,1例行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加去骨瓣减压.症状得到缓解。结论结合放射治疗的病史.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放射性脑坏死和肿瘤复发可得到有效的鉴别.采用药物、高压氧及必要的手术治疗,可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对侧神经症状变化。方法选取2013-10—2014-10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6例,均实施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分析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10例,发生率为10.4%。其中7例术前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例术前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8例术前存在单侧神经症状,2例术前存在双侧神经症状;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9例,术后3周出现1例;10例均实施正规保守治疗,其中8例对侧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时间(9.0±3.8)d;保守治疗无效2例,其中1例择期行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术,1例择期行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28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明显明显低于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需引起高度关注。症状发生后,需及时进行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解放军第421医院自1999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6例鼻咽癌放疗后致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研究,明确诊断后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及高压氧治疗,早期应用激素、脱水剂治疗,并辅以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等药物治疗.结果单程放疗后出现症状者11例,再程放疗后出现症状者5例;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性格改变等症状;均有颞叶病变(双侧颢叶同时受累5例,单侧受累11例).全组随访率100%,1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5例仍存活,其中7例伴有严重症状,生存质量差.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所致的放射性脑病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较差.根据各种相关因素制定对应的有效预防措施是防治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水肿、脑坏死的临床治疗.方法 总结解放军第452医院神经外科自1995年至2008年治疗的20例发生迟发性放射性脑水肿、脑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脑电图、MRI变化和治疗方法,其中14例患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6例有坏死灶形成、占位效应明显、癫痫发作加重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接受开颅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和邻近的癫痫放电病灶.结果 除1例患者在脑疝形成后,因家属拒绝手术而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均较好地控制了癫痫、头痛等症状.保守治疗中5例和手术治疗中2例患者仍需继续抗癫痫药物治疗.2例患者脑水肿坏死发生时出现癫痫发作形式的改变,同步脑电图说明迟发性放射性脑水肿坏死灶可以导致新的致痫灶.结论 癫痫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后发生迟发性放射性脑水肿、脑坏死是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有不可预测性及反复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避免出现严重后果的关键.在经过皮质激素加甘露醇或加中药治疗后,愈后较好.对有囊性坏死灶形成、占位效应明显、形成新的致痫灶者,手术治疗是改善症状、控制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精神神经症状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0-04-2013-04收治的AECOPD合并精神神经症状患者126例,所有患者行头颅CT、MRI检查、血电解质分析、血气分析等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及用药史,综合判断引起AECOPD精神神经症状的原因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引起AECOPD精神神经症状肺性脑病66例(52.38%),低渗性脑病32例(25.40%);脑梗死9例(7.14%),其他分别为药物不良反应8例,感染中毒性脑病6例,感染性休克、自发性气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低血糖各1例。治疗后症状缓解105例,有效率83.33%,死亡24例,其中肺性脑病的病死率最高,有12例(57.14%),其次为低渗性脑病4例(19.05%),脑梗死死亡2例(9.52%),感染中毒性脑病1例,药物不良反应1例。结论引起 AECOPD 精神神经症状原因多样,综合判断,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外科手术治疗对鼻咽癌放射性颞叶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7例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患者,观察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随访术后6个月后的头颅MR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头痛、肢体乏力、癫痫等症状完全改善或无再发。在术后6个月头颅MR中,20例颅内占位效应明显缓解,7例患者因非手术侧放射性病灶进展而再次出现占位效应;术后6个月患者的KP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Z=-4.437,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颅内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的鼻咽癌放射性颞叶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颅内占位效应,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放射性脑坏死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治疗的放射性脑坏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癌放疗后13例,行切除坏死病灶或部分切除坏死病灶联合颞极切除及颞肌下减压;其他肿瘤6例,行部分切除坏死病灶及去骨瓣减压。结果术后随访6~72个月,头痛症状消失13例,偏侧肢体麻木及偏瘫症状好转6例,癫疒间发作次数减少5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放射性脑坏死,手术可迅速缓解病人颅内压增高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2005年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2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资料,按照有无出现癫痫发作分为癫痫组与非癫痫组.总结癫痫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头颅MRI、EEG表现. 结果 112例放射性脑病患者中,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有17例(15.2%),其中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SGTC)是最常见的发作形式(9例),其次为单纯部分性发作(5例).与非癫痫组的放射性脑病患者相比,颞叶囊性变更常见于有癫痫发作的放射性脑病患者中.2例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记录到散在的尖波、尖慢波.9例癫痫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后癫痫发作得到控制,无需加用抗癫痫药物. 