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中髎、下髎对出口梗阻型便秘两类亚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盆底失弛缓型61例,盆底松弛型26例。采用0.30 mm×75 mm针灸针针刺中髎、下髎,垂直于骶后孔进针60~75 mm,并接电针(疏密波,频率为2 Hz/15 Hz)。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情况。结果:两类亚型治疗后便秘临床症状总评分,便质、排便频率、排便花费时间、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松弛型腹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失弛缓型腹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亚型排便时间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失弛缓型大于松弛型(P0.05),肛门坠胀感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松弛型大于失弛缓型(P0.05)。两类亚型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两类亚型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电针方案对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均有效,在改善排便时间方面,失弛缓型优于松弛型,在改善肛门坠胀感方面,松弛型优于失弛缓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的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平补平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功能长度、初始便意感容积、直肠肛管压力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泻法针刺中髎、下髎配合电针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疗效。方法:对90例患者采用两组穴位隔日交替针刺,第1组:天枢、气海、上巨虚等;第2组:中髎、下髎、大肠俞等;中髎、下髎、天枢、上巨虚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通过便秘患者日记观察患者排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便质、便意感和评估生活质量问卷评分(PAC-QOL),以了解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排便频率、排便费力程度、每次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便质、便意感和生活质量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总有效率为67.7%(61/90);不同动力学机制慢性功能性便秘针刺疗效不同,结肠慢传输型优于盆底失弛缓型(P0.05),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优于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均P0.05)。有效随访52例,治疗后1个月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20例;治疗后3个月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28例。结论:针刺治疗具有明确病因病位和分类诊断的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但不同动力学机制CFC疗效有差异。对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便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刺激八髎穴联合长强穴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肛管直肠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失弛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八髎穴联合长强穴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便秘临床各症状(排便困难、粪便性状、排便时间、腹胀、排便频率情况)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40/45),对照组为71.1%(32/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治疗后便秘临床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肛管直肠动力学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八髎穴联合长强穴电刺激治疗失弛缓型便秘疗效好,更有利于恢复肛门直肠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八髎穴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髎穴是上、次、中、下髎八穴的总称,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关于八髎穴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记载,至《甲乙经》叙述更为详细。我们根据前人的论述,参考近代有关文献,通过临床实践,深刻体会到如果能掌握好八髎穴的针刺部位、深度及针感传导方向,对治疗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体会介绍如下:1 八髎穴的部位和取穴法 八髎穴的部位历代医家论述不一。纵的方面:有上髎在十七椎下,次髎在十八椎下,中在十九椎下,下髎在二十椎  相似文献   

6.
基于八髎穴古代文献中主治病症的研究,探讨八髎穴与盆底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八髎穴在不同系统盆底疾病的不同病症中均有运用,各八髎穴所治的病症虽有重叠,却各自有特点:上髎主治症主要集中在妇科病症;次髎、中髎更侧重于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病症;而中髎、下髎则偏重于生殖系统及肛肠系统的病症。  相似文献   

7.
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少光  李光  施浩  张华生 《新中医》2004,36(9):45-46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患者采用针药结合方法治疗。电针主穴:天枢、上巨虚、支沟;口服中药熟地白术汤(熟地黄、白术、肉苁蓉)。结果:痊愈6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痊愈率为80.26%,总有效率为97.37%。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引起便秘疗效肯定,尤适用于脾肾虚弱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12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90例女性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盆底康复组(30例)接受盆底康复治疗,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治疗,盆底康复+针刺组(30例)接受针刺中髎穴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尿失禁国际咨询问卷-尿失禁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2 h漏尿次数。结果 盆底康复+针刺组痊愈率为53.3%(16/30),明显高于盆底康复组的16.7%(5/30)和针刺组的30.0%(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盆底康复+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盆底康复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4周后、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排尿次数、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供临床和教学参考的深刺八髎穴进针参数。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1月至6月的100例俯卧位盆腔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5mm层厚连续横断面扫描,建立3D图像。将针身沿骶前后孔中心轴线进针时的角度定义为最适进针角度,观察针身与皮肤表面、人体后正中线的夹角。将骶骨背面软组织厚度加骶孔深距的1/2定义为效应进针深度,观察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参数。结果:深刺八髎穴应采用斜刺法,针尖朝向内下方。针身与皮肤表面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61.04±12.15)°,次髎(57.57±10.01)°,中髎(58.25±8.69)°,下髎(54.39±10.94)°。针身与人体后正中线的最适进针角度为上髎(24.54±6.21)°,次髎(18.58±7.76)°,中髎(17.36±7.90)°,下髎(30.73±9.45)°。最适进针角度下的八髎穴深刺效应深度呈上、次、中、下递减趋势,分别为上髎(58.16±12.43)mm,次髎(44.57±11.55)mm,中髎(33.96±10.74)mm,下髎(31.13±10.94)mm。效应深度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结论:进针参数的研究应双重考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而CT三维重建能准确、合理、科学地进行穴位解剖测量。  相似文献   

