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A组)和诺和灵30R(B组)进行24周的强化治疗,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降低程度无显著差异。B组较A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体重增加幅度更大。结论: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T2DM的降糖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后者的低血糖风险大,体重增加幅度大。说明甘精胰岛素更适合于新诊断T2DM患者。大量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空腹、餐后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减少大、小血管的并发症,但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体重增加。本研究将比较甘精胰岛素与诺和灵30R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为更好地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蛋白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表达与正常SD大鼠的区别,并探讨进行罗格列酮及APP5肽类似物P165干预后对上述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对照+罗格列酮组(C+RSG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组(T2DM+RSG组)、糖尿病给予P165小剂量组(T2DM+P165小剂量组)、糖尿病给予P165大剂量组(T2DM+ P165大剂量组),其中糖尿病动物采用高脂饮食后给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后将各组SD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 结果 (1)2型糖尿病组(T2DM组)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组);(2)2型糖尿病+罗格列酮组(T2DM+ RSG组)心肌组织IR、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3) 免疫组化染色发现2型糖尿病+P165小/大剂量组(T2DM+P165小/大剂量组)心肌组织IR、IRS-1免疫反应阳性颗粒沉着的累积光密度值显著高于T2DM组;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T2DM+P165小/大剂量组心肌组织IRS-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2DM组;而IR的表达水平与T2DM组相比无差别.结论 (1)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存在胰岛素抵抗或信号转导障碍;(2)罗格列酮干预后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心肌的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3)P165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胰岛素信号转导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靶点可能为胰岛素受体底物.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的2个重要环节,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缺陷都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可以通过研究T2DM的中间环节,阐述T2DM的发病机制。文中就最新发现的全基因组扫描获得的与T2DM相关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系统中重要的基因如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PTPRD、SRR的变异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探讨其作为药物治疗的新靶点及对患者个体化防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 水平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38例,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分为T2DM A类(空腹胰岛素值低于正常,餐后释放反应低、峰时延迟)59例,T2DM B类(空腹胰岛素值正常或高于正常值,餐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CA1区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InsR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IRS-1)、InsR底物-2(IRS-2)表达的改变,研究花生油对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Ins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花生油在防治糖尿病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2型糖尿病给予2mL花生油组(T2DM+2mL组)及2型糖尿病给予5mL花生油组(T2DM+5mL组)。其中C组大鼠给以正常饮食喂养,其他3组大鼠给以高脂饮食喂养。2个月后,按25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成2型糖尿病模型,T2DM组、T2DM+2mL组及T2DM+5mL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饮食。糖尿病造模1个月后处死全部大鼠,行脑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InsR、IRS-1和IRS-2的表达。结果①T2DM组大鼠海马CA1区InsR表达比C组明显降低(P<0.05),T2DM+5mL组大鼠海马CA1区InsR表达明显高于未给予花生油的T2DM组(P<0.05)。②T2DM组大鼠海马CA1区IRS-1表达显著低于C组(P<0.05),T2DM+2mL组及T2DM+5mL组大鼠海马CA1区IRS-1表达均明显高于未给予花生油的T2DM组(P<0.05)。③T2DM组大鼠海马CA1区IRS-2表达比C组明显降低(P<0.05),T2DM+5mL组大鼠海马CA1区IRS-2表达明显高于未给予花生油的T2DM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CA1区存在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这可能是2型糖尿病脑病发生的原因之一。花生油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海马区内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因此,花生油具有一定的保护大鼠糖尿病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因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发病率逐年提高,肥胖的T2DM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IR),可并发多种并发症.因此,长期以来,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是人们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具有胰岛素样作用,可促进细胞生长、发育,参与机体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多肽类因子。已证实IGF-1与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IGF-1水平能反映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伴有胰岛素抵抗的T2DM在给予IGF-1后,胰岛素敏感性有所增强。有学者将IGF-1用于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效果,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基础.T2DM在发病上不仅与生理病理学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长期的慢性心理应激可以造成IR的发生,并促进T2DM的发生及发展[1-2].国内抗焦虑药物治疗对血糖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多,但心理行为干预对糖代谢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面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 HBCI)及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IS)等评价胰岛功能的先进、可靠的指标,以探讨焦虑障碍与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心理行为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形成的重要因素。IR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是IR形成的重要因素。