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造血干细胞具有良好的自我复制和更新的能力,CD34+细胞具备有造血干细胞的标志.目的:分析影响外周血CD34+细胞纯化的因素.方法:90例患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动员1~3 d后,应用COBE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液80~100 mL,经Clini MACS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CD34+细胞.结果与结论:90例CD34+细胞平均数为(1.73±1.15)×107,经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细胞阳性率大于80%.COBE血细胞分离机单次收集的循环血量在980~1 100 mL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0.005);动员后白细胞浓度在(16~21)×109 L-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 < 0.05);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比例超11%时,利于CD34+细胞收集(P < 0.05);单个核细胞液血小板小于2 100×109 L-1时,利于CD34+细胞的收集(P < 0.05);年龄小于16岁,CD34+细胞数高(P=0.003);CD34+细胞抗体的温度、磁性标记及细胞处理时离心力的大小,均有影响.结果提示,经Clini MACS免疫磁珠细胞分选技术纯化的CD34+细胞能满足临床需要,实验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注重相关因素的影响,可提高纯化的CD34+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索采集体重低于20kg幼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及安全性。在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时,在患儿股静脉处放置7F双腔导管作为采血及回输通道,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自动干/祖细胞采集程序及管路,在预冲管路完成后,向管路中灌注体外辐照的异体悬浮红细胞,采集后仅回输管路中的红细胞成分。对采集物计数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和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对7例低体重幼儿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13次均获得成功。获得单个核细胞平均数为4.44×10^8/kg[(3.46—6.45)×10^8/kg],CD34^+细胞平均计数为2.20×10^6/kg[(1.34—3.79)×10^6/kg],细胞存活率98.45%(97%-100%)。在采集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可以在保持低体重幼儿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获得含有足够数量CD34^+的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背景: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已成为分选CD34^+细胞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长期实验中发现诸多因素影响其分离纯度,包括磁珠与细胞孵育时干冰与碎冰的使用、磁珠与细胞孵育及分离时摇床的摇摆方向、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单个核细胞的使用等。目的:在免疫磁珠分选CD34^+细胞过程中分别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改进,以提高分选CD34^+细胞的纯度。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8-07/2009-03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象筛选正常的人骨髓29份,由太原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提供,取材均经患者同意。CD34^+免疫磁珠为Dynal公司产品。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CD34^+细胞,对其分选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如冰块与碎冰、摇床的种类以及红细胞裂解液的使用进行方法改进。方法1:按试剂盒提供方法进行磁珠常规分选CD34^+细胞。方法2:在方法1基础上,用碎冰替代冰块进行磁珠与单个核细胞孵育。方法3:在方法2基础上,用万向摇床替代水平摇床。方法4:在方法3基础上,向单个核细胞中预先加入红细胞裂解液裂解残留红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方法分选出的CD34^+细胞纯度。结果:随着不同环节的逐渐改进,CD34^+细胞纯度由(32.7±6.6)%升至(84.5±5.2)%,方法1,2,3,4所分选出的CD34^+细胞纯度逐渐升高,组间方差分析差异显著(F=76.209,P〈0.01),Bonferroni法两两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碎冰、万向摇床及红细胞裂解液的使用能有效提高免疫磁珠法分选人骨髓CD34^+细胞的纯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 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 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最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评价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在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oor graft function,PGF)的疗效及安全性.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10例allo-HSCT后继发PGF的患者,均给予G-CSF动员后的供者纯化CD34+细胞治疗,观察输注后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计算并统计分析分选纯度和CD34+细胞回收率.结果表明:纯化后的CD34+细胞纯度为(89.31±1.73)%,回收率达到(93.27±8.14)%,在10例患者输注过程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映,均获得造血恢复,没有加重感染和GVHD等合并症的发生.结论:利用CliniMACS系统进行供者外周血CD34+细胞分选,所得CD34+细胞纯度、回收率均满意.供者纯化的CD34+细胞是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人胎盘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人胎盘组织富含造血干细胞,而且其CD34^+CD38^-、CD34^+CD38^+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百分率明显高于脐血。但有关人胎盘组织CD34^+HSPC亚群的增殖分化能力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我们采用免疫磁珠分选人胎盘组织CD34^+CD38^-和CD34^+CD38^+HSPC亚群,并用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血细胞集落培养,以评价其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双份脐血移植的植入动力学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双份脐血中的淋巴细胞与优势份脐血的产生相关。