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为防治L_(4,5)椎间盘的退变、突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68例。其中L_(4,5)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51.78±20.18)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1.18±9.23)个月。L5S1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53±27.23)年;病程0.5~103个月,平均(11.99±12.56)个月。为患者拍摄腰椎正位片68张,腰椎侧位片68张,骨盆平片68张,测量骨盆倾斜度、腰椎侧弯度和椎间盘厚度。直线与回归方法研究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度、腰椎侧弯度与椎间盘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L_(4,5)椎间盘突出中骨盆倾斜度与腰椎侧弯之间呈正相关性(R=0.49,P=0.00),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3.05+1.07X,P=0.00),男性L_(4,5)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侧弯与L4-L5椎间隙之间呈负相关(R=-0.50,P=0.01),两变量之间有因果直线关系与良好的比例关系(Y=13.09-0.27X,P=0.02),而L5S1椎间盘突出中男性患者腰椎侧弯与L5S1椎间隙之间呈正相关(R=0.46,P=0.04)。结论:髂骨旋转移位与L_(4,5)椎间盘退变、突出生物力学密切相关,为临床治疗慢性顽固性L_(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和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非LDH腰痛人群腰骶部形态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探讨LDH患者腰骶部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107例LDH患者(LDH组)及72例腰背部疼痛人群(对照组)影像学资料。分别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2组研究资料的椎间盘角(IDA)、腰椎前凸角(LLA)、腰骶前凸角(LSLA)、骶骨倾斜角(SSA)及腰骶角(LSA)。结果 LDH组患者L_4/L_5和L_5/S_1节段IDA、LLA、SSA及LS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_4/L_5节段突出者的L_4/L_5节段IDA低于L_5/S_1节段突出者,而L_5/S_1节段突出者的L_5/S_1节段IDA则低于L_4/L_5节段突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H患者的LLA、SSA及LSA比正常人明显降低。LDH患者生理曲度的丢失主要由责任节段IDA的减小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影像学手段研究中青年腰椎曲度与L5S1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18~40岁行腰椎MRI检查者369例,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组184例,正常对照组185例。在T2WI正中矢状位上测量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腰椎间盘突出者与对照组间及男女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性。结果 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与对照组间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L5S1腰椎间盘突出组中男女间腰骶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曲度与L5S1椎间盘突出具有相关性,腰骶角与腰椎前凸角度能评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腰椎曲度变小即腰骶角减小或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易增加L5S1椎间盘突出的发生率,提示可以通过测量腰骶角、腰椎前凸角度来帮助人们提前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做好防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中腰椎-骨盆结构特点及其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意义。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单纯退行性L_(4,5)节段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对照组)体检资料齐全的健康者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对受试者的腰椎-骨盆结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分析DLS患者的脊柱-骨盆特点。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特点。利用Spearson分析各观察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36.5±11.2)°、(44.2±7.3)°、(66.5±11.6)°、(22.2±10.0)°、(33.4±11.3)°。对照组L_(4,5)关节突关节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为(44.4±8.2)°、(36.7±8.5)°、(55.4±13.2)°、(14.4±7.0)°、(42.3±13.1)°,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关节突关节角、骶骨倾斜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盆入射角与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椎间盘退变与关节突关节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滑脱组L3-S1椎间盘及L_(4,5)关节突关节退变更加严重。结论:腰椎-骨盆结构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腰椎前凸及骨盆后倾现象在腰椎退变性滑脱身体代偿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与腰椎间盘退变是相互促进的,腰椎滑脱加剧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  相似文献   

5.
