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社区院前急救疾病的病种及排序特点.方法 对7814例社区院前急救患者按性别、年龄、出诊病种、院前死亡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前5位依次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不明原因死亡、外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结论 可根据基层社区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及开展社区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2.
2162例院前急救病种及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挺  彭英  魏育生 《四川医学》2004,25(6):660-661
目的 分析我院近三年院前急救的病种及病死率变化,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0~2002年间2162例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的病种构成及死亡人数,总结院前急救的规律。结果 出诊及院前急救病例逐年增加,死亡率逐年降低,院前急救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外伤为主。结论 为降低院前急救死亡数,必须根据院前急救的规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相应专业急救人员力量。  相似文献   

3.
基层二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3534例院前急救患者就病种、时间、出诊半径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 3534例次中,男女比例为119/1.年龄48.69±17.633岁.前5大类疾病依次是交通伤(28.95%)、脑血管病(13.10%)、机械伤(12.71%)、消化系统疾病(8.69%)和心血管病(7.78%).出诊时段从上午8时到晚上10时较为均衡.出诊半径≤5公里者占50.20%.结论 基层医院应着重加强对各种伤害急救的培训和相关设施器材的配备,车辆和人员常备不懈,并增强乡镇医院的急救转运能力.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出诊月份及与疾病变化、死亡情况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沈阳市地区院前急救患者8099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80991例中,平均每天出诊221.89次,男女之比为1.47:1,平均年龄(52.76±18.69)岁;院前急救出车时间(1.00±0.48)min,到达现场时间(7.80±1.87)min,抢救时间(12.87±2.24)min,送达目的地时间(9.62±1.89)min;发生率最高的前6位病种依次为外伤(26.85%)、心血管系统疾病(16.96%)、神经系统疾病(11.51%)、呼吸系统疾病(3.3%)、各种中毒(2.87%)、消化系统疾病(1.76%);出诊高峰时间段为8:00~20:00;月平均急救患者为6749例,5月出现最高峰,心血管系统疾病以12月较多,神经系统疾病以7月较多,呼吸系统疾病以2月较多;院前死亡患者7958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以心血管疾病(35.11%)、神经系统疾病(23.19%)和肿瘤、慢性疾病(21.89%)为主,20~40岁青年则以外伤(7.93%)和中毒(3.68%)为主。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和促进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患者主要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近2年3906例资料完整的院前急救病例,分别进行病种、年龄、出诊时段分类,并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分别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妇产系统病、内科其它病及儿科病,其中创伤总计占61.44%:其它病种分别占1.18%~7.42%不等;急救患者年龄显示20—39岁占62.36%,其它年龄段占2.15%~16.90%不等;出诊时间分类显示在0。8h、9~16h、17~24h各时段出车例次无明显差异,占30.21%~35.33%。[结论]创伤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对象,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及妇产系统病抢救也在院前急救中占重要地位,同时20~39岁患者是急救的主体,因此急诊医师要加强急救技术的培训,加强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的合作,而且在24h内各时段急救力量要均衡,以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刘江   《中国医学工程》2013,(4):94-95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病种构成与特点,探讨提高其急救水平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救患者245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青壮组,其中老年组1143例,青壮组130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病种差异,总结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特点。结果与青壮组比较,老年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重症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猝死等机体基础病变因素显著增多(P〈0.05),车祸伤、工地外伤、打架斗殴、溺死电击伤等意外伤因素显著减少(P〈0.05)。结论掌握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常见病种与特点,采取及时、专业措施,是提高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水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的病种及排序特点。方法对10 207例院前急救患者按性别、年龄、月份、年度分布、不同病种求治人数、院前死亡病种、出车情况和反应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前5位依次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外伤、中毒、溺水、自缢。结论可根据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出车时间及死亡原因等特点,对我院院前急救疾病就病种分布、院前急救出诊时间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各种外伤、各类中毒为主,分别占46.67%、28.89%、8.06%;死亡原因主要以晚期癌症和慢性衰竭为主;出车时间以6:00~12:00、18:00~24:00时间段最多,00:00~6:00最少。说明掌握院前急救发病规律,更好的制定相应急救措施,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的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9616例“120”出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院前急救的特点为:“120”呼救出诊逐年增多,外伤以车祸为主,内科以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院前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20”急救半径5km以内出诊频率最高,抢救效果较好。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必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法律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术,各类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月份、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所有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4.2±15.1岁,院前急救反应平均时间9.35±2.58分钟,电话呼叫以6:00~9:00和18:00~21:00时为多,一年中以7~8月、1~2月为最多,排列前5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出诊半径≥5km者占50.79%,得到有效处理的仅占55.12%,到达现场已死亡患者62例.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急救人才培养、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急救工作重点、促进120急救指挥系统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机场医救中心急诊室就诊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类别和就诊规律,探讨机场急诊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方法:选择我中心2006--01--01到2008--12—31急诊室就诊共6815例患者病历记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前十位急诊疾病的构成与顺位情况。经统计处理,摸索出机场急诊就诊患者的构成梯次与病谱规律。结果:急诊就诊病历主要集中在青年人群。位居前三位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创伤。患者普遍男性多于女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机场医救中心急诊室就诊病谱构成以及常见病种的分布特点。为做好急重病的预防,做好机场医疗急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在疾病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相应的医疗设备及物资配备,提高救治的效率,提供了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2.
