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研究MAGE-A3抗原肽负载对乳腺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方法体外培养HLA-A2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并经孵育携带MAGE-A3抗原肽,用以刺激CTL,用3H-TdR渗入法检测抗原肽负载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LR),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DC:T为1:10时,单纯DC组刺激能力显著高于抗原肽负载组DC(DC-P)(P<0.05),但当DC:T低于1:20时后DC-P组刺激能力显著强于单纯DC组(P<0.05).DC-P组和单纯DC组所激发的CTL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细胞株Raji无显著性差异,DC-P组对细胞株MCF-7,Sk-Br-3,MDA-MB-435s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细胞株Raji的杀伤活性.结论负载MAGE-A3抗原肽的DC在体外可以诱导乳腺癌患者特异性的CTL免疫应答,为临床以DC为基础的过继免疫治疗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负载食管癌抗原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人食管癌细胞株 TE 1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弱酸洗涤TE 1细胞获得抗原肽,将此负载到树突状细胞并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制备 CTL,用Cr51释放法测定其对TE 1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 1细胞的杀伤 率为(78.62±3.51)%,未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TE 1的杀伤率为(10.52±5.51)%,二者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酸洗前TE 1杀伤率为(60.63±7.24)%,对酸洗后 TE 1的杀伤率为(8.64±4.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食管癌抗原肽DC诱导的CTL对 Eca 109的杀伤率为(56.21±8.76)%,而对K59和786 0的杀伤率分别为(15.89±11.80)%和(3.95±2.99)%。 结论:酸洗可以从TE 1细胞上获得有效的抗原肽;负载食管癌抗原肽的DC可以诱导生成高效特异的CTL。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用鼻咽癌细胞株CNE2体外负载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T淋巴细胞,使之活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观察其体外特异性杀伤和克隆性增殖.方法 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CNE2负载,使之分化为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负载前后DC的表型特征.在IL-2的作用下,用负载CNE2抗原的DC诱导自身T细胞生成特异性CTL.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特异性杀伤活性;采用免疫谱型分析技术分析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在GM-CSF,IL-4和TNF-α诱导下获得具有典型表型特征的成熟DC,其诱导的CTL对CNE2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PBMC的TCR Vβ CDR3谱型呈高斯分布,而诱导后的T细胞部分家族出现优势表达.结论 负载鼻咽癌抗原的同种异体DC所诱导的CTL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优势表达的TCR Vβ CDR3家族对鼻咽癌治疗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负载鼻咽癌细胞(CNE)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使之活化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vtotoxic T lymphocyte,CTL),观察其对鼻咽癌细胞的体外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用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用鼻咽癌细胞(CNE)可溶性抗原负载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负载前后DC的表型特征,MLR检测负载前后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在白细胞介素-2(IL-2)的作用下,用负载鼻咽癌细胞可溶性抗原的DC诱导自身淋巴细胞成NPC特异性CTL,通过杀伤活性实验观察它对鼻咽癌细胞(CNE)的特异性杀伤效应。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在GM-CSF、IL-4、TNF-α诱导下获得具典型表型特征的成熟DC。负载CNE可溶性抗原对成熟DC表面共刺激分子及特异性表面标志无影响,仍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所诱导的CTL对鼻咽癌细胞(CNE)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负载鼻咽癌细胞(CNE)可溶性抗原的DC所诱导的CTL在体外对鼻咽癌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对NPC的临床治疗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负载胃癌酸洗抗原树突状细胞 (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 酸洗涤法获得SGC790 1细胞膜抗原多肽 ,GM CSF、IL 4和TNF a体外诱导扩增DC并负载酸洗抗原 ,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 ;用CytoTox 96TM检测其对SGC790 1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负载胃癌抗原肽的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SGC790 1的杀伤率达 88 95 % ,显著高于LAK细胞的杀伤率 (P <0 0 5 )。