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再手术原因,提出再手术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465例行PVP和PKP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再手术治疗。男8例,女33例;年龄56~89岁,平均75岁;骨质疏松性骨折37例,椎体转移瘤2例,浆细胞骨髓瘤2例。病变节段:T92例,T103例,T116例,T126例,L111例,L25例,L33例,L43例,L52例。5例脊髓损伤患者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1例;2例神经根损伤患者出现持续性神经根疼痛、麻木,肌力2~3级。34例未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8分。7例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行后路开放性手术,其余34例患者行骨水泥强化治疗(14例行PKP,20例行PVP)。所有患者再手术时间为初次手术后2 h~1年。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9个月,平均18个月。再手术原因有椎体内形成假关节(3/41,7.32%)、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41,17.07%)、非手术椎体再骨折(31/41,75.61%)。末次随访时,2例神经根损伤患者疼痛完全消失,残留皮肤感觉麻木症状,肌力完全恢复正常;5例脊髓损伤患者中1例ASIA分级恢复至C级,1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A级患者无恢复;3例形成假关节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2.3分;31例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患者VAS评分平均1.8分。结论 PVP、PKP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椎管内骨水泥渗漏、椎体内假关节形成、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等,序贯的骨水泥注入、PVP与PKP合理选择、常规病理组织检查、预防跌倒教育及康复功能锻炼能降低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后上升性截瘫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3家 医院分别诊治的 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41.3岁(39~42岁)。骨折部位: 2例发生于 T12椎体, 1例 发生于 L1椎体。对 3例患者均行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后 2~5天开始出现截瘫平面上升: 2例上 升至 C2, 3水平, 1例上升至 T7水平。发病前 2例患者出现截瘫平面上方的激惹性疼痛。术后 MR检查均 可见减压部位复位良好, 无明显脊髓压迫;早期表现为脊髓肿胀, 脊髓中央区斑片状或条索状长 T1、长T2 信号。 1例于伤后 16天复查 MRI示脊髓明显变细, 脊髓中央区出现异常高信号。对 3例患者均给予 脱水、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结果 2例患者因呼吸肌麻痹分别于术后第 14天、32天死亡;1例为双下 肢截瘫, 术后 5年无恢复。结论 上升性截瘫为胸腰椎骨折后一种罕见而预后极差的并发症, MR检查 有助于评价手术疗效和脊髓变化的水平。胸腰椎骨折后上升性截瘫的确切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胡勇  阮永平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7,20(8):455-457
目的:探讨浮椎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治疗原则。方法:椎间结构严重损伤、椎体附件骨折伴椎体严重的前侧方脱位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458岁,平均36岁。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例。早期手术探查及选择不同的内固定和植骨方式,5例采用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1例采用短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2例采用单纯椎体间植骨,3例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1例采用关节突及椎板后外侧植骨。结果: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未见内固定松脱、断裂等并发症。6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未发生椎体再滑脱。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2例A级者术后无改善,3例由B级恢复至D级,1例由C级恢复至E级。结论:脊柱极度不稳,脊髓损伤可能相对较轻,由于脊髓、神经根可能因逃逸而避免严重损伤,长节段经椎弓根后路固定及植骨融合有利于维持伤椎间的稳定,浮椎损伤早期手术复位容易,椎间植骨能获得较高骨性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陈国兆  王黎明  沙卫平 《骨科》2020,11(4):293-298
目的 探讨双侧穿刺序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双侧穿刺序贯PVP治疗的Kümmell病病人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61~85岁(平均71岁),病程为2~10个月,病椎:T11 3例,T12 6例,L1 13例,L2 5例,L3 3例。收集比较病人术前、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基于病人X线片评估伤椎术后的椎体高度、矢状位Cobb角。结果 30例病人获得12~15个月的随访,平均13.3个月。未见穿刺部位感染、内植物感染、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椎前血管损伤、骨水泥松动或移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生邻椎骨折或伤椎再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为(5.85±0.57) ml,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5例,3例为椎体前方少量骨水泥渗漏,2例为上位椎间隙渗漏,病人术中术后未诉明显不适,未予处理。术后2 d、1个月、12个月的VAS、ODI、伤椎Cobb角均明显降低,伤椎椎体高度明显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ODI、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侧穿刺序贯PVP的操作创伤小,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病人术后恢复快,随访临床疗效满意,是Kümmell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载荷分享评分(LSC)6 ~ 9(7.2±1.1)分;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15例,重物砸伤6例;L_3骨折18例、L_4骨折7例、L_5骨折3例,其中6例合并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马尾神经损伤10例,神经根损伤4例,两者均有损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 ~ 7(3.4±1.4)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3.9±22.4)min,术中出血量(652.1±95.5)mL。所有患者随访12 ~ 30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神经功能ASIA分级,术前A级1例术后仍为A级;术前B级4例,术后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术前C级15例,术后恢复至D级11例、E级4例;术前D级8例,术后仍为D级4例,恢复至E级4例。结论后路部分椎体切除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难复性下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患者围术期镇静的效果。
方法 选择行PKP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60~80岁,BMI 18~24 kg/m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M组),每组40例。两组依次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后,RM组静脉输注瑞马唑仑0.2 mg/kg,DM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3 μg/kg,输注时间均为10 min,待两组Ramsay评分为3分时,调整药物的输注速度持续镇静(RM组:0.3~0.5 mg·kg-1·h-1;DM组:0.20~0.75 μg·kg-1·h-1),术中镇静深度保持Ramsay评分为3~5分,BIS 60~80。记录镇静用药前(T0)、局麻开始时(T1)、骨水泥注入时(T2)、苏醒时(T3)及苏醒后30 min(T4)的Ramsay评分和BIS。记录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RM组Ramsay评分及BIS均明显降低(P<0.05),T1、T4时DM组Ramsay评分及BIS均明显降低(P<0.05)。与DM组比较,T3、T4时RM组Ramsay评分明显降低、BIS明显升高(P<0.05),RM组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M组术中知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瑞马唑仑或右美托咪定用于PKP患者,术中均能获得良好的镇静效果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较小。与使用右美托咪定的患者比较,使用瑞马唑仑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缩短、术中知晓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苏醒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并不全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急诊行颈椎前路手术,对损伤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予营养神经、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ASIA分级:B级8例恢复至C级2例、D级4例,2例无恢复;C级23例恢复至D级5例、E级18例;D级14例均恢复至E级。