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动态检测25例CAP患者治疗前后情况及1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结果 CAP组患者治疗前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658 4±0.259 7)ng/mL、(2.680 9±0.255 4)ng/mL,对照组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472 8±0.077 6)ng/mL、(2.426 3±0.307 2)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AP组患者治疗后sICAM-1和sVCAM-1分别为(2.518 3±0.205 2)ng/mL、(2.523 0±0.279 4)ng/mL,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ICAM-1水平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02,P<0.001);sVCAM-1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036,P>0.05).结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随肺炎治疗显效后下降,动态检测血清sICAM-1及sVCAM-1水平有助于判断肺炎病情的转归.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及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8例AMI患者血浆sICAM-1、sVCAM-1、sE-selectin的水平,并以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AMI组与健康组相比较,三种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均增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SAP组相比较,sICAM-1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VCAM-1及sE-selectin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P<0.01).AMI按LVEF>0.40和LVEF≤0.40值分组比较,sICAM-1、sVCAM-1、sE-selectin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偏相关分析显示,三种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与心功能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sVCAM-1(r=0.48,P<0.01)、sE-selectin(r=0.44,P<0.01)、sICAM-1(r=0.32,P<0.01).结论 AMI患者sICAM-1、sVCAM-1、sE-selectin水平增高,并与AMI患者心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魏艳蕾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63-1764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LT)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血清sE-SLT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58例HSP患儿为对象与30名健康儿为对照(NC)组,采血行sE-SLT和sICAM-1定量检测。结果:HSP发作期有无肾炎患儿血清sICAM-1和sE-SLT水平差异显著(P<0.01);不稳定组患儿血清sICAM-1和sE-SLT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HSP患儿治疗前,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sE-SLT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6052,P<0.01);HSP患儿复发后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又显著升高(P<0.01)。结论:HSP患儿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这对判定病情、预测转归及疗效评定,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陆卫华  方庆  龚志刚  杨捍卫  程健  丁世芳 《重庆医学》2013,42(7):744-745,748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等炎性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ACS患者1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3例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58例为AMI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清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18、CRP、sVCAM-1和sICAM-1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UAP组和AMI组的血清CD11b/CD18双阳性表达率、CRP、sVCAM-1以及sICAM-1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CD11b/CD18、CRP、sV-CAM-1和sICAM-1等炎性因子与ACS密切相关,并且是ACS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血细胞分析仪法测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偶氮偶联法检测NAP;选取133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作为感染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感染组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CRP水平升高有130例,白细胞升高有118例,NAP升高有12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有116例,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积分4项指标联合检测有131例升高.结论 血清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NAP检测是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CRP及NAP浓度的监测对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比白细胞计数更敏感,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S患者86例为观察组,将观察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两组,UAP组47例,AMI组39例,另选健康成人4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中sICAM-1和sVCAM-1水平,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各组血中CRP浓度,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CS患者循环血中sICAM-1、sV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血中sICAM-1、sVCAM-1和CR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结论ACS患者血中sICAM-1s、VCAM-1和CRP水平明显升高,并可作为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万惠  姚伟峰  钱铁镛 《右江医学》2007,35(6):629-63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细胞黏附分子(CAMS)和脂联素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同时测定体重指数(BMI)、血脂等指标。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血清脂联素水平较DM组和NC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DR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高于DM组和NC组(P<0.05或<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sICAM-1s、VCAM-1以及脂联素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脂联素可能通过抑制血sICAM-1、sVCAM-1水平对DR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芳林  李卓成  庄义浩 《重庆医学》2011,40(30):3048-305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min、2、6、12、24、72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0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h达高峰,72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h达高峰,72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h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常规一同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两种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以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各种疾病患者36例。取每例患者骨髓片1张,进行NAP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结果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69.92±20.92)%、116.11±67.49;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35.83±23.70)%、54.36±50.29;两种细胞NAP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10);两种细胞NAP积分呈正相关(rs=0.7677)。结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约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两倍,并呈明显正相关。某些疾病引起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骨髓两种细胞比例改变,可能会伴随NAP积分改变。这对研究疾病NAP积分改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1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通心络治疗组(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观察治疗前及第7、14d血浆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第7、14d通心络组血浆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而常规治疗组仅第14d有显著变化(P<0.05)。