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 3、MNK2 8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 ,而对LOVO及HepG2肿瘤细胞株无显著杀伤作用 (P >0 0 5 )。结论 负载胃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 ,提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胃癌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体外杀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小鼠结肠腺癌细胞株CT26细胞抗原冲击致敏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激活同源T淋巴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采用乳酸脱氢酶(LDH) 4 h释放法检测CTL在体外对CT26细胞的杀伤活性;建立CT26荷瘤小鼠模型,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观察肿瘤大小和小鼠存活期.结果:负载CT26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为肿瘤特异CTL,该CTL对CT26细胞有高效而强烈的杀伤作用,杀伤率为(83.95±11.25)%,而对B16细胞、3LL Lewis 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2.75±5.36)%和(11.38±4.57)%.应用CTL治疗荷瘤小鼠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结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的CTL杀瘤活性并能治疗荷瘤小鼠.提示负载肿瘤抗原的DC疫苗诱导的CTL可能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素酶(heparanase,Hpa)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 peptides,MAP)疫苗能否诱导更强的Hpa特异性CTL反应。方法 HLA-A2.1限制性肝素酶CTL表位多抗原肽负载正常人外周血来源(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CTL,采用4 h标准51Cr释放实验检测上述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采用ELISPOT实验检测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诱导的CTL对Hpa阳性且HLA-A2.1匹配的KATO-Ⅲ胃癌细胞、U2OS骨肉瘤细胞、SW480结肠癌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且其杀伤效应强于相应的单肽,在最大效应细胞/靶细胞(effector/target,E/T)时高出率均大于16%;其对HLA-A2.1阴性的HepG2肝癌细胞和Hpa阴性的MCF-7乳腺癌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但是对MCF-7/Hpa乳腺癌细胞和HepG2/HLA-A2肝癌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且其杀伤效应强于相应的单肽,在最大E/T时高出率均大于18%;其对自体淋巴细胞和DC不具有杀伤效应。另一方面人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诱导的IFN-γ分泌水平强于相应的单肽。结论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能激发较相应单肽更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肿瘤抗原提取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特异性体外杀伤膀胱癌细胞的作用.方法 反复冻融法和弱酸洗脱法分别获取膀胱癌细胞株BIU-87肿瘤抗原;联合应用重组人的GM-CSF、IL-4和TNF-α体外诱导健康志愿者DC并分别负载膀胱癌肿瘤抗原,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用MTT法检测其对BIU-87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用枸橼酸一磷酸盐缓冲液洗脱或反复冻融BIU-87(1×107)后获得的肿瘤抗原蛋白含量分别为(426.0±4.3)μg和(681.0±5.6)μg;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培养出DC;负载两种膀胱癌细胞抗原的DC致敏的CTL对BIU-87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且负载酸洗脱肿瘤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致敏的特异性CTL有更明显的杀伤作用(P<0.05).结论 弱酸洗脱和反复冻融都可以有效获取膀胱肿瘤抗原;以上法致敏的DC均可以高效活化CTL.后者对膀胱癌细胞株发挥特异性杀伤作用,而且弱酸洗脱组可以更为有效杀伤膀胱癌细胞,为以DC为基础的膀胱癌免疫瘤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 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诱导出DCs、CIK细胞和LAK细胞,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CTLs,MTT法检测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CTLs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F=6.42~8.26,q=8.02~10.18,P〈0.01);CIK细胞对胶质瘤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q=8.43~9.24,P〈0.01)。