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关节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然后,在石膏床保护下改为俯卧位,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个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寰齿前间距和延髓脊髓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前咽后入路松解联合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方法: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前方松解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对脊髓功能和颈椎影像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年脊髓功能改善2级3例,改善1级2例,无变化1例。术后X线显示寰枢椎复位理想和后方融合满意,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在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在寰枢椎后路钉棒系统的基础上, 研制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钳辅助单纯后路钉棒系统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回顾性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此技术治疗的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男2例, 女3例;年龄分别为53、62、45、32、48岁;诊断:游离齿状突并寰枢椎脱位1例, 寰枢椎脱位2例,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2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分别为9、11、12、13、10分, 寰齿前间隙(ADI)分别为9.8、7.4、6.6、6.4、8.5 mm。术后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寰枢椎复位及脊髓压迫情况, 行X线、CT检查评价内固定、寰枢椎序列及植骨融合情况。术后1周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 测量术后1周ADI以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结果 5例患者手术成功实施, 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寰枢椎复位满意, 内固定位置良好, 脊髓压迫解除,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周JOA评分分别为13、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18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寰枢椎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单纯固定融合14例,加行颈椎管成压术者4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8(1.8~3.6)h,平均出血量380(150~680)ml,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18例患者获得6月~3年随访,获得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寰枢椎保持复位位置;术后脊髓功能(JOA17分法)改善率82.3%,其中优12例,良4例,有效2例。结论经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寰枢椎进行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一次完成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C地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时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17分法颈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颈髓功能评定,并测量比较脊髓矢径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仍髓功能改善率达58.3%,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达69%。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同时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佳,适用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或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颈髓压迫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位力,为临床选择固定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个男性新鲜尸体寰枢椎标本(C1、2)制备寰枢椎不稳模型后,分别采用TARP系统(TARP组)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椎弓根钉棒组)固定,采用材料试验机测量前、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的最大下拉力。结果 TARP组和椎弓根钉棒组最大下拉力分别为(77.38±16.10)N和(39.31±17.27)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6,P=0.000)。结论前路固定系统较后路固定系统对枢椎及齿突下拉力大,提示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从前路进行复位具有更可靠的复位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2月,采用经口咽入路前路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合并高位颈脊髓压迫共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6~70岁,平均51岁;病程6~30年.陈旧性齿状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11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四肢麻木并进行性加重.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6~12分.平均8.5分,均施行经13咽前路寰枢椎松解,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进一步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并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出血量630ml,术中出现硬膜破裂l例,椎弓根钉切割1例,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1年时神经功能JOA评分10-17分,平均13.5分,平均改善率58.8%.手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旋转范围为80.~120.,平均100..所有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者.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寰枢椎脱位后路钉棒固定术中寰椎螺钉和枢椎螺钉固定方法 的临床选择.方法 对2002 年11 月至2011 年12 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228 例可复性和23 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前进行置钉可行性和复位可能性评估,针对性地选择寰椎和枢椎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治疗.结果 251 例患者均行钉棒固定并获得满意复位.寰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03 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77 枚、侧块螺钉22 枚;枢椎螺钉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437 枚、椎板螺钉56 枚、侧块螺钉9 枚.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237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8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 个月.230 例患者获骨性融合;6例为纤维愈合,动力位片(均随访2 年以上)未见复发脱位;另1 例为假关节未融合并双侧枢椎椎弓根螺钉松动,行后路翻修手术治愈.结论 根据寰枢椎脱位的复位难易程度和个体解剖特点灵活选择寰椎和枢椎不同的后路螺钉固定方法,扩大了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正>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根据临床分型,有以下治疗方式可供选择: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一般采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Ⅰ期经口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或前路经口寰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中寰枢椎松解方法的选择,应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男15例,女4例;年龄11~66岁,平均41.5岁.寰椎前脱位15例,寰椎后脱位4例.14例有明确外伤史.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4例有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等颈髓压迫症状.术前常规行X线、MR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椎移位及旋转程度.根据脱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前路和(或)后路对寰枢椎进行松解,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利用椎弓根螺钉进行寰椎复位、固定及髂骨块植骨融合.术后头-颈-胸支具保护12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26.4个月.患者颈部疼痛缓解,14例存在神经压迫的患者神经功能好转,脊髓ASIA残损分级提高.平均4.5个月植骨愈合.术前寰椎移位5~13mm,平均(8.7±2.6)mm,术后平均(2.6±1.2)mm;术前寰椎旋转0°~55°,平均(17.3°±5.8°),术后平均(5.0°±2.4°);两者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椎动脉损伤及内同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应根据脱位类型和移位程度选择相应的寰枢椎松解方法.