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中频脉冲电刺激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训练组接受末端驱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6 d、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部分(FMA-LE)、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LE、WGS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训练组治疗后FAC分级[(2.61±0.70)级]、WGS[(23.29±3.85)分]及BBS评分[(35.40±8.41)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结论 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较传统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对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FAC由(3.69±1.43)分增长到(4.15±1.34)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AC的在治疗2周后无明显变化。 结论 步行机器人能持续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周人龙  李响  张洪蕊  孙亚鲁 《中国康复》2021,36(11):673-676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胡靖然  陈小飞 《中国康复》2020,35(12):633-6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 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下肢康复训练, 机器人组则进行外骨骼辅助下肢运动训练, 每日训练40 min, 每周训练6 d, 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下肢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采用坐站转移任务时, 双下肢股直肌和胫前肌的健侧与患侧积分肌电值(iEMG)比值来评估2组患者患侧肌肉的激活情况和双侧肌肉激活对称性。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FAC分级和FMA-LE、BBS、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机器人组治疗后的FAC分级为(1.63±0.72)级,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股直肌和胫前肌健侧与患侧的iEMG比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基于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E、BBS、FAC、TA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FMA-LE[(22.60±5.29)分]、BBS[(39.00±6.07)分]、TAG[(7.95±3.02)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辉 《中国康复》2018,33(2):138-139
目的:观察下肢机器人应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将40名步态异常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步态纠正训练,观察组除常规步态纠正训练外还进行下肢机器人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BS、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的应用对于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改善ADL水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渐进式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常规阶梯训练,观察组则辅以渐进式阶梯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WT)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BBS、FMA-L评分、10MWT及FAC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评分[(41.03±3.02)分]、FMA-L评分[(29.10±1.32)分]、10MWT [(70.27±2.99)m/min ]及FAC评级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渐进式阶梯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步行速度,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7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TOT组和联合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之上rTMS组增加rTMS治疗,TOT组增加TOT治疗,联合组给予rTMS治疗联合TOT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10m最大步行速度(10MW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康复评估。 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与rTMS组相比,TOT组和联合组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TOT组比较,联合组FMA-LE、10MWT、TUGT和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rTMS联合TOT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发病1—6个月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常规治疗组(CT组)、康复机器人组(RR组)和虚拟现实机器人组(VRR组)各20例。CT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2次/d,30min/次,5d/周,共4周);RR组、VRR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同一天分别给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均为1次/d,30min/次,5次/周,共4周)。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BBS、FMA-LE、MAS、F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BS、FMALE、MAS和FAC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RR组、VRR组均较CT组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VRR组较RR组的FMA-LE、MAS和FAC的评分也有明显提高(P0.05),但BB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卒中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与踝足矫形器(AFO)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对比。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FES组及AFO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FE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步态训练矫正仪电刺激偏瘫侧下肢腓总神经及胫前肌,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AFO组患者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佩戴固定式踝足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天治疗30min,每周治疗5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10m最快步行速度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评分(FAC)、踝趾屈肌肌张力评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10MWT、FAC、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10MWT、TUGT、FAC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FES组患者10MWT[(0.84±0.46)m/s]、FAC评分[(3.50±0.65)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均显著优于AFO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UGT、踝趾屈肌肌张力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FES与AFO治疗均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并且FES较AFO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10m行走时间测试(10MWT)、6min步行测试(6MWT)来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肺活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FMA-LE、BBS、Tinetti、6MWT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及改善(P0.01,0.05),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后2组10MWT明显降低(均P0.01),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提高了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心肺功能等,从而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 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