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手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笔者自2013-09—2015-05对7例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按照Ilizarov穿针原则经皮克氏针和螺纹半针行微创操作,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三维固定骨骺并调整矫正局部成角畸形以及旋转畸形。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7~23个月,平均12.1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克氏针断裂,术后4个月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优6例,可1例,优良率85.7%。结论 Ilizarov技术手术治疗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具有创伤小、不损伤骺板、固定稳定可靠、后期拆除方便、可以早期活动关节的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设计、安装膝关节牵伸矫正器,术中穿针固定牵伸器时,两侧的关节铰链应与膝关节的旋转中心一致。术后牵伸前先牵开关节间隙5~10mm,再逐渐牵拉矫正屈膝畸形。牵伸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一般不大于关节水平1mm/d。牵伸过程中应定期实施X线检查,以防止膝关节脱位和关节软骨受压。牵伸矫正的最终要求,若是单纯的软组织型屈膝孪缩,需将膝关节过度牵伸5°~10°,若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屈膝矫正的程度应减除骨性畸形的角度。然后患肢维持牵伸位持重行走2~4周,再拆除牵伸器,配合CPM机活动膝关节,站立行走时配戴支具维持膝关节矫正位不少于3个月。8例患者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49例52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58.50°±21.28°;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4.12°±4.61°。38例,40个关节平均随访6.8个月,其中28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12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0°±8.24°。[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重度的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手术治疗伴有负重区溃疡的神经营养不良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1例伴有负重区溃疡的神经障碍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8~32岁,平均21.3岁;脊柱裂致马蹄内翻足畸形19例,腰骶段脊髓损伤致马蹄内翻足畸形2例;左侧9例,右侧12例;第5跖骨头外下区溃疡6例,第5跖骨基底部溃疡5例,跟骰关节外侧溃疡2例,距下关节外侧溃疡8例。采用跖内侧松解,跟腱延长,三关节有限截骨,其中皮肤溃疡位于距下关节外侧者,术中同时切除溃疡皮肤及软组织,Ⅰ期缝合皮肤切口,术中部分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后穿针安装Ilizarov足踝部外固定牵伸器。术后负重区仍遗留皮肤溃疡者,溃疡局部使用中成药生肌膏进行换药,每日1次,直至创面愈合。术后7 d开始调节Ilizarov牵伸器矫正残余马蹄内翻足畸形,直至马蹄内翻畸形矫正满意为止,在牵伸矫形过程中患足部分负重行走。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溃疡愈合,溃疡愈合时间术后14~36 d,平均26 d,随访时溃疡均无复发;18足畸形矫正满意,完全恢复跖行足,3足于术后1年复查出现畸形轻度复发;15例踝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6例踝关节完全僵直。AOFAS综合评分由术前34.0±7.2提高到术后86.0±8.5;优8足,良10足,中3足。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有限矫形手术治疗伴有负重区神经营养障碍性溃疡的马蹄内翻足畸形,辅助外用中药生肌膏治疗,可以达到Ⅰ期畸形矫形及治愈溃疡的满意效果,手术方法简单,医疗过程安全,能规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6例胫骨平台内翻畸形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 3例,Ⅵ型3例.6例患者初次手术至膝关节内翻畸形手术时间为7~12个月(平均9.5个月).术前X线片测量胫股角:外翻15°~28°,平均22.4°.按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要求,在胫骨近端截骨,安装国产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牵伸矫正器,术后7 d缓慢旋转螺纹牵伸杆,矫正胫骨平台的内翻畸形.在矫正畸形的过程中患肢行膝关节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6例患者下肢术后牵仲时间为17~30 d(平均24.4 d).全部膝父节内翻畸形均获满意矫正.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连.2例发生钉道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治疗,感染愈合.6例患者拆除矫形器后获8~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评定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 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可以同期矫正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膝关节的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短缩畸形的重度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8年11月,应用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5例重度CPT患儿。