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LAK细胞和CTLs(F=5.36~7.69,q=7.23~9.56,P〈0.01),LA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TLs(q=8.83~9.15,P〈0.01)。结论 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s负载胶质瘤抗原后,激活的CTLs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能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CIK细胞和LAK细胞,为临床应用DCs瘤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吞噬包被有甲胎蛋白HLA—A2限制性表位肽(AFP218-226,LLNQHACAV)的聚乳酸微球(PLA—AFP218-226)后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的毒性作用。方法用GM—CSF和IL-4诱导HLA—A2^+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LPS诱导成熟,使其分化为高纯度DC,在诱导过程中加入PLA—AFP218-226微球,用吞噬了PLA—AFP218-226微球的DC诱导自身T淋巴细胞,使其成为肝细胞癌(HCC)特异性CTL。用流氏细胞仪检测DC膜分子标志,T2细胞与AFP218-226结合实验检测HLA—A2分子与AFP218-226之间的亲合力,MTT法检测特异性CTL杀伤HepG2和T2细胞株的能力。结果AFP218-226与HLA—A2分子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吞噬微球后的成熟DC高表达CD83、CD86、CD40等膜分子,其诱导的特异性CTL对HepG2和负载有AFP218-226的T2细胞株具有强的细胞毒作用。结论PLA—AFP218-226被DC细胞吞噬后,能够诱导HCC特异性CTL的产生,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表位肽疫苗,在肝癌的防治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NY-ESO-1为靶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抗原载体激发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反应的能力,以明确特异性CTLs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方法:在临床前实验基础上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治疗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5例Ⅱ~Ⅲ期HLA-A0201+NY-ESO-1+胃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并诱导出成熟DCs (mature dendritic cell,mDCs);将人工合成的NY-ESO-1多肽负载mDCs后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分析细胞表型,检测体外反复致敏PBLs后负载NY-ESO-1的DCs激发特异性CTLs的能力以及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同时患者回输CTLs细胞,每2周1次,共回输2次,检测回输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特异性CTLs水平变化.结果:采用FCM分析DCs细胞表型显示HLA-DR+ CD11c+细胞为93.6%±1.2%,其中CD80+细胞为87.3%±3.6%,CD83+细胞为82.8%±2.5%,CD86+细胞为93.4%±6.4%.患者外周血分离的PBLs经NY-ESO-1多肽负载的DCs反复诱导后,细胞不断增殖,其中未负载多肽的DCs也能促进PBLs增殖,但细胞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明显低于负载多肽的DC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NY-ESO-1多肽特异性的CTLs比例较未负载NY-ESO-1多肽DCs诱导的对照组明显升高(5.2%±1.2%vs0.4%±0.1%,P<0.05),且致敏后CTLs对NY-ESO-1+胃癌细胞及负载NY-ESO-1+多肽T2靶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输注CTLs细胞后,患者体内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2、IL-1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132.9±10.2)μg/Lvs.(46.4±3.1)μg/L;(101.3±6.4) μg/Lvs.(26.7±1.2) μg/L;(51.3±2.6) μg/Lvs.(26.4±1.1) μg/L;P均<0.05],且患者外周血特异性CTL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结论:负载NY-ESO-1多肽的DCs体内外均具有激发特异性CTLs反应的能力,可诱导明显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4.
Liu Y  Zhu P  H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97-102
