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现报道1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治疗情况下,左心耳局部仍存在血流淤滞现象,经左心耳封堵术成功隔离左心耳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2.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口服抗凝药物一直是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的诸多弊端导致真实世界中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重要起源部位,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的新方法,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左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左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广大医生和器械研发人员无法回避的临床问题,也引起了较大争议。该文对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形成机制、危险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非风湿性慢性房颤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血栓栓塞。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外科手术可见绝大部分的血栓形成位于左心耳(LAA)内,只有少数位于左房(LA)内。经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然而由于出血并发症、对双香豆素类药物过敏等原因,许多患者不适合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途径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的形成及脱落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已逐渐成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有望发展成为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方案。然而左心耳封堵术合并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包积液、残余漏、器械相关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等。如何保证操作安全,降低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关注和需要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左心耳封堵术相关的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作为口服抗凝药的替代治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器械相关血栓是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后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与卒中风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因素不能或不愿长期OAC治疗。由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0%的左房血栓发生在左心耳内,因此通过介入封堵左心耳的方法“堵住”栓子形成的根源,可预防栓塞与卒中发生。从基础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地验证着各种不同封堵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介入术后残腔形成、围手术期抗栓方案等问题尚需研究。目前仍需谨慎把握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左心耳封堵术是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虽然左心耳封堵术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已较为成熟,但仍有封堵器栓塞、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该文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左心耳封堵术后血栓及栓塞事件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既往左心耳内血栓是左心耳封堵的禁忌证。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患者,有反复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冠心病,心脏CT血管成像诊断左心耳血栓,因抗凝治疗不耐受,故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予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仍反复发生器械相关血栓。提示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应慎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需个体化调整抗栓方案、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胡大一等~([1])对我国13个省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金标准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抗凝禁忌不适合抗凝。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已成为预防卒中的替代方式。大量经皮左心耳封堵的临床试验,证明了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左心封堵术的背景房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13.
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传统预防方法为长期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 已成为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新方法。未来仍需进一步提高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 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普遍老龄化,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房颤患病人口将在目前患病人数水平上增加一倍。而对于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据统计,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约为窦性心律失常人群的5倍。目前,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治疗预防主要是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最新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将综述左心耳封堵术对于房颤患者防治卒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 2 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 ,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 2 70例房颤中 ,男 14 7例 ,占 5 4 .4 % ;患者年龄 6 2 .0± 10 .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 93例 ,占 34.4 % ,慢性房颤 177例 ,占 6 5 .6 %。瓣膜性房颤 85例 ,占 31.5 % ,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 (NVAF)患者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9.4 %和 9.2 %。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 95 .3% ,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 2 3.4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 <2 .0的占 5 7.6 %。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 38.7% ,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 ,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 ,华法林的应用率低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AF)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房性心律失常,AF的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AF患者好发缺血性脑卒中,极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口服抗凝药物能够很好的预防脑栓塞和系统性栓塞,其中华法林最为经典。由于华法林的治疗范围太过狭窄;需要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易受食品药品影响等原因,使抗凝治疗在我国一直受限。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的研发打开了抗凝治疗的新篇章,有望增加抗凝患者的治疗比例。射频消融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肯定。NOAC联合射频消融或左心耳封堵能有效降低AF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为AF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以及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李慧慧  易甫 《心脏杂志》2023,(3):359-363
卒中预防作为心房颤动治疗的三驾马车之一,始终处在临床研究和实践的焦点。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约90%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这一非药物血栓预防手段便应运而生。然而正如抗凝药物易引发出血等不良反应,左心耳封堵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便是器械周围的残余分流,目前尚未真正了解到这一并发症的临床危害,但有必要对存在残余分流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随访和管理保驾。本文对左心耳封堵术后新发残余分流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房颤)诊疗的重点。除此之外,介入治疗安全开展和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的把握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房颤专家工作组在2017年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8年继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以明确我国房颤诊疗水平。2018年与2017年相比,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比例有所升高(47.3%vs 32.9%,P<0.05),具有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出院处方包括抗凝药比例增高(56.7%vs 53.9%,P<0.05),更高比例的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得到了抗凝指导(88.6%vs 86.6%,P<0.05)。房颤介入治疗方面,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为2.6%,左心耳封堵并发症发生率为4.6%,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100%。2018年我国房颤诊疗质量较2017年有明显改善,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要持续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我国房颤整体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是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1〕。虽然华法林能降低血栓栓塞危险,但由于药物本身的局限,使得华法林在临床中远未充分应用。左心耳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场所〔2〕,对于存在抗血栓禁忌或出血风险大于临床效益的患者,左心耳封闭术可能是一个选择。本文将对目前左心耳封闭术方法作一综述。1左心耳封闭术的历史去掉或闭塞左心耳以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的设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外科医生在二尖瓣手术过程中切除或闭塞左心耳,不同的是现在房颤常见原因是非风湿性,而当时是二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