男1例,女4例;年龄2岁6个月~7岁1个月,中位年龄4岁7个月。术前患侧胫骨长度较健侧短缩4.0~6.8 cm,平均6.06 cm。按照Boyd分型:Ⅰ型1例、Ⅱ型3例、Ⅴ型1例。一期切除胫骨假关节及病损组织,应用Ilizarov技术行肢体延长,矫正肢体短缩畸形;二期行骨搬移至端端对合后,行植骨内固定促进对合端愈合。结果 5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41个月。外固定架佩戴时间210~360 d,平均262 d。肢体延长4.5~8.0 cm,平均6.06 cm;患肢胫骨与健侧等长或略短(≤2 cm)。术后7~12个月胫骨假关节均骨性愈合;愈合指数42~50 d/cm,平均45.2 d/cm。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固定针折断及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分期治疗重度CPT,可矫正肢体短缩畸形、减少肌腱挛缩、创伤小、胫骨对合端稳定性好、愈合率高、再骨折发生率低,可最大限度改善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0月对7例桡骨远端损伤骨骺早闭短缩畸形患者应用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将组装好的外固定支架按照Ilizarov技术理念及穿针原则安装在前臂设定位置,桡骨截骨后通过旋转螺母延长矫正桡骨远端短缩畸形,恢复桡骨高度及下尺桡关节和掌倾角与尺偏角,然后固定前臂中立位8~12周,前臂及腕关节康复训练。[结果]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6个月。拆除外固定后腕关节功能依据Lidstrom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结论]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是治疗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早闭后短缩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自制可调组合式下肢畸形外固定支架系列构型,探讨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原则.方法 在Ilizamv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基础上,根据国人下肢畸形矫正与重建的需要及便于医生穿针安装操作的要求,将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的配件与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结合,加入弹簧牵伸装置与螺纹半针固定技术,研制了管状骨微创截骨矫形的工具,并根据下肢残缺畸形的特点,术前预先设计组装好个体化矫形器械.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改良Ilizarov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下肢畸形患者146例,男95例,女51倒;年龄3.6~61.0岁,平均33.4岁;髋部畸形18例,膝关节屈曲畸形49例,膝关节周围股骨外翻畸形10例,胫骨内翻畸形46例,胫骨骨缺损、骨不连伴复合畸形23例结果 患者术后获8 ~46个月(平均28.6个月)随访.139例下肢畸形获得矫正、下肢力线基本恢复,行走功能明显提高.1例患者术后截骨端出现位移,重新调整外固定支架后纠正;2例膝关节周围内外翻畸形尚残留10°~ 15°内翻;3例在骨延长过程中出现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4例患者出现术后针道感染.髋部畸形按Harris评分标准:由术前(36.91±3.14)分提高为(86.25±2.26)分;49例膝关节屈膝畸形完全矫正;胫骨骨不连处及新生骨均愈合,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改良的下肢畸形外固定矫形支架具有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的主要功能,可满足下肢多数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需要,临床应用能达到预期治疗目标,适合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背景:传统的足踝部畸形的矫正需要通过手术来完成,术后需要“静态”的维持。Ilizarov技术遵循的“张力-应力法则”和“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矫形模式。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患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17例下肢及足踝部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0~37岁,平均27.5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导致患肢短缩合并足踝负重位外翻畸形患者5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合并患肢短缩7例,高弓足合并患肢短缩3例,跟腱挛缩、仰趾畸形合并患肢短缩2例。所有患者在有限手术重建足踝部软组织平衡或者截骨矫正畸形后安装Ilizarov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同时做胫骨的延长。结果:17例患者佩戴Ilizarov支架的时间是16~44周,足踝部矫形支架在3~6个月矫形满意、骨融合确实后单独拆除,骨延长支架根据需要继续佩戴。所有患者都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患肢延长2~6 cm,延长段骨矿化满意,足踝部矫形满意。足踝功能参照AOFAS评分:术前(43±5.1)分,术后(76±7.2)分。结论: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合并下肢短缩的足踝部畸形的矫治,Ilizarov技术灵活的器械组合可同时完成多方向的畸形矫正,在矫正畸形的同时实施骨延长术。  相似文献   

9.