徐政  刘艺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3):167-173
目的探讨青少年L_5/S_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7年1月收治的29例青少年L_5/S_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影像学资料,以3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角(SA)、滑脱距离(SD)、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骨盆矢状面厚度(SPT)、L_5入射角(L_5I)、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脊柱矢状位平衡(SVA)、骶骨平台角(STA)、S_1指数、腰骶角(LSA)等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计算滑脱率(SP),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以及低滑脱(SP≤17%)与高滑脱(SP17%)亚组之间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SP与各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滑脱组SA为-4.5°±9.6°,SD为(7.1±3.6)mm,SP为(22.2±11.1)%。滑脱组的LSA、STA、S_1指数小于对照组,PI、PT、SS、SPT、L_5I、SVA及LL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滑脱亚组的SA、TK、LSA、STA及S_1指数均显著小于低滑脱亚组,PI、PT、SS、SPT、L_5I和SVA均大于低滑脱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亚组的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组PI、PT、SPT、L_5I、LL与SP呈正相关,TK、LSA、STA及S_1指数与SP成负相关,SS、SVA与SP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腰骶部先天发育不良可能是青少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的始动因素。受滑脱程度影响,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显著异常,表现出腰椎前凸增大、躯干前倾,同时骨盆后旋、屈髋屈膝等异常代偿姿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青少年L_5S_1发育不良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影像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_5S_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6例,年龄10~18(13.4±2.0)岁;其中发育不良性滑脱(发育不良组)9例,峡部裂性滑脱(峡部裂组)15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片上测量滑脱相关指标(滑移距离、滑脱率、滑脱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标(矢状面偏移、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L_5入射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滑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育性滑脱组矢状面偏移、L_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发育性滑脱组的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则显著低于峡部裂性滑脱组(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峡部裂性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为躯干前倾明显,骨盆后倾。对于发育不良性滑脱,需要严密观察,出现矢状面失平衡时则应早期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L_4/L_5、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手术操作特点和适应证。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0月,13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本院接受PELD治疗,其中L_4/L_5节段75例,L_5/S_1节段62例。根据椎间盘突出的类型,L_4/L_5节段中央型21例,旁中央型48例,远外侧型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26例,旁中央型20例,远外侧型16例。75例L_4/L_5腰椎椎间盘突出病例采用侧后方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46例L_5/S_1节段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病例采用后方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6例L_5/S_1节段远外侧型病例采用侧后方PETD。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下肢放射痛进行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L_5/S_1后方PEID手术时间为(52.6±10.3)min,短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92.6±17.3)min及(91.5±15.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_5/S_1后方PEID术中透视次数(5.5±1.2)次,明显少于L_4/L_5和L_5/S_1侧后方PETD的(18.2±3.3)次及(20.5±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各术式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术式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L_5/S_1节段病例,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以及髂嵴高者适合采用后方PEID,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但术中易损伤神经根;远外侧型突出者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各种类型L_4/L_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适合采用侧后方PETD。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可以预测腰椎滑脱手术复位疗效的影像学因素.方法 2001年5月至2007年4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后外侧融合术并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42例,男性11例,女性31例;年龄40~79岁,平均56.0岁.其中退变性滑脱20例,崩裂性滑脱22例.L3,4滑脱1例,L4,5滑脱26例,L5S1滑脱15例.Ⅰ度滑脱23例,Ⅱ度滑脱19例.术前及术后1周常规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在术前侧位X线片上测量滑脱率、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角、腰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在术后侧位片上测量术后滑脱率.对复位率与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术前腰前凸角和术前骶骨倾斜角的关联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前滑脱率(22.5±10.6)%,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0.23±0.10,术前滑脱角4.4°±5.4°,术前腰前凸角43°±13°,术前骶骨倾斜角34°±10°,复位率(63.2±27.9)%.