良好的寰枢椎松解、复位结合后路椎弓根螺钉钉棒固定、髂骨块植骨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颈椎位于头颈交界部,毗邻生命中枢,部位狭小,解剖复杂,是外科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的高危区.20世纪末,我国对寰枢椎脱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固定)或Brooks钢丝[1]、Halifax椎板夹[2]、Apofix夹等非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而对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几乎缺少良好对策.1986年刘景发等[3]采用经口咽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状突切除行前路减压复位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后于1998年报道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术后持续牵引缓慢复位后,行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来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全麻下颅骨牵引指导寰枢椎脱位手术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断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45.0±5.6岁)。26例均在术中全麻状态下行颅骨牵引,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者通过预弯固定棒、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撑开固定等辅助下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者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手术前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DI)及斜坡枢椎角评估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Symon临床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6例患者在全麻颅骨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23例(88.5%),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3例(11.5%),行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25.3±6.3个月)。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ADI、斜坡枢椎角、JOA评分、NDI分别为:7.4±1.5mm、121.3°±5.1°、8.0±0.9分、36.6±3.0,2.1±0.9mm、143.7°±6.2°、14.1±1.6分、15.7±5.6;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ymon临床标准评估有效(改善1级)12例,显效(改善2级)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显效率50%。结论:根据全麻下颅骨牵引后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选择单纯后路固定或者联合前路松解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评价其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28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于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随访颈椎X线、CT、MRI观察复位及脊髓减压情况,测量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及CMA改善状况,观察植骨愈合情况及JOA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45±37)min(115~210 min);手术平均失血量(205±65)ml(140~290 ml)。术中无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损伤发生,所有患者寰枢椎弓根螺钉成功置入,23位患者(82%)寰枢关节完全复位,所有患者脊髓减压满意。术后随访平均25.6(12~3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脱位复发。在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2.2改善到14.8±1.8(P<0.0005),平均改善率为73.8%;寰枢椎管最小矢状径由术前平均(9.3±4.2)mm改善到(18.6±3.2)mm(P<0.0005)。CMA由术前平均115.2°±12.5°改善到153.6°±9.3°(P<0.05)。结论采用单纯后路松解寰枢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技术可有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宋辉  李浩鹏  臧全金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10):878-88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讨一种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13~67岁,平均48.1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3型:易复型(easy reduction type)、难复型(hard reduction type)、不可复型(irreducible type)。易复型寰枢椎脱位经适当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经全麻下大重量牵引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选择前路经口松解或减压、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并根据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9例患者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30例(33.7%),难复性型55例(61.8%),不可复型4例(4.5%)。JOA评分术前8.2±3.1,末次随访14.2±2.4,改善率40.1%~82.5%,平均62.5%。8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7.3个月。82例(92.1%)获得解剖复位,85例(95.5%)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出现低钠血症1例,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1例因呼吸衰竭于术后2年死亡,前路经口手术未见感染病例。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对寰枢椎脱位进行临床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09-2215
[目的]探讨成年型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3例成年齿突游离小骨继发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9例可复性脱位患者行单纯后路复位+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术,4例难复性脱位者行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随访术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2.5±1.1)年;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5±1.6)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颈椎不适,但颈椎屈伸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1.65)分提高到(14.2±1.6)分(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寰枢椎融合术是治疗成年型游离齿突伴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解除脊髓压迫,重建寰枢椎的稳定性,术后对枕颈部活动影响较小;难复性脱位患者,建议采用前路经口咽减压联合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8.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高位咽后入路前路松解、Ⅰ期后路融合治疗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9例均为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X线片动态位不能自行复位,且术前颅骨牵引均未获得满意复位。采用颈高位咽后入路显露C1~C3,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复位,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结果 19例患者采用颈高位前方咽后入路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前路松解后复位良好,Ⅰ期行后路寰枢融合内固定,全组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加重、咽喉部阻塞或窒息。1例颈后部伤口积液感染,经换药引流后痊愈;2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1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均在1个月后恢复正常。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随访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脱。结论颈高位咽后入路行前方松解能够复位游离齿突继发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Ⅰ期后路寰枢融合可获良好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11—2013-05对7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应用经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血管及脊髓神经的损伤。所有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理想,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结论后路寰枢椎椎板减压联合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术中提拉复位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并颈髓损伤比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