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的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应用自行研制的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伴有皮肤瘢痕挛缩的足踝畸形12例,其中马蹄内翻足10例,马蹄外翻足2例。9例同期实施足跗骨的有限截骨术,3例实施足部肌腱转移肌力平衡术,1例同期实施胫骨延长术。术后5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足内翻者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足外翻者牵拉矫形的方向与内翻足相反。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鼓励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78d,停止牵伸后在外固定器维持下患足负重行走平均69d,拆外固定器后配矫形鞋行走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4个月(平均1年5个月)。8例足畸形获满意矫正,能全足底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4例足下垂畸形出现部分复发,其中3例再次安装足踝牵伸器矫正。最终疗效11例满意,1例可。僵硬的瘢痕组织经牵拉后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瘢痕变软。无一例发生严重针道和皮肤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Ilizarov微创技术能有效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合并骨性畸形者应配合有限截骨手术,但牵拉过程必须缓慢。足踝畸形达到矫形要求后,患足全负重行走不少于8周再拆除外固定器,可避免或减少畸形反弹。皮肤瘢痕组织在张应力作用下,可出现血液循环改善与组织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治疗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7月,收治7例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66岁,平均42.4岁。创面形成时间1个月~2年,平均7.7个月。创面部位:小腿3例,足踝部4例。皮肤缺损范围为4.0 cm×2.2 cm~12.0 cm×7.1 cm。伴胫骨内翻1例、马蹄足3例、皮肤硬化1例、伏克曼缺血性挛缩2例。创面清创后,使用外固定支架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或胫骨内翻畸形矫正、马蹄内翻足矫形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7例患者创面感染均得到控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5例创面直接临床愈合,2例植皮后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3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创面无复发。6例肢体畸形全部得到矫正。结论对于经久难愈的创伤后缺血性肢体创面,使用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可明显改善局部肢体血供,促进创面肉芽增生和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的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61例,其中男17例,女44例;年龄60~83(67.87±6.45)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估下肢力线情况;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14.27±4.69)个月;下肢力线比率由术前的(14.79±5.6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59.33±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股胫角由术前的(182.14±2.19)°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171.5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7,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2.21分别降至术后1、3、12个月的3.64±0.92、2.02±0.63、0.9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24,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49.66±13.79分别提高至术后1、3、12个月的58.39±9.26、71.82±6.06、82.7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45,P0.001)。3例患者术中出现对侧骨皮质断裂,调整力线后固定,术后12个月截骨区愈合良好;4例手术切口愈合缓慢,分别在术后3~4周愈合。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可以有效调整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采用胫骨截骨并行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76例,男24例,女52例;年龄56~75岁,平均61.4岁;病程3~17年,平均5.2年。38例采用穴位穿针外固定(穴位穿针组),38例采用解剖穿针外固定(解剖穿针组)。术前双下肢全长X线片示胫骨内翻畸形,内侧膝关节间隙变窄,外侧间隙增大。体表测量患膝下肢力线内移,KSS膝功能评分降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屈伸活动可,保守治疗2年以上。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下肢力线均得到矫正,截骨端均愈合良好。未见截骨不愈合、下肢矫正不到位或畸形复发等。75例患者术后3、6、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5)。两组术后3个月复查KSS疼痛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穿针组优于解剖穿针组(P0.05);术后12个月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穿针组在术后调整过程中,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上的钢针持续拉紧,在穴位区形成一个潜在的针刺作用,术后佩戴外固定矫正支架的3个月内,膝骨关节炎膝痛症状快速、持续有效缓解方面,明显优于解剖穿针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导致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内翻膝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施行滑移截骨技术达到内外侧软组织平衡,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共收治22例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男5例,女17例;年龄48~76(61.3±13.8)岁。均为内翻畸形,由股骨关节外畸形所导致。术前测量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角(158.8±9.7)°,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nee Society score,KSS)临床评分(32.6±6.1)分,功能评分(35.8±9.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ical,HSS)评分(39.7±4.6)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80.6±10.7)°。在关节置换时均采用机械对线法,先平衡屈曲间隙,冠状面的不平衡均采用内侧股骨髁行冠状面垂直上下滑移截骨,伸直间隙内外侧的差距决定截骨块滑移的距离,直至间隙平衡。以数枚螺钉固定截骨块后按常规安装假体。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伤口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时间18~36(28.2±10.1)个月。拍X线片见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2~5(3.5±1.5)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测量HKA角(178.8±0.7)°,较术前提高;HSS评分(91.3±6.0)分,KSS临床评分(93.7±3.5)分,KSS功能评分(81.2±6.5)分,膝关节活动度(121.7±11.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针对伴有复杂股骨关节外畸形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滑移截骨,内翻畸形严重者向下滑移股骨内髁,手术相对简单、损伤小,易于达到屈伸间隙内外侧软组织平衡,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5月,34例(40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其中男8例(8膝),女26例(32膝);年龄55~82岁,平均(65.00±7.25)岁。每例膝关节使用的螺丝钉数为1~6枚,其中2例结合使用了延长杆(分别使用4、5枚螺丝钉)。分别测量计算每例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骨缺损的深度并记录使用螺丝钉数量,经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不同缺损百分比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关系,同时分析骨缺损深度对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4个月。HSS评分术前(43.33±6.11)分(32~51分),术后改善为(92.15±4.64)分(83~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获得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膝关节,胫股角由术前(167.00±6.39)°改善为术后(175.00±2.69)°;胫骨角由术前(78.09±4.51)°改善为术后(88.75±1.24)°。螺钉骨水泥技术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的面积和深度存在相关性,可据此构建相关性直角坐标图。结论:螺钉加强骨水泥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处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方法,中短期效果可靠。临床实践中可利用缺损严重程度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相关性直角坐标图,根据术中的缺损面积百分比和深度,得到推荐使用的螺丝钉数。  相似文献   

15.