10.
八髎穴(上髎、中髎、次髎、下髎)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腧穴。它们位于骶部,分别相对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处。骶后孔在许多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经骶后孔进行骶后神经阻滞或骶管硬膜外麻醉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指腰背部疾病选取委中穴来治疗。委中穴又名腘中、郄中和血郄,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凉血泻热和舒筋活络的作用。委中穴是治疗腰背部疾病的常用特效穴位之一,位于腘窝中央,腘横纹中点处,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将"腰背委中求"学术理论源流探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使用血流成像技术对“腰背委中求”经典理论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委中等穴对腰部皮肤血流的影响,以验证"腰背委中求"的经典针灸理论。方法:应用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仪对比观察40名受试者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前后腰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血流分布情况。将受试者腰部划分成整体区域和左右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五个区域,以血流变化率为指标比较分析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对腰部体表血流改变的效应差异。结果: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后腰部整个区域的皮肤血流量与针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并持续至起针后12 min(P<0.05),针刺两穴的血流变化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针刺委中穴后,同侧腰部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皮肤血流变化率显著高于针刺阳陵泉(P<0.05),其它区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委中穴对腰的特异性作用可体现在使针刺侧腰部膀胱经皮肤血流的升高上,这种效应有可能导致膀胱经循经低流阻通道阻力下降,疏通经络,产生"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志道教授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解剖学相关知识,发现委中、承山二穴在针刺深度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其中,委中穴在刺入0. 5~0. 8寸,承山穴在刺入2. 0~3. 0寸时最易达到循经得气的效果,通过调整针尖方向还可较准确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且针感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相吻合。该针感在某些疾病,尤其神经压迫相关症状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且优于传统教材所述针刺深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与相关经络关系及腧穴应用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华医典》第5版,并配合手工查阅先秦到民国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法对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疾病的腧穴、归经、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85条,涉及腧穴71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482次,归属9条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不仅腧穴使用频率高,而且腧穴使用频次明显高出其他经脉,使用频次高的腧穴有肺俞、委中、腰俞、风池、大钟、大肠俞、昆仑、志室、章门、合阳、中膂俞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少阴肾经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取穴应以该经脉的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15.
杜鑫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6-408
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列举临床选取委中穴进行长期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损伤这一不良事件以及通过详细介绍委中穴局部解剖,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具体理论应用于临床针刺选取委中穴变通中,并且系统阐述避开委中穴而选取委中穴上2寸("委中上",同身寸)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文献和书籍对大鼠"肺俞"穴的取穴方法有着不同的叙述,而取穴是否准确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几种取穴方法的对比发现,第2胸椎棘突最高点作为标志,向下顺摸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7mm的取穴方法与解剖学研究的"肺俞"定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阐明怀牛膝中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从怀牛膝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并通过UV、NMR和MS等波谱确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与结论:所分离得到的5个化合物分别为25,26-二去氢坡那甾酮A(25,26-dehydroponasteroneA)(1),红苋甾酮(rubrosterone)(2),小檗碱(ber-berine)(3),正丁基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5),其中化合物25,26-二去氢坡那甾酮A为首次从牛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内关,心俞与心脏相关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陈树林  李育良 《中国针灸》1996,16(12):33-35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和荧光素双标记法,研究了家兔心脏与心俞穴、内关穴的外周神经联系,结果提示心脏和心俞穴、内关穴除通过中枢途径联系外,心俞穴和心脏可通过外周突分支投射的感觉神经元直接联系;支配心脏和内关穴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之间,可能还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此结果为穴位一内脏相关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外周阻断"的观点,为阐明经络现象的机理和经络的实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对59例患者在针刺昆仑穴的同时按实验要求依次压迫承扶、肾俞、膈俞,以压迫3穴旁开1cm处作为对照组,采用TCD观察压迫前后及解除压迫后对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针刺同时压迫穴位可明显阻断针效,而压迫对照组则不能阻断针效,均P<0.01.结论:压迫膀胱经不同段的穴位均可阻断针刺的效应,这种阻断效应只有施加在经线上才能表现出来.提示针刺过程中外周可能确实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