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院前急救疗效,提高有效的救护水平。方法在2004-01/2008-12月期间,全组经院前抢救伤病员203批次,伤病员1837例。对有关伤病员进行分类,心、肺、脑复苏,急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快速后送。结果本组伤病员1837例,存活1720例(94%),死亡117例(6%)。在死亡病人中,死于院前47例(40%);死于伤后24h以内73例(62%);死于创伤115例(98%),死于热射病2例(2%)。结论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的主要特点是因伤多、伤病员数量多、病情重和诊断难度大的特点。快速、高效的现场急救,全面、细致、早期、准确的院前救护处理,是提高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曾妮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8):734-735
目的 总结群体创伤在基层医院急诊室的抢救护理经验。方法 对三起道路交通事故79例创伤病人的抢救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抵达急诊室15min~60min内完成初步的抢救或处理,然后分别送入手术室和病房进一步治疗,总抢救成功率96.2%。结论 基层医院急诊室对群体创伤的抢救护理要达到高效、有序,就必须加强急诊室护士的培训,设置合理的抢救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创伤的院前救护状况,提出比较完善的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意识,发挥护士主观能动性,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7年1月-2010年2月参与527次创伤院前急救进行分析,从患者伤情和到达现场施救所需的时间,分析创伤院前急救的影响因素。结果:527次创伤院前急救中,重伤(包括脑部、胸部、腹部、多发性、骨折创伤)占70.8%;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施救所需的时间在0-10 min占16.9%,11-20 min占61.1%,21-30 min占14.2%,〉30 min占7.8%。结论: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意识,提高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及急救技能,改善交通状况,在本市实行"120"急救网络统一指挥中心,是完善创伤院前急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陈静  李蕾 《中外医疗》2014,33(6):22-23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2008年7月-2013年7月间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后救治的11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观察组,以2003年7月-2008年6月间医院未开通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期间救治的15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和效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各项应急措施准备时间、抢救成功率的差异,探索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是否能切实提高抢救工作效率并降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检查所需时间、从入院到手术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病死率也较低,所有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显著提高了整个急救体系的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金岚  袁彬  田月强  陈倩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10-112
目的了解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意外伤害的特点与原因,为防范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整理解放军总医院老年急诊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接诊的全部(206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意外伤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意外伤害的特征、原因和危险因素。结果跌倒是老干部意外伤害的最常见类型(68.4%);意外伤害的发生地点主要在家中(70.4%);骨折(24.8%)为较严重的伤害后果。结论意外伤害影响老干部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充分了解老干部意外伤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改善环境设施。预防跌倒和骨质疏松应作为防范老干部意外伤害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叶巧亮  曾智慧  许志建  唐卫明 《医学综述》2014,(10):1856-1859,F0003
目的分析漳州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和特点,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现场急救处理能力以及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从急救中心Anchor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病例资料建立流调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疾病谱规律。结果患者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40岁最多;疾病谱以创伤最多、且在21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50岁比例较高,其次为循环、神经系统疾病比例最多,且两者在51岁以上比例较高;时间以每日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最多,其中创伤在18: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24:00比例较高,妇产科在0: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6:00比例较高,循环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比例较高,呼吸系统在6:0012:00、18:0012:00、18:0024:00比例较高;患者总数月份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出现创伤和消化、呼吸系统比例逐年下降,循环和神经系统疾病比例逐年上升趋势;循环和神经、呼吸系统疾病比例在冬春季比较高,创伤和消化系统疾病比例在夏秋季节比较高。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急救队伍;针对疾病谱特点强化急危重症早期识别、急救技能培训、安全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可行的创伤快速急救通道以及心脑血管院前院内绿色通道;针对出诊峰时及季节性的发病特点,加强弹性排班。疾病谱的变化规律为政府的应急预案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