FFA影响胰岛素分泌、介导IR,并推测FFA为T2DM及IR相关疾病的重要因子,有望成为T2DM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镁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代谢的关系。方法:将37例T2DM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13例,另有18例非糖尿病者作正常组。分别测定正常组、T2DM各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果糖胺、血清镁、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与正常组相比血清镁显著降低(P<0.01),空腹血糖、果糖胺、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镁浓度显著升高(P<0.01),空腹血糖、果糖胺、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血镁可能影响T2DM患者糖代谢,加剧胰岛素抵抗。补充镁可以减轻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T2DM EH)患者的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方法应用BA-ELISA法测定96例正常糖耐量(NGT)、132例T2DM和148例T2DM EM三个实验组的血清真胰岛素(TI)水平,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lIR)和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结果IAI分别为-2.44±0.83,-3.46±0.99和-3.98±0.68;HBCI分别为4.23±0.18,2.39±0.11和2.41±0.14;HomalIR分别为-0.67±0.83,0.35±0.99和0.86±0.68.T2DM及T2DM EH组IAI、HBCI均低于NGT组,经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HomalIR明显高于NGT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T2DM EH组IAI低于T2D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omalIR高于T2DM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T2DM、T2DM EH二组间HBCI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较单纯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素敏感性减低,而胰岛素β细胞分泌功能损害并无加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增加.T2DM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以往T2DM患者往往采取"阶梯式疗法":从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用药最后才使用胰岛素治疗.近来研究表明,对新诊断的T2DM患者给予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就能获得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并可使胰岛β细胞功能逆转[1-2].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与口服降糖药的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胰岛素、血脂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雄激素(T)、雌激素(E2),对照组为50例健康男性。结果男性T2DM患者E2/T比值明显较对照组增高,P<0.05;E2较正常组略高,T呈下降趋势;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血压正常的T2DM组,E2/T仍高于血压正常组;有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总胆固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结论T2DM男性患者存在明显的性激素异常、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性激素紊乱可能参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该研究旨在评价2型糖尿病(T2DM)和降糖治疗(胰岛素与非胰岛素治疗)对口服双重抗血小板制剂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功能特征的影响。背景:胰岛素通过阻断P2Y12途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T2D M患者失去了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因而导致P2Y12途径的上调,血小板的反应性增加,对抗血小板制剂的反应降低。与非胰岛素治疗糖尿病(NITD M)患者相比,胰岛素治疗糖尿病(ITDM)患者的病情更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也更高。但是在应用P2Y12拮抗剂治疗的患者中胰岛素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异常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患有冠状动脉疾病的201例T2DM和65例非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42例单用胰岛素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满意的T2DM患者,给予加服罗格列酮4mg/d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2h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及体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FPG、2hPPG、HbA1c和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下降(<0.05);体重在治疗后略有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T2DM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复方石斛合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 方法 选取120例T2DM患者按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分层后,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90例,对照组服西药加四君子汤,治疗组服西药加复方石斛合剂,2组疗程均为90 d,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空腹胰岛素(Fin...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德谷门冬双胰岛素(IDegAsp)对比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 30)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搜集比较IDegAsp与BIAsp 30治疗T2DM...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DM)是由不同病因与发病机制引起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致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而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DM肾病(DN)是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M演变几年后,从肾小球、肾血管到肾间  相似文献   

1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常见共病,其引起或加重T2DM的可能机制为胰岛素抵抗,肥胖是高风险因素,同时OSAS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局限于无创正压通气和手术治疗,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中医认为痰湿贯穿于T2DM与OSAS始终,并以治痰为基本大法治疗颇有疗效,但目前中医药对T2DM合并OSAS的研究极少,而探究其各自的病因病机,可发现痰湿是二者的共通点。该文从中医"痰湿"出发,进一步阐释T2DM与OSAS的关系,以期为T2DM与OSAS从中医治疗上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近5年来3~18岁汉族儿童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均有明显增加(儿童糖尿病以T1DM为主)[1].其特点是血糖较高,病情波动较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一旦终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威胁生命.但是很多糖尿病患儿,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导致血糖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13例1型糖尿病儿童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精心护理,以及对患儿和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