本实验将双份脐血的CD34^+细胞与CD3^+细胞混合培养,观察CD3^+细胞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无影响。方法建立液体和半固体培养体系,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双份脐血间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混合培养6d和14d。以流式细胞计数观测CD34^+细胞培养后的分化指标(CD33,CD41,CD71);计数集落形成单位(GM—CFU、BFU-E、GEMM—CFU)分析CD3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液体共培养后各份CD34^+细胞表面分化指标的变化。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70±0.72)%。3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分化指标无差异(P〉0.05);6d的CD33、CD7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半固体共培养后CD34^+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实验组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数低于对照组(P〈0.05),而混合细胞集落形成数(GEMM—CFU)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有影响,推测双份脐血间的相互作用可部分地通过CD3^+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细胞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的采集及临床级磁性分选仪(CliniMACS)分选的最佳方法,评价分选后CD34^+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03/2002-01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例,男3例,女6例。采用环磷酰胺[2~4g/(m^2&;#183;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μg/(kg&;#183;d)]作为动员剂,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样细胞,CliniMACS作CD34^+细胞分选,观察分选前后的细胞计数、纯度、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及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计算CD34^+细胞的采集得率和分选回收率。观察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环磷酰胺加G-CSF动员后,采集时机多以一次采集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CD34^+细胞(CliniMACS分选和冷冻保存的耗损计算在内)为原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gt;6&;#215;10^9+L^-1或CD34^+细胞&;gt;0.4%时开始采集,其中8例采集1次,1例采集2次。每例患者可获单个核样细胞(MNC)总数(0.924—5.360)&;#215;10^10,MNC(2.6~19.5)&;#215;10^8/k,CD34^+细胞(2.4~37.2)&;#215;10^6/kg,经CliniMACS系统分选后,CD34^+细胞回收率为51%~93%,平均回收率为87%,CUF-GM回收率为35%~62%。CD34^+细胞纯度为94.3%~98.4%,平均96.71%。CD3^+,CD19^+,CD56^+,CD14^+细胞去除2—4个对数级。经冰冻保存后的CD34^+细胞的回收率为78%~99%,CFU-GM回收率为82%~99%,实际回输CD34^+细胞为(2.0~8.3)&;#215;10^6/kg,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结论:掌握最佳动员、采集及分选方法,CD34^+细胞可获较高产率,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对采集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成分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对12例供者随机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以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应用不同采集程序获得的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数的差异。结果:两种采集程序在循环血量、采集时间及抗凝剂使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均低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的采集物体积及单个核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高于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计数。AutoPBSC程序采集物中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较MNC程序中多,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多,混入的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多。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本研究将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当天分选的新鲜脐血CD34+细胞;②对照组:含SCF、FLT3-L、IL-3、IL-6四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的脐血CD34+细胞;③实验组:条件同对照组,但加入了TGF—β1单克隆抗体。3组均检测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kit,计数混合集落(CFU—GEMM)、红系爆式集落(BFU—E)、粒系集落(CFU—GM)。结果显示:实验组MNC、CD34+细胞、CD34+c—kit+细胞计数分别为[(2.35±0.25)×10^5、(1.16±0.29)×10^5、(1.09±0.2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13)×10^5、(0.55±0.19)×10^5、(0.51±0.2)×10^5],(P均〈0.01)。