复位率与术前滑脱率、术前滑脱角和术前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与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腰前凸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 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和腰前凸角可以预测腰椎滑脱手术复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指标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通过腰椎矢状位MRI进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及椎间隙高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firrmann分级与X线片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firrmann分级增加,患者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Pfirrmann分级患者的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曲线指数(P=0.002)、腰椎Cobb角(P=0.001)、椎间隙高度(P=0.001)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Pfirrmann分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临床上测量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侧位X线片上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青少年L5/S1滑脱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术后即刻复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青少年L5/S1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17例,年龄10~20岁,平均14.5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发育不良性滑脱9例;根据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7例,Ⅲ度滑脱4例,Ⅳ度滑脱3例。均接受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术治疗(24例行单节段L5~S1融合,余6例行L4~S1融合),评价复位效果并分析复位率与术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椎间隙相对高度、滑脱率、滑脱角及滑脱距离)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平均腰椎前凸角52°±16°,平均骨盆入射角62°±13°,平均骨盆倾斜角24°±16°,平均骶骨倾斜角38°±15°,平均滑脱率(33.6±24.2)%,平均滑脱角13°±9°,平均滑脱距离9.1±6.6mm,平均椎间隙相对高度0.31±0.1。术后平均复位率(87.3±14.7)%。术后即刻复位率与术前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腰椎前凸角(r=0.458,P0.05)及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r=0.822,P0.01)呈正相关,与骨盆倾斜角(r=-0.519,P0.01)、滑脱率(r=-0.567,PP0.01)、滑脱角(r=-0.573,P0.01)及滑脱距离(r=-0.502,P0.01)负相关。结论 :青少年L5/S1滑脱经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后可达有效复位。复位效果受病因学、融合方式、术前滑脱率以及术前椎间隙相对高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术中撑开椎间隙有助于滑脱复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研究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引起单纯单侧感觉或运动异常时突出髓核在MRI上的分布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2例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并单侧单纯感觉或运动异常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为运动异常组(A组)和感觉异常组(B组),分别将2组突出髓核的的外侧缘、内侧缘、突出最顶点在横向位上赋值,将突出最顶点在矢状位上赋值,比较2组间赋值的差异。结果 B组突出髓核的外侧缘及突出最顶点,突出髓核的最内侧缘较A组更偏向有症状侧,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B组突出最顶点的矢状位赋值较A组的大。结论感觉异常患者较运动异常患者的突出髓核更偏向受压迫的神经根,且突出髓核在矢状位上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腰椎椎弓根形态(长度及角度)与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L4/L5或L5/S1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L4/L5和L5/S1节段椎板间的最大高度和宽度,在CT上测量椎弓根长度和角度、椎间孔最小高度和宽度,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多元相关性来确定相关变量对椎间孔及椎板间大小的独立影响。结果 2组L4~S1椎弓根长度、L4/L5及L5/S1节段椎间孔和椎板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1椎弓根外展角小于对照组;研究组L4椎弓根头倾角低于对照组,S1椎弓根头倾角高于对照组;研究组L4与L5、L5与S1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低于对照组;研究组L4/L5和L5/S1节段椎间孔宽度、椎板间宽度小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椎板间高度和宽度及椎间孔高度呈负相关,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呈正相关,椎弓根长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椎板间宽度与椎间孔宽度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椎弓根长度及角度与椎板间及椎间孔大小独立相关,L5、S1椎弓根外展角与椎板间宽度显著正相关,L5椎弓根头倾角与L4/L5及L5/S1椎间孔高度显著负相关;相邻腰椎椎弓根头倾角差值与椎间孔宽度显著正相关。结论 椎板间及椎间孔高度和宽度会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变小,椎板间宽度随着L5、S1椎弓根外展角度增大而变大,L5椎弓根头倾角越大,相邻椎间孔高度越小;相邻椎体椎弓根头倾角差值增加,椎间孔宽度增大。椎弓根角度和长度影响椎板间及椎间孔的大小,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手术难度和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罗霄  全娅群  余波  肖艳  刘娟  何刘婷  贺俊源  田莹 《骨科》2022,13(1):62-65, 70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PEID)和经椎间孔入路(PETD)行脊柱内镜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配合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脊柱内镜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67例病人的病例资料,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PEID组(35例)和PETD组(32例)。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前后住院时间及术者满意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PETD组短[(57.50±12.19)min vs.(82.06±15.84)min],术中透视次数明显较PETD组少[(5.47±1.46)次vs.(8.54±2.70)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住院时间及术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充分掌握PEID和PETD两种术式配合的要点,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治疗L;/S;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保证,让病人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下得到最优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后方双侧斜向螺钉,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和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探索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是否满足L5/S1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要求。方法取9具成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生前无脊柱疾病史),进行骨密度测量,排除骨质疏松病变;并进行X线扫描,排除解剖学异常。