刘智  李刚  杨勇  高春洪  骆勇全  罗钧君 《中国骨伤》2014,27(11):961-964
目的 :探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8~64岁,平均45.3岁;左侧12例,右侧16例。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2例,Ⅵ型16例。三柱分型:均为涉及三柱。受伤至手术时间6~15 d,平均9.4 d。术前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X线及CT检查均提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三柱均涉及。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股胫角等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2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10个月,平均7.8个月。骨折愈合后患者膝关节肿痛消退,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HSS评分:疼痛27.81±2.17,功能19.52±2.05,活动范围15.82±1.73,肌力8.51±1.32,屈曲畸形8.33±1.08,关节稳定性9.36±0.52,总分89.35±3.19;优20例,良5例,中2例,差1例。术后与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股胫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膝前正中加后内侧入路联合三柱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 d,平均3.6 d。所有病例行关节镜探查,骨折复位,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术后3、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通过X线片检查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0°~130°,无患肢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3.52±7.10,95.95±6.3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为胫骨髁间棘骨折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时采用"手风琴"技术对延长骨段骨质矿化的影响.方法:自2017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采用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患者22 例,在骨搬移结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60(42.6±13.3)岁;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椎畸形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20-58岁,平均45岁;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陈旧性结核畸形12例,陈旧性创伤伴畸形疼痛1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5例。对患者的腰痛、Oswestry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5min,平均出血量为1900ml。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患者的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2±1.4,2.5±1.0,1.8±0.5;ODI指数分别为(72.50±10.80)%,(42.50±11.10)%,(22.50±7.90)%;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后凸Cobb角分别为(76.31±2.52)°,(23.66±1.16)°,(23.67±1.16)°;侧凸Cobb角分别为(71.86±4.02)°,(30.81±2.33)°,(30.82±2.32)°。术后1周、术后1年后凸及侧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变小,术后1年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胸腰椎畸形可取得理想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 neuromuscular diseases, limb lengthening and foot deformity corr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istraction callus and joint contracture. We have found no published articles of tibial lengthening and concomitant foot deformity correction using the Ilizarov method or traditional methods. To compare result of gradual distraction with triple arthrodesis for foot deformity combined with tibial lengthening, we investigated healing index and complications of two methods.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reviewed 14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deformity after poliomyelitis who underwent tibial lengthening and concomitant foot deformity correction using the 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 Tibial lengthening over an intramedullary nail was performed in 3 patients and lengthening without a nail was performed in 11 patients.

Results The mean external fixation time was 6 (3.6- 10) months without nail and 1.6 (1.5-1.7) months with nail, whereas the mean healing index was 1.8 (0.8-3.1) months/cm without nail and 2 (1.8-2.3) months/cm with nail. Concomitant foot treatments included triple arthrodesis in 7 patients, pantalar arthrodesis in 2 patients with fiail ankle, and gradual foot frame distraction without bony foot procedures in 5 patients. Delayed consolidation and recurrent equinus contracture of the ankle requiring additional lengthening of the Achilles tendon were the most common bone and joint complications during tibial lengthening.

Interpretation The gradual foot frame distraction method was associated with major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current foot deformity, joint luxation, and arthritis. We therefore recommend triple arthrodesis as a concomitant procedure during tibial lengthening  相似文献   

20.
陈成帷  张超  陈雷  潘哲尔 《中国骨伤》2015,28(7):660-662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馅饼皮松解技术(pie-crusting technique)结合关节粘连松解术应用于膝关节伸直挛缩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本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住的13例膝关节伸直挛缩的患者,均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关节粘连松解术加经皮微创股四头肌馅饼皮松解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9~70岁,平均55.6岁.其中骨折相关性关节僵直8例(4例为粉碎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3例为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术后,1例为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僵直5例.结果:13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37±6)°,关节粘连松解术后(52±7)°,结合馅饼皮技术松解后(108±7)°,术后末次随访时(105±6)°,均较术前改善.根据Judet评分标准,优10例,良3例.使用馅饼皮技术松解后膝关节功能改善同穿刺针穿刺松解次数呈正相关(r=0.98).术后无一例出现膝关节伸直滞缺、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再发关节僵硬和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馅饼皮松解技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伸直挛缩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是一种微创、简单、有效而又容易掌握的松解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