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自出现以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适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临床工作中必须对这些不良反应予以重视。本文综合了不同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中发生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住院患者焦虑状态与存在营养风险的现况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3 - 8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65岁以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5例,记录入院后72 h内空腹静脉血检测的营养相关指标结果。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以NRS2002评分≥3分的99例患者为存在营养风险组,以选择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NRS2002评分<3分表示无营养风险组,共55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存在营养风险组与无营养风险组的组间均衡性,两组均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检出率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与存在营养风险的关系。结果 65岁以上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和焦虑的检出率分别为62.17%和为45.5%。SAS平均评分为(49.56±11.71)分,其中不同年龄和不同居住地的患者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379, P = 0.020)和(t = 3.007, P = 0.003)。存在营养风险组患者SAS评分为(55.6±10.19)分,高于无营养风险组的SAS评分(39.68±5.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 11.926,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NRS2002评分与营养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性( 均r<0,P<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示:存在营养风险的住院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风险比无营养风险组增加34.9%(OR = 34.929, 95%CI:9.738~125.285)。结论 65岁以上住院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存在营养风险,并且可能是导致焦虑情绪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早期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不同腧穴对急性尿潴留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每组10只。均先采用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60 min,测定正常状态下膀胱的尿动力学指标,继予0.9%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造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针刺治疗,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进行针刺。观察灌注期间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间隔时间、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基线相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明显升高(P < 0.01),排尿阈值压亦上升(P < 0.05),排尿时膀胱最大压力下降(P < 0.01),排尿间隔时间延长(P < 0.05),但其膀胱收缩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针刺干预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与针刺前相比,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 < 0.01),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P < 0.01),排尿阈值压未见显著差异(P >0.05),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P < 0.05),排尿间隔时间缩短(P < 0.01);两组组间比较,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 > 0.05);合谷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阈值压、收缩后膀胱内压、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针刺治疗AUR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中髎(次髎)、三阴交从而使AUR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收缩后膀胱内压减少、排尿时膀胱收缩时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国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搜索有关乳腺癌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研究文献,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E-cadherin蛋白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受体表达(ER/PR/Her-2)的效应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2篇文献入选,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OR=0.27,95% CI (0.18,0.41),P<0.05]、组织学分级[OR=0.50,95% CI (0.33,0.77),P<0.05]、临床分期[OR=0.43,95% CI (0.24,0.76);P<0.05]明显相关。结论:E-cadherin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6.
莫倩  刘志顺 《上海针灸杂志》2013,(12):1060-1063
评价性综述国内外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辨证特点、选穴处方、针刺频率、疗程和疗效特点及规律等。针灸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辨证特点是辨病为主;组方选穴原则为病位加循经取穴,以腰骶部及小腹任脉取穴为主,主穴有中髂、会阳、中极、关元、三阴交等:中髂和骶四针深刺,气至病所:针灸方法采用电针为主,频次每日1次,疗程较长,以30-60次常见:近期疗效较好,电针可明显减少尿失禁次数,减少失禁量,疗效优于α1受体激动剂盐酸米多君片和盆底肌训练法,但证据级别不高: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长圆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长圆针治疗的辩证思路。方法将50例中风偏瘫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长圆针治疗,对照组予穴位注射,每周1次,3次后观察其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度改善情况,并在3个月后随访。结果 50例患者经过3次治疗:①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较疗前均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肩部活动度评分,在治疗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在VAS评分上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辩证运用长圆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手Ⅰ期综合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炼并分析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近十年(2007年01月01日至2018年05月18日)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相关临床文献,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选穴用经特点与规律。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8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针灸治疗本病:①选用频次居前4位的腧穴依次为:中极(8.3%)、次髎(8.3%)、关元(8.3%)、三阴交(8.3%);②选用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37次)、任脉(34次)、足太阴脾经(14次)及足阳明胃经(8次);③选穴部位多集中在腹部(34.9%)及腰骶部(32.1%);④特定穴中以交会穴(30.0%)、募穴(22.2%)、背俞穴(12.2%)为主;⑤处方多由8-10个腧穴组成(55.6%)。结论:针灸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常以中极、次髎、关元、三阴交为主,以经络结合脏腑病位辨证为主,选取处方时既考虑调整脏腑功能,又针对关键病理环节,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局部取穴、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层次穴位埋线调节单纯性肥胖外周脂肪代谢的机制.方法 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50只高脂饲料喂养.模型复制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组)、脂肪层埋线组(C组)、肌肉层埋线组(D组)、脂肪层埋线+AG490组(E组)、肌肉层埋线+AG490组(F组),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次髎和中髎穴抑制膀胱过度活动的穴位特异性。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5个电针组:次髎/中髎组、委中组、三阴交组、通天组、合谷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均先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基线Ⅰ),继以0.25%乙酸膀胱灌注建立大鼠膀胱过度活动模型(基线Ⅱ)。造模成功后,5个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5分钟,模型组不予电针治疗。电针后再次以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观察灌注期间大鼠排尿间隔时间、膀胱排尿压力、膀胱基础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的改变。结果与基线Ⅰ相比,基线Ⅱ时各组排尿间隔时间显著缩短(P〈0.01)、膀胱排尿压力和平均排尿压力显著下降(P〈0.01)。电针干预后,各组排尿间隔时间较基线Ⅱ均显著延长,仅次髎/中髎组与基线Ⅰ比较差异不显著,并且其增加值显著大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1,或P〈0.05)。次髎/中髎组电针后膀胱排尿压力较基线Ⅱ显著升高(P〈0.05)、与基线Ⅰ差异不显著,并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和其他电针组(P〈0.05)。结论次髎、中髎可有效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此抑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