通心络组CRP、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通心络可能通过抑制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减少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达到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及sIL-2R的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2 R水平与冠心病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30例 CHD患者 (CHD组 )和 2 6例非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的血清 s Fas、s Fas L和 s IL - 2 R水平。结果 :CHD组患者 s Fas水平 (ng/ L)为 15 83.4 1± 174 .4 6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74 .5 5± 142 .4 2 ) ,P<0 .0 1。与对照组比较 ,CHD组患者血清 s IL- 2 R水平 (ng/ L)显著增高 (94 4 .5 0± 395 .5 9vs6 5 2 .4 5± 16 3.36 ,P<0 .0 1) ,且 CHD患者血清 s Fas水平与 s IL- 2 R水平呈正相关 (r=0 .4 18,P<0 .0 5 )。两组血清 s Fas L水平差别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 s Fas、s IL- 2 R与 CHD有关。高水平的血清 s Fas有可能通过抑制激活的 T细胞凋亡而导致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血清可溶性Fas与可溶性Fas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真  陈晓阳  庄岳鹏 《河北医学》2000,6(12):1059-1061
目的:进行原发性肝癌血清可溶性FasL(sFasL)与可溶性Fas(sFas)的检测,以探讨其在肝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8例原发性肝癌血清sFas与sFasL水平。结果:肝癌组sFas与sFas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溶性Fas与膜Fas竞争性地与FasL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可溶性FasL可能通过转式机制导致别的表达Fas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使肿瘤细胞躲避免疫攻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溶性Fas及可溶性Fas配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中的可能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20例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可溶性Fas及可溶性Fas配体溶液,并与14例慢性盆腔炎致不孕者和16例健康生育者比较.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清和腹腔液内溶性Fas配体浓度(分别为175.09±80.50pg/nl和284.50±152.38pg/ml),显著高于健康生育对照(血清16.13±11.75pg/ml;腹腔液8.84±2.31pg/ml)及慢性盆腔炎致不孕者(血清88.47±43.55pg/ml;腹腔液17.30±9.62pg/ml).其可溶性Fas抗原水平(血清828.60±429.65Ppg/ml;腹腔液349.6±288.89pg/ml)与盆腔炎组(血清868.75±570.48pg/ml;腹腔液181.76±157.78pg/ml)及健康生育组(血清822.26±129.12pg/ml;腹腔液318.42±145.16pg/ml)相比,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别.结论:可溶性Fas配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不孕具有显著相关性,可能在其盆腔局部微环境改变致不孕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配体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怀Fas配体(sFasL)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9例各种类型地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含量及其与病变的关系。并以8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作对照。结果 慢性肝炎(中~重型)血清中sFas含量较高,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血清中sFasL含量较高,与其它各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与血小板活化指标—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CD40L(sCD40L)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前期组和2型糖尿病组(T2DM组)患者各30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FPG)、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静脉血清中sP-selectin、sCD40L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和T2DM组的sP-selectin和sCD40L较NC组明显升高(P<0.05)。sP-selectin的表达与FPG、TG、TC、LDL-C、HOMA-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均<0.05),其中与TG和FPG的相关性更高(P<0.01);sCD40L与FPG、BMI、HbA1c呈正相关(P均<0.05),与TG、TC、HOMA-IR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糖尿病前期及T2DM人群血清中sCD40L和sP-selectin水平已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已启动。  相似文献   

16.
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在体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转导酶,其活化后既可以激活NO-sGC-cGMP信号通路,又可以抑制TGF-β信号通路。cGMP是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第二信使,可以通过调节一些下游相关效应分子,如蛋白激酶G、cGMP依赖的磷酸二酯酶及cGMP门控离子通道,从而参与一系列的生理或病理反应,包括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细胞增殖等多种生理调节;TGF-β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后,可产生抑制组织纤维化与细胞增殖的生理作用。近年研究表明,通过直接激活sGC可治疗多种疾病。sGC激动剂作为一类新型药物,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优势。本文就sGC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sGC激动剂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Fas、FasL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及协作单位就诊的40例CHC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20例在我院及协作单位无偿献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24周时测定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健康组于病例组患者治疗前同期测定上述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并根据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是否转阴将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RVR组和nRVR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17.67±2.90)μg/L、(0.165±0.01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1.24)μg/L、(0.098±0.0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分别为(11.56±2.82)μg/L、(0.109±0.010)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6.93±2.56)μg/L、(0.161±0.01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血清可溶性Fas、FasL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4周,RVR组患者的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分别为(8.95±1.49)μg/L、(0.099±0.008)μg/L,明显低于nRVR组的(12.07±2.45)μg/L、(0.145±0.01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可溶性Fas、FasL含量降低,趋向于正常值,治疗后24周血清可溶性Fas、FasL接近正常值.因此,血清可溶性Fas、FasL水平可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Fas配体(sFasL)和可溶性Fas受体(sFas)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3例CHF患者(CHF组,心功能Ⅱ-Ⅳ级,NYHA)血清sFasL和sFas浓度,并与18例心功能Ⅰ级(NYHA)组比较.结果:CHF与心功能Ⅰ级组间sFasL浓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31.50±84.50(心功能Ⅱ级216.50±96.00,Ⅲ级226.80±85.70,Ⅳ级244.00±73.00)vs.217.50±89.00pg/ml,P>0.05].而CHF组血清sFas浓度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1353.30±507.71(心功能Ⅱ级1154.85±371.20,Ⅲ级1412.88±493.62,Ⅳ级1875.67±806.10)vs.983.11±461.26pg/mll,P<0.05].结论:血清sFasL与CHF无相关性.而血清sFas与CHF存在显著相关性.且sFas浓度增高的程度与CHF的严重程度相平行,sFas浓度增高可能在CH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9例各种病因急性肝衰竭患者sFas、sFasL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sFas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sFas、sFasL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肝衰竭轻重程度相关,监测两者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由Fas/FasL系统介导的肝细胞调亡可能在急性肝衰竭疾病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是继TNF、FasL之后发现的具有诱导细胞凋亡能力的细胞因子配体.存在于细胞表面,在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广泛表达。人TRAIL由281个氨基酸组成,为Ⅱ型膜糖蛋白.胞外区可被半胱氨酸蛋白酶剪切到体液中.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9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