实验组CD34+c—kit -亚群计数为(12.95±3.17)×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3)×10^3,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早期集落CFU—GEMM、BFU—E的产率[(16.3±4.72)×10^3,(65.0±20.96)×10^3]明显高于对照组[(5.0±2.58)×10^3,(16.25±7.93)×10^3](P〈0.01),相对较晚期集落CFU—GM的产率在对照纽[(4.0±2.28)×10^3]和实验组[(6.33±2.85)×10^3]均高于空白组[(0.75±0.29)×10^3],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TGF—β1单克隆抗体促进了脐血MNC和CD34+细胞的扩增,且早期细胞CD34+c—kit -细胞扩增更为突出;提高了早期集落CFU—GEMM和BFU—E的产量,而对相对较晚期的髓系集落CFU—GM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单克隆抗体能协同其它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保留一定量更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减轻了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人参二醇促骨髓CD34+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参二醇(PDS)对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的促进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技术从正常人骨髓分离出CD34^+细胞,采用琼脂半固体多向祖细胞集落(CFU-Mix)培养方法观察PDS对CD34^+细胞的增殖作用;用液体培养使CD34^+细胞增殖,并向红系、粒系定向生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DS诱导后细胞表面标记变化。结果显示: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的获得率占骨髓有核细胞(MNC)的(1.0±0.15)%;活细胞比例占(95.6±1.2)%,CD34^+细胞富集度达(86.8±2.8)%。中浓度PDS(25mg/L)能够有效地促进CD34^+细胞增殖,生成CFU-Mix集落,提高率为(56.3±3.5)%,与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液体培养生成粒系、红系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提高率分别为(35.6±3.2)%和(22.3±2.1)%,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经PDS诱导14天后,细胞表面分化标记明显增高,CD33^+细胞在PDS50mg/L时最高,CD71^+细胞在25mg/L时最高,G-A^+细胞在10mg/L时最高,而CD15^+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PDS不但促进CD34^+细胞增殖,且能诱导其定向分化,提示PDS具有类似造血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CD34^+细胞表面HMGB1受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rlon end products,RAGE)、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及TLR4的表达。用磁珠分选法富集的新鲜人脐血CD3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HMGB1(10、50、100、1000ng/m1)刺激后,应用trans well小室趋化装置观察HMGB1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活性,显微镜下计数,计算趋化指数,即试验孔与对照孔细胞数的比值。以未加HMGB1的培养细胞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人脐血CD34^+细胞经免疫磁珠分选富集的纯度达98%以上。HMGB1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浓度递增对人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逐渐增强,当HMGB1浓度为100ng/ml时迁移活性最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抗-RAGE抗体可部分抑制HMGB1对脐血CD34^+细胞的迁移作用。结论:一定浓度的HMGB1加强人脐血CD34^+细胞迁移功能,此作用有可能通过RAGE介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比较经骨髓腔内输注(intra—bone marrow infusion,iBMI)及静脉输注(intravenous infusion,iVI)人脐血(cord blood,CB)造血千/祖细胞(HS/PC)对NOD~SCID受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将纯化的CB CD34^+细胞移植到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受鼠体内。受鼠随机分为3组:①iBMI组:骨髓腔内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②iVl组:尾静脉输注CD34^+细胞5×10^5/只;③阴性对照组:输注PBS缓冲液。于异种移植后第3、5及第8周通过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分析的方法比较人造血系统各系细胞植入率,通过二次移植实验比较NOD—SCID受鼠体内人HS/PC长期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外周血及脾脏中人CD45^+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iBMI组及iVI组移植的HS/PC均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移植后第8周,iBMI组受鼠骨髓中CD45^+CD19^+细胞、CD45^+CD33^+细胞、CD45^+CD56^+细胞及CD45^+CD34^+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iVI组(P〈0.05),CD45^+CD14^+细胞及CD45^+CD41a^+细胞比例亦高于iVI组(P〉0.05)。iVI组及iBMI组长期存活受鼠的肝脏、脾脏、肺脏、外周血、骨髓细胞中均可检测到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移植后第8周的iBMI组受鼠的脾脏、肝脏和肺脏中均可检出人CD45抗原的表达.iBMI组受鼠的骨髓细胞各系集落总数于移植后第8周显著高于iVI组(P〈0.05)。二次移植后第6周,iVI组及iBMI组受鼠的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的表达。结论:与iVI相比,经iBMI移植人CBCD34^+细胞至NOD—SCID受鼠可以促进HS/PC的造血重建及多向分化,提高植入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abca5、mdr-1、kdr、dapk和irf-1 5个基因在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祖细胞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方法检测了15例正常骨髓(NBM)和1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选8例NBM和21例AML患者骨髓CD34^+CD38^+祖细胞和CD34^+CD38-干细胞,利用微量细胞RQ—PCR方法检测分选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NBMMNC均表达这5个基因,其中irf-1与dapk表达水平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8和3.86;abca5和mdr-1表达水平较低,为0.49和0.84;kdr表达最低为0.02。在经分选的CD34^+CD38^+祖细胞中,dapk和irf-1表达明显减低(P〈0.05),kdr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余2个基因无明显变化。