2例术后3 d出现坠积性肺炎,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颈脊髓损伤早期手术减压融合和固定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体内裂隙样变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PKP治疗1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资料,根据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裂隙组和无裂隙组。裂隙组44例,男5例,女39例;年龄56~89岁,平均71.6岁。无裂隙组139例,男22例,女117例;年龄51~91岁,平均70.2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分布情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渗漏类型、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疗效。结果裂隙组与无裂隙组在骨折椎体的分 布存在差异,裂隙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T11~L2椎体,无裂隙组主要分布在T11~L5及T79。裂隙组和无裂隙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分别为3.4~5.6 ml和3.5~5.1 ml, 45.3%(24/53)和41.9%(72/172),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类型存在差异,裂隙组主要在椎体周 围软组织渗漏,无裂隙组主要沿血管渗漏。两组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均明显恢复,裂隙组较无裂隙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裂隙 组和无裂隙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为(2.8±1.1)分和(2.4±0.7)分,29.3%±6.8%和27.6%±6.9%,两项指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的骨折椎体主要分布在活动度较大的T11~L2椎体。采用 PK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样变的OVC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 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 :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后路截骨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原因。方法:①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经后路截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115例患者中18例神经损伤发生的原因;②2004年后应用V型截骨刀切除椎体后壁。结果:①4例脊神经根断裂,7例神经根损伤,7例脊髓损伤。4例脊神经根断裂者2例部分恢复,4例因神经出口狭窄导致的脊神经损伤经再次减压恢复。7例脊髓损伤中,1例从ASIAB级恢复到D级,1例从A—SIAC级恢复到E级,1例从ASIAC级恢复到正常,1例从ASIAB级恢复到E级,3例从ASIAD级恢复到正常;②V型截骨刀的应用避免了因骨刀滑移造成的脊髓损伤。结论:熟悉解剖,仔细操作可减少神经损伤的发生,V型截骨刀有效的防止了切除椎体后壁时骨刀滑移对脊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经皮椎体强化术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Ni WF  Chi YL  Lin Y  Xu HZ  Huang QS  Mao FM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31-23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并发骨水泥渗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8月至2005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PVP和PK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解剖位置对椎体外的局部骨水泥渗漏共分6型,PVP手术患者分为无骨水泥渗漏组、骨水泥渗漏组、椎体周围渗漏组及椎管内渗漏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各组行PVP手术前后及术后各时段间疗效差异,并分析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1)PVP手术组共43个椎体,18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42%。一处渗漏15例,其中椎体周围渗漏6例,椎管内渗漏5例,椎问孔内渗漏2例,椎间盘内渗漏1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1例;发生两处渗漏3例。(2)PKP手术组共22个椎体,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8%。4例均为一处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周围渗漏2例,椎管内渗漏1例,椎间孔内渗漏1例。5例渗漏患者出现新症状:腹膜刺激征和神经损伤症状,3例经保守治疗有效,2例需要手术减压。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包括PVP和PKP)并发骨水泥渗漏以椎体周围型和椎管内型常见;少数患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和神经损伤症状。除椎管内渗漏组早期疗效受影响外,其余各组骨水泥渗漏不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与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钉板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5月行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后路组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37~62岁;坠落伤9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5例,L27例,L32例;ASIA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2例,D级5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5~15 d。侧前方组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7~62岁;坠落伤12例,车祸伤4例,重物砸伤4例;损伤节段:T122例,L17例,L29例,L32例;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4例,D级6例,E级4例;伤后距手术时间4~12 d。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对其神经功能ASIA等级变化、临床疗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骨性融合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获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8±3.3)个月。后路组和侧前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两组JOA评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均获得较好临床疗效。两组间ASIA分级结果、JOA评分、RIS临床疗效无差异。两组均获得融合。胸腰椎前凸角改善度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相对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有效恢复脊柱序列。结论: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只需椎管前方减压和前中柱重建的病例,可根据术者对术式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但对椎管前后均需减压、三柱重建而需前后联合入路的病例,后外单侧入路椎体次全切融合钉棒固定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向宁  林佳生  张怡元  严伟  陈嵘 《中国骨伤》2020,33(5):470-476
目的:探讨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治疗中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例胸腰椎转移癌行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30~75岁,平均55.6岁。转移癌类型:肺转移癌5例,乳腺转移癌2例,甲状腺转移癌2例,肾转移癌2例,肝转移癌1例。转移部位:胸椎转移癌7例,腰椎转移癌5例。Tomita预后评分主要集中在3~6分。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3例,D级1例,E级8例。术前的VAS评分为8.3±0.4,术后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2例患者手术出血量500~2 050 ml,平均850 ml。手术时间3.5~5.5 h,平均4.5 h。术中无神经损伤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保守治疗后自愈。切口浅表感染2例,经换药后愈合。肺部感染1例。无深部感染、下肢血栓等并发症。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6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2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恢复不明显,1例D级恢复至E级。1例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原发性肝癌。随访期间1例患者局部肿瘤复发。术后第1、3、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7±0.6、2.5±0.4、2.6±0.5、2.5±0.5,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开放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效果肯定,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疼痛缓解明显、肿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Usually,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too risky for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efficacy of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 for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because of its rigid fixation.

