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晏龄,生于1934年,卒于1998年,女,汉族。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中西医结合专家。李晏龄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病综合征、脑发育不全等疑难病有较深造诣。应用中西医两套方法诊治疾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发挥中医药特长,组方严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数十年来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通过病证结合、分阶段结合、中西医融汇应用、综合诊治等结合方法,并在临床中充分应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使病证诊治客观化。一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形成“双辨诊断”;二是吸取中、西医两者治病原则与方法之长;治疗上相辅相成,使疗效提高;三是从临证实际出发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或合病从证(标证急时按证辨治)或舍证从病(证候不明显而病理或实验室检查仍阳性时按病论治);四是针对病证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各阶段主要矛盾灵活运用辨病辨证方法;中西医诊疗…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比较、吸收、创建",宏观微观相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药有机结合,在临床许多方面取得了单用中医或西医难以取得的疗效.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上取得突破,是心血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通过“研究、比较、吸收、创建”,宏观微观相结合、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药有机结合,在临床许多方面取得了单用中医或西医难以取得的疗效。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上取得突破,是心血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从辨病与辨证诊断、宏观与微观诊断、中药与西药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等方面分别论述中西医结合对于慢性胃炎诊治的有效性,肯定中西医结合对于慢性胃炎诊治和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志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萍  张Peng 《北京中医》1999,18(2):5-6
张志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科专家,行医四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皮科疑难杂证,特别是对红斑狼疮的诊治有其独到之处。他临症结合现代医学实践检查,将辨病、辨证有机联系在一起,摸索出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诊治方法。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丰 《江苏中医药》2003,24(12):7-9
加深对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应用中西医药互补治疗方法、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确立正确的诊治思路,在临床上使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运用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冠心病心绞痛,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辨证、中药与西药治疗、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等方面 ,论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体功能不全是妇科临床常见病、疑难病,可导致月经失调、流产、不孕症等疾病.中医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有独道的方法及疗效,从分析病因病机入手,采用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等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在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潘峰  郭建文  朱良春  张琪  周仲瑛  邓铁涛 《中医杂志》2011,52(14):1173-1176
阐述辨治疑难重病应重视"核心病机"与辨病论治的观点。总结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颜德馨等国医大师治疗疑难病、危重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从探讨中医学"病"、"证"、"症"的关系,分析中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关系等方面,结合国医大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认为诊治疑难重病时,应学会把握"核心病机",在重视传统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应重视辨病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临床辨证方法是使中西医诊断方法优势互补、辨证与辨病相统一的辨证方法。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一辨证方法的研究思路 :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性 ;2坚持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的统一 ;3促进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 ;4促进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彭玉  陈竹  冷丽  王清  黄建业 《新中医》2011,(4):145-147
中西医结合医学首先是在临床各科的诊疗工作中展开的,临床上“中医学辨证”加“现代医学辨病”是主要诊断方法,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结合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临床、科研、教学、师资等方面中仍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中西医临床的结合点及思维模式,对学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儿科团队,对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思维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辨证与辨病思维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向前推进一步。现提出几个具体问题,供同志们探讨。一、证与病辨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西医根据临床症状、体检化验,诊治疾病。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同一病体的变化规律。西医运用现代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对于妇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疗效虽有公认,但由于毒副作用而严重的影响了疗程的进展,疗效不尽人意。近些年来,随着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妇科的广泛应用,其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期妇科专栏,通过对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的临床报道,旨在广泛交流经验,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对妇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吴克明教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工作30余载,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基础理论、临床皆有精深的造诣,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善于运用古代名方化裁及中成药灵活使用治疗妇科常见疾病。他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鲜活的诊疗经验而颇获良效。临证主张"先辨病,次辨证,再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学经典名方之一,是著名医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思想的集中体现。温艳东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十分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温艳东教授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组方用药灵活,经验丰富,效如桴鼓。本文将通过重温补中益气汤的理论渊源,详细介绍温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经验,系统阐述温艳东教授临证思路和诊病特点,并佐以温艳东教授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病之验案,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7.
正王采文为上海市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并在名老中医沈仲理教授门下侍诊,深得两位名师真传,擅长妇科不孕症、反复自然流产保胎及内膜异位症、产前疾病等妇科疑难病的诊治。王老师认为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是以肾虚血亏为本,血瘀为标,强调治疗上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补肾益气、养血化瘀治疗。笔者有幸侍诊其侧,感受到王老师在治疗妊娠病方面,运用活血化瘀法得心应手,效果显著,现将王老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妊娠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有机结合辨法论治在肝癌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治疗学的重要思略,但在原发性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仅靠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还不能够完全解决肝癌的辨治问题。如肝癌病人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的前期、期间及后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无证可辨”,而依据“辨病论治”亦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了中西医有机结合“辨法论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思路,并针对西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大法,如手术、放疗及化疗等治疗方法对机体造成生理、病理改变的一般规律,详细论述了原发性肝癌“辨法论治”的具体方法,初步拟定了辨法手术方、辨法化疗方及辨法放疗方等,以供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肝癌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然而对其应用尚缺乏系统整理.随着中西医学的不断发展,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论治体系之上,实现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本文从活血化瘀疗法应用的基本法则、配伍法则、调整法则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不孕既是临床常见病,又是疑难病。近年来不孕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其中内分泌失调性不孕又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对于不孕内分泌因素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我们主要对近十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古今文献研究及中医各家的临证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临床常见的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的辨病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探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