在CD34^+CD38^+Lin-干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D34^+CD38^+祖细胞,普遍增加至近2倍,而kdr增加了3倍,其中kdr和irf-l表达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BM相比,AML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低,以abca5、mdr-1、kdr和dapk最为显著(P〈0.05)。与AMLMNC相比,AMLCD34^+CD38^+细胞中,irf-1和dapk表达明显减低(P〈0.05),其余3个基因表达增加,以kdr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CD34^+CD38^+与CD34^+CD38^-细胞比较,发现5个基因在CD34^+CD38^+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加,尤以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有意义(P〈0.05)。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比CD34^+CD38^+细胞中的高,其中只有CD34^+CD38^- CD7^+细胞中KDR和CD34^+CD38^-CD7^-细胞中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BM中kdr主要表达在干/祖细胞中,而dapk和irf-1主要表达在较分化的细胞中。5个基因在干细胞阶段的表达均高于祖细胞阶段。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都具有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加细胞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的采集及临床级磁性分选仪(CliniMACS)分选的最佳方法,评价分选后CD34+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1-03/2002-01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病房收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例.符合纳入标准患者9例,男3例,女6例.采用环磷酰胺[2~4 g/(m2·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10 μg/(kg·d)]作为动员剂,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样细胞,CliniMACS作CD34+细胞分选,观察分选前后的细胞计数、纯度、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检测及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计算CD34+细胞的采集得率和分选回收率.观察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经环磷酰胺加G-CSF动员后,采集时机多以一次采集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CD34+细胞(CliniMACS分选和冷冻保存的耗损计算在内)为原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6×109 L-1或CD34+细胞>0.4%时开始采集,其中8例采集1次,1例采集2次.每例患者可获单个核样细胞(MNC)总数(0.924~5.360)×1010,MNC(2.6~19.5)×108/kg,CD34+细胞(2.4~37.2)×106/kg,经CliniMACS系统分选后,CD34+细胞回收率为51%~93%,平均回收率为87%,CFU-GM回收率为35%~62%.CD34+细胞纯度为94.3%~98.4%,平均96.71%.CD3+,CD19+,CD56+,CD14+细胞去除2~4个对数级.经冰冻保存后的CD34+细胞的回收率为78%~99%,CFU-GM回收率为82%~99%,实际回输CD34+细胞为(2.0~8.3)×106/kg,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结论掌握最佳动员、采集及分选方法,CD34+细胞可获较高产率,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在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情况。方法总结17例48次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恶性淋巴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分析血液学参数、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7例共采集48次。其中7例采集2次;6例采集3次;4例采集4次;每次循环血量为74.03~205.56ml/kg,平均139.96 ml/kg;每次采集时间116~241 min,平均191.96 min;采集过程顺利,每例采集的单个核细胞(MNC)均〉3.0×108/kg,CD34+细胞均〉2×106/kg,全部病例均获造血功能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48次采集过程中及结束后出现不良反应8次,男性7次,女性1次,为低血容量反应、枸橼酸盐毒性反应及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症状;快速回输复苏后的造血干细胞,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可靠,平均2.82次采集可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例难治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纯化的CD34+细胞移植,动员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为8.23×108/kg、11.94×108/kg和9.32×108/kg;经CliniMACS CD34+细胞分选仪分选后得到CD34+细胞数分别为7.32×106/kg、8.75×106/kg和5.37×106/kg。采用BEAM+ATG预处理方案。结果发热的2例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大关节肿痛均完全消失,四肢活动自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各项指标正常,随访中疾病仍呈稳定状态。结论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患者造血功能得到较快重建,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去除移植物中的T细胞和B细胞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应用CliniMACS系统,通过CD3/CD19磁珠抗体同时有效地去除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物中T细胞和B细胞的去除效率,以集落形成实验评价去除后的干细胞功能。结果表明:T细胞和B细胞去除之前单个核细胞总数为4.88×10^10,去除之后移植物中T细胞比例为0.02%,去除4.4Log;B细胞比例不到0.01%,至少去除3.3Log。移植物中除CD34^+细胞外。还包括NK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CD34^+细胞纯度为0.98%,计数1.84×10^8,回收率为69.7%;NK细胞计数2.54×10^9,回收率为71.7%。集落形成实验显示CD3/CD19去除对造血干细胞功能无影响。结论:应用CliniMACS系统可有效地同时去除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且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此项研究为去除T/B细胞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