PATIENTS AND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involving 4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e fracture-dislocation who underwent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2003 and January 2007. All patients had various degrees of cord injury, and they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Impairment Scale: 18 cases were grade A, 15 grade B, 10 grade C, and 5 grade D.

RESULTS

Six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all patients had achieved solid bony fusion and stable fixation of the related segments. Thirty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improved their ASIA Impairment Scale classification by 1 to 2 grades after the operation. Eightee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had no improvement in neural function. However, nerve root symptoms such as pain and numbness were alleviated to some extent.

CONCLUSIONS

The cervical pedicle screw system is 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cervical stability.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imaging studies of the pedicles and strict screw insertion technique should be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17.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其机理。方法对31例46个胸、腰椎椎体转移癌患者施行经皮椎弓根途径骨水泥注入,对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治疗前后评估、分级,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定,分别对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疼痛、神经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18例局麻药药效消失后疼痛缓解,8例48h疼痛缓解,2例1周疼痛缓解,1例4周后疼痛缓解,但有2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11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1例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出现肺部小栓塞灶。结论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预防椎体病理性骨折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顾勇杰  胡勇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09,22(11):838-840
目的:探讨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和分型。方法: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治疗24例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8例,E级11例。按改进的MNSF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A型15例,B型9例。骨折范围T6~L4,共累及48个椎体。按ASIA分级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无漏诊或延迟诊断。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3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术前1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除1例A级和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11例均有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共计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传统分类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指导临床治疗,多节段非相邻型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应该根据神经损伤情况、骨折稳定性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9.
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对胸腰椎结核11例患者行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平均53.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9个月。脊髓损伤程度根据ASIA损伤分级:C级3例,D级8例。根据ASIA损伤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胸腰椎侧位X线片评估后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9个月,平均18个月。脊髓损伤ASIA损伤分级:3例C级患者中2例术后提高至D级,1例提高至E级;8例D级患者中7例提高至E级,1例无变化。VAS术前为6.10±1.30,术后3 d为1.70±0.8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68.36±10.41)%,术后3 d为(14.55±8.9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后凸Cobb角术前为(22.64±4.84)°,术后3 d为(4.27±1.4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为(4.55±1.70)°,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单一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加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切口单一、手术创伤小、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矫正畸形、复发率低的优点,但仍需结合长期、规范的全身抗结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