目的 探索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是否存在T细胞识别的表位。方法 PCR扩增10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7个IgHV家族的重排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并翻译成氨基酸。利用互联网生物信息资源分析B-ALL IgHV基因的重排类型和基因变异,利用SYFPEITHI和BIMAS软件预测IgHV基因编码蛋白质的T细胞表位。合成代表性九肽IgHV1家族的QLVQSGAEV,进行12结合分析、合成九肽诱导的T细胞扩增、扩增细胞的HLA-A*0201/QLVQSGAEV四聚体检测等实验,确定合成九肽的免疫原性。结果 66%的B-ALL检测到IgHV基因重排克隆。在40份测序得到的B-ALL IgHV序列中,选出26份进行HLA-A*0201分子结合九肽的预测,发现7个IgHV家族共有12条抗原九肽。除1条位于第3互补决定区(CDR3)外,10条(83%)位于框架区(FR),并与相应胚系VH家族的代表序列相同;为同一IgHV家族的白血病细胞所共有。合成的IgHV1抗原九肽可将12细胞表面HLA-A*0201分子的表达提高1.63倍。HLA-A*0201正常供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接受该九肽负荷的自身PBMC的1轮刺激,CD8^ 四聚体^ 细胞达1.64%,继续接受该九肽负荷的12细胞的2轮刺激,CD8^ 四聚体^ 细胞增至82.57%。结论 B淋巴细胞的免疫球蛋白重链框架区有CTL识别的IgHv家族特异的抗原九肽,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库存在这些抗原九肽特异的CTL,这些抗原九肽可诱导特异性CTL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HC-Ig/肽复合体用于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人类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合成多肽IRBP161-180免疫B10RⅢ小鼠制备EAU动物模型.将源于IRBP161-180多肽序列的10种不同短肽片段与MHC-Ig多聚体形成复合体,用于检测BIORⅢ小鼠EAU中特异性CTLs.比较各种MHC-Ig/IRBP短肽复合体与CTLs的结合能力,以及刺激CTLs的增殖和lFN-γ的表达水平,并选用对CTLs作用最强的复合体,检测小鼠在EAU不同发病期外周血CTLs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MHC-Ig/IRBP短肽复合体能够检测出抗原特异CTLs,其中MHC-Ig/IRBP168-177短肽复合体检测出CTLs的阳性率达12.3%;并且其刺激CTLs的增殖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短肽组(P<0.01),可初步推断短肽序列IRBP168-177为该EAU模型特异CTLs主要的抗原识别表位.用MHC-Ig/IRBP168-177短肽复合体检测EAU疾病过程中外周血CTLs的表达发现,EAU在炎症急性期特异性CTLs的阳性表达最高(4.9%±1.1%).结论 MHC-Ig/肽复合体技术,是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抗原特异性CTLs的方法 ,能检测抗原特异性CTLs的表达情况,分析CTLs的抗原识别表位,为动物模型EAU的研究提供了高效、特异、敏感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纯化的隐球菌抗原肽GMFDGLSGV二聚体、四聚体、八聚体重组蛋白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的能力,为新型隐球菌疫苗的研制打下基础。方法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纯化的GMFDGLSGV单体、二聚体、四聚体、八聚体重组蛋白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的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初步鉴定重组多聚体的免疫原性。结果10例HLA-A*0201阳性个体PBMC对八聚体的平均SI为37.4±3.07;增殖反应明显高于四聚体(平均SI为20.1±1.37)、二聚体(平均SI为14.1±1.06)、单体(平均SI为11.4±0.68)以及阴性对照(平均SI为1±0.10)引起的细胞增殖反应(P〈0.01)。在抗原肽诱导的CTL细胞毒活性中,HLA-A*0201阳性个体PBMC对八聚体、四聚体、二聚体、单体及阴性对照组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杀伤活性,平均活性分别为48.1±4.28、23.9±2.20、16.3±1.27、13.1±1.10、1.0±0.1(P〈0.01)。结论本研究得到的重组优化八聚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有效刺激PBMC产生细胞增殖反应和细胞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有效的隐球菌疫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Zhao P  Bai XF  Yue X  Chi Q  Liu JZ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710-1713
目的研究不同鼠龄小鼠肝脏内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和数量变化的规律。方法应用4小时51Cr释放法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CL57BL/6)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周龄、8周龄小鼠肝脏和脾脏内NK细胞的百分率和数量,测定NK细胞表面CD69,M ac-1和Ly49C/I的表达水平;应用RT-PCR法测定肝脏单核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强度。结果2周龄和8周龄小鼠肝脏内NK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大致相同(11.9%±1.7%vs 9.9%±1.6%,P>0.05),但是单位质量肝脏内所含的NK细胞数在2周龄鼠明显多于8周龄鼠[(11.6±2.5)×105/g vs(3.4±0.8)×105/g,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细胞杀伤活性(71.0%±5.5%vs 23.8%±4.4%,P<0.05)。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表型主要是CD69增高M ac-1、Ly49C/I减低,而8周龄鼠肝内NK细胞主要是CD69减低,M ac-1、Ly49C/I增高。2周龄小鼠肝脏单核细胞内高度表达穿孔素。结论2周龄小鼠肝内NK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能力和特殊的表型。这提示幼龄期鼠肝脏具有特殊的微环境以及肝脏内NK细胞特殊的发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