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调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完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对2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3.31±14.11),均分(7.78±1.18),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指导技巧及效果、实际获得内容、屈服应对方式、出院后就医取药是否方便、合并症种类、现住地、客观支持、有无疼痛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人员应重视各类影响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后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3.
4.
陈华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26-512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放射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09-10-2010-09住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68例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对观察组提出问题,寻求证据,通过证据评价,评价相关实证,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选择2008-10-2009-09住院放疗食管癌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及损伤程度,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经循证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及食管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循证护理后,患者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食管损伤程度减轻,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肺淋巴管肌瘤病(pul 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LMA)于1937年首先描述.1966年将本病命名为"淋巴管肌瘤病".1986年国内报道首例胸内淋巴管肌瘤病.1993年龚俊辉等[1]报道首例肺淋巴管肌瘤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40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心理进行了评估分析,14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的表现有悲观、失望、抑郁、烦躁、焦虑、社会无用感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表现常常和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病程的长短、躯体功能障碍、治疗费用、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我科根据患者的表现有针对性的、全面的采取了对应的策略,从各个方面对患者不良心理表现,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了疏导,有效地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达到了心理治疗的目的,从而也达到了药物治疗的最佳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分析云浮市不同年龄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肝免疫水平(HBsAb),为防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9月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时云浮市3个调查点636人的相关资料,并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636份样本中HBsAg阳性62人,阳性率为9.74%,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81,P<0.001)。HBsAb阳性者有416人,阳性率为65.41%,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4,P<0.001)。在全阴人群中,幼儿组阴性率为27.05%,少年组阴性率为43.50%,不同年龄组的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8,P<0.001)。结论云浮市乙肝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主要为15~59岁人群。幼儿组、少年组乙肝免疫能力低,应尽快对幼儿组的阴性人群进行重种,少年组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鼓膜穿孔自然愈合及贴膜修复对穿孔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007-06-2009-03共112例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自然修复(自然愈合组,57例)及贴膜处理(贴膜组,55例),内镜下动态观察穿孔愈合情况。结果:随访3个月,贴膜组55例,失访9例,穿孔边缘肉芽增生36例,小、中、大穿孔愈合率分别为100.00%、90.48%、93.33%,愈合时间分别(9.0±2.8)d、(13.0±2.6)d、(22.0±4.7)d。自然愈合组57例,失访11例,小、中、大穿孔愈合率分别为91.67%、95.24%、84.62%,愈合时间分别为(11.0±3.7)d、(24.0±3.8)d、(36.0±2.1)d,其中,5例上皮错向移行,2例手术。2组中、大穿孔愈合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性鼓膜穿孔贴膜处理可促进穿孔缘水肿、肉芽增生,加速穿孔愈合,肉芽增生程度与愈合时间密切相关;自然愈合过程上皮错向移行可抑制穿孔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 C(PC)和蛋白 S(PS)活性动态变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26例脑梗死患者按年龄、发病时间和梗死范围分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浆中 AT-Ⅲ、PC 和 PS 的活性,并分析其活性变化与脑梗死年龄、发病时间及梗死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期青年组的 AT-Ⅲ、PC、PS 活性低于急性期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期 AT-Ⅲ、PC、PS 活性低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恢复期AT-Ⅲ和 PS 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恢复期 PC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研究发现,AT-Ⅲ、PC、PS 活性在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T-Ⅲ、PC、PS 活性降低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其活性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母乳喂养对出生后8月内的婴儿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影响。[方法]调查2005年1月~2010年2月出生的1589例单胎、健康、足月婴儿的喂养、健康状况以及其他的混杂因素,通过患儿父母的报告以获取主要的研究结果,即婴儿出生后8月内因腹泻或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情况。[结果]70%的婴儿为母乳喂养或曾经接受母乳喂养,34%的婴儿接受母乳喂养至少4月,1.2%的婴儿为纯母乳喂养至少6月。至出生后8月龄时,有12%的婴儿住过院(1.1%因为腹泻,3.2%因为下呼吸道感染)。按出生月龄对资料进行分析,并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之后所得到的结果显示,与非母乳喂养相比,纯母乳喂养可保护婴儿免于因腹泻和下呼吸道感染而住院。在部分的母乳喂养婴儿中,这种影响较小。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提示,如果采取纯母乳喂养,则每月可预防约53%的婴儿因腹泻发生的住院,给予部分母乳喂养则可降低31%因腹泻发生的住院。与此类同,采取纯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每月可分别减少27%和25%因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住院。母乳喂养的保护效应随着母乳喂养的终止逐渐减弱。[结论]母乳喂养,尤其是长期的纯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罹患重大疾病的概率。增加整个人群的长期纯母乳喂养比例会对公众健康带来相当大的潜在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