剔除标本上的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及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将标本随机分为后方双侧斜向螺钉组(A组)、轴向螺钉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组(B组)及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组(C组)。用牙托粉对标本L5和S1端椎体部分包埋,在生物力学机上完成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及轴向旋转实验。记录施加载荷时椎体前屈后伸、左右侧曲条件下的位移和轴向旋转的角度,完成9具标本的测试与记录。所有的测量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实验中,载荷范围内3组椎体的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载荷下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两比较发现,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右侧曲实验中,载荷范围内3组椎体的活动度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载荷下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轴向旋转实验中,扭矩范围内3组旋转角度随扭矩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扭矩下分析各组旋转角度,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轴向联合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内固定能够达到与椎弓根钉棒系统接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后方双侧斜向螺钉在左右侧曲及轴向旋转方面具有相对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联合应用轴向螺钉可使L5/S1获得更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L4/L5节段椎弓根螺钉进针点的定位方法,并评估其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椎间融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8例,其中53例(观察组)采用新的进针点定位法(选择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45例(对照组)采用人字嵴法进行进针点定位。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共置入螺钉212枚,对照组置入180枚。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置钉准确率、螺钉与椎弓根皮质关系、术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L5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以椎体横突上缘下方4 mm与上关节突外缘交点处作为进针点,可获得与人字嵴定位法相同的置钉准确率和安全性,并可减少置钉前切口显露时间。  相似文献   

16.
任大伟  李清  贾涛  何胤 《骨科》2018,9(6):445-450
目的 对比分析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82例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8例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Dynesys组),44例采用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组)。比较两组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ynesys组和TLIF组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分别从7.5°±2.6°降至5.2°±2.4°和7.2°±2.3°降至0°(P<0.05)。L4/5的ROM分别从8.6°±2.8°增至10.1°±2.6°和8.4°±2.5°增至12.5°±2.9°(P<0.05)。Dynesys组和TLIF组发生L4/5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lation, ASD)的例数分别为2例(5.25%)和11例(25.00%)。末次随访时,两组ROM和A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ynesys与TLIF治疗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TLIF比较,Dynesys有利于保持ROM和减少ASD的发生,可作为退变性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何升华  利锦  赖居易 《中国骨伤》2021,34(11):1010-1015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辅助下经椎板间隙腰椎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lamina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PE-TLIF治疗的37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0~68(45.62±13.57)岁;体质量指数19.5~28.8(24.33±3.51)kg/m2;病程18~48(27.18±6.65)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8~171(120.74±41.19)min;术中出血量为61~102(85.26±25.44)ml;术后引流量为35~98(40.75±12.17)ml。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神经损伤2例,疼痛加重4例,内固定松动1例,椎间隙不融合1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VAS、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PE-TLIF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在实际临床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滕蔚然  杜宁 《中国骨伤》2003,16(11):699-701
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限手术,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的椎间盘中或突出髓核周围,通过该酶催化降解髓核的胶原成分,降低髓核内的压力,使突出的椎间盘缩小或回复,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缓解或消除症状的目的.该方法是介于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之间的方法,196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Sussman[1]首先提出用胶原酶替代木瓜凝乳蛋白酶溶解突出椎间盘,随后有更多的学者致力于该方法的研究.本文对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镜治疗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附3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日趋增高,治疗中央型间盘突出以手术为主,传统术式是全椎板切除,经硬膜囊内(或牵开硬膜囊)摘除突出变性的间盘组织,手术破坏了脊柱后柱,增加了脊柱的不稳定性,以致后期腰椎不稳,再次出现腰腿疼症状.随着微创技术引入脊柱外科,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应用避免了后期脊柱不稳的发生,我院2001年初开展此技术,治疗中央型间盘突出38例,取得满意效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赵波  邵高海  余雨  周永发  钟斌  何超 《中国骨伤》2008,21(5):391-39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加臭氧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43.5岁;病程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髓核消融加臭氧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术后1周时优8例,良28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75%;3个月时优17例,良2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3.3%;6个月时优20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7.5%;12个月时优21例,良2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6%。结论: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加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