结论 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患者出现继发性癫痫者中,以SGTC和单纯部分性发作较常见,使用抗癫痫药物可以较好控制癫痫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自发性或手术门体分流后,临床主要表现可逆的脑病症状,进行性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瘫痪,仅1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无肌萎缩、感觉障碍。9例血氨增高,9例脑电图表现弥漫性θ波,其中2例有三相波,8例MRIT1像显示基底神经节高信号,脊髓MRI阳性率低。所有患者均限制蛋白摄入量,给予护肝、降血氨、神经营养等治疗,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脑病症状缓解,但瘫痪改善不明显;死亡3例,仅1例肝移植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脊髓症状与脑病症状并不平行消长,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常规治疗脑病症状好转,但脊髓病变预后不良,肝移植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定向术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治疗128例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方法:128例帕金森病病人均采用温控射频热凝制造丘脑腹外侧核毁损灶。结果:本组病例症状完全控制95例(74.21%),症状控制伴有肢体麻木、情感、智能障碍27例(21.09%),无效5例(3.90%),恶化1例(0.78%)。结论:经统计学处理显示CT定位靶点法与脑室造影定位法对疗效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靶点定位、毁损灶大小与手术疗效、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入路切除5例,行硬膜外入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入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入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29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5例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肿瘤全切45例,1例次全切。术中见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2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3.5%(43/46)。术后症状加重3例,出现复视、面瘫和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各1例。2例经随访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仍有1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3~58个月,肿瘤全切的43例,42未见肿瘤增大,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1例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了1979年至1995年治疗的11例非Galen静脉的脑动静脉瘘(AVF),对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进行探讨.1例以球囊栓塞失败后行手术夹闭供血动脉;8例以IBCA/NBCA栓塞治疗,其中1例经3次栓塞缩小静脉球后手术切除残留的动静脉畸形(AVM);2例以弹簧圈栓塞瘘口.结果:动静脉瘘100%闭塞8例,恢复良好.8例中的6例脑血管造影复查,未见复发;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对治疗原则,血管内栓塞进行了讨论,认为栓塞材料首选弹簧圈.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MRI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对84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进行了研究。(1)REP的首发症状,多以颞叶受损的精神症状和癫痫;脑干受损的锥体束征和颅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2)各型REP的临床表现特点,按病程可分为:早期反应阶段,病情静止阶段和延迟反应阶段。(3)REP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关系。本组REP有9.5%没有临床症状,REP的诊断,仅凭临床表现诊断是有限的。CT显示颞叶病变多无困难,但要显示脑干和小脑的病变,需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1例(包括少见部位和肿瘤最大径≥6 cm的患者)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Yoshida和Kawase的MPE分型分别采用颞下经岩前入路(30例)、经额颞断颧弓入路(12例)、经额眶颧人路(4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经乙状窦前入路(2例)和经远外侧入路(1例)。术后随访MRI、新发症状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46例(90.2%),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7例肿瘤直径≥6 cm的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例,肿瘤卒中1例;其中4例行游离脂肪填塞结合颅底硬膜缝合的颅底重建。5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2.7)个月(3~38个月)。24例术前面部麻木的患者中,12例(50.0%)随访期间仍存在重度三叉神经麻搏表现。51例患者中,有13例(25.5%)术后新发三叉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7例随访期间遗留轻度三叉神经麻搏症状。其余脑神经症状较术前有所恢复,并且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者大多恢复正常。6例中线-鞍上扩展亚型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差。结论三叉神经鞘瘤在MPE分型的基础上可增加中线-鞍上扩展亚型,该亚型相对少见,但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对于改善三叉神经鞘瘤面部麻木作用有限,术前伴有面部麻木者三叉神经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在指导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及其病因学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颅脑MRI扫描并使用三维时间飞跃破坏性梯度回聚回波序列观察三叉神经的走行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对其中68例行手术治疗。观察MRI结果与术中所见一致程度,并观察三叉神经痛与局部血管压迫的关系。结果MRI显示患侧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79例.健侧12例。手术治疗的68例中MRI扫描62例阳性与手术相符,4例为较细小动脉压迫三叉神经.2例为岩静脉压迫并与蛛网膜粘连。结论三叉神经人根区血管压迫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能够确定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血管与神经关系,有益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138例癫痫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138例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通过术前评估,实施切除性手术119例(86.2%),胼胝体前部切开术11例(8.0%),切除性手术联合姑息性手术8例(5.8%).手术均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其中35例行术中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结果 随访3-66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期间3例因肿瘤复发死亡,10例失访.纳入125例,对随访6个月以上的114例采取国内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癫痫控制满意89例(78.1%),显著改善10例(8.8%),良好11例(9.7%),效果差2例(1.7%),无改善2例(1.7%).结论 手术是一种有效的癫痫治疗方法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和致痫区的准确定位及显微手术技术水平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