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映霞  许腾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21,52(3):736-743
目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柴归颗粒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探讨柴归颗粒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柴归颗粒(8.3 g/kg)组,给药1 h后造模,持续28 d。收集大鼠肠道内容物,提取总DNA,根据细菌16S rRNA V3~V4区设计引物进行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栖热菌门(Therm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栖热菌属Therm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青枯菌Ralstonia、纤毛菌属Leptothrix、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相对丰度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柴归颗粒可调节CUMS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显著回调栖热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水平(P<0.05、0.01),显著降低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显著升高栖热菌属、不动杆菌属、甲基杆菌属、青枯菌属、纤毛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相对丰度水平(P<0.01)。结论柴归颗粒可能通过调节参与精氨酸代谢途径的肠道菌群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痛泻安脾汤对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思连康组、中药组。采用番泻叶灌胃联合束缚法进行造模,以体质量增长率、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腹部回撤反射(AWR)评分、旷场实验评分以及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大鼠造模是否成功进行评估。评价痛泻安脾汤对大鼠体质量增长率、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AWR评分、旷场实验评分、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1)大鼠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制备成功。(2)痛泻安脾汤可以改善大鼠的腹泻症状,痛泻安脾汤可以提高大鼠的体质量增长率、旷场实验评分(P0.05),降低大鼠的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AWR评分(P0.05)。(3)病理结果显示:4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均完整无病变。(4)痛泻安脾汤组和思连康组治疗后大鼠粪便中变形菌门、类杆菌门数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双歧杆菌属数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痛泻安脾汤可明显改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肝郁脾虚状态,促进大鼠体质量增长,改善大鼠的腹泻症状,降低大鼠肠道敏感性,改变大鼠肠道菌群的构成。痛泻安脾汤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机制可能与改变大鼠肠道菌群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物种差异性。方法:将115例受试人群按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收集受试者粪便,运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不同BMI受试者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差异。结果:Alpha多样性分析可见超重组和肥胖组群落丰度和多样性较正常组低;不同分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在OTU水平有明显差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是3组肠道菌群共有的优势菌门;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为多组比较显著差异的菌属(P<0.05)。肥胖组和正常组相比,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柯林斯氏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不同BMI人群肠道菌群结构组成有差异,肥胖和超重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和柯林斯氏菌属等菌属丰度变化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人体脂肪的积累过程。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7,(10)
目的考察两种健脾产品常欣卫和益生菌中草药复合制剂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复制脾虚复合抗生素大鼠模型,采用16 s r DNA测序方法检测大鼠粪便中菌群的变化,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及聚类分析等方法考察常欣卫和益生菌中草药复合制剂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相对于正常组,脾虚复合抗生素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其中厚壁菌门比例明显增高,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比例明显降低;厌氧杆菌属、罗氏菌属、梭菌属ⅩⅧ、埃希氏菌属、假丁酸弧菌属、氮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比例均显著增高,拟杆菌属、普氏菌属、乳杆菌属、消化球菌属、坦纳菌属、醋弧菌属等比例均显著降低。健脾产品常欣卫对模型大鼠氮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沙雷氏菌属比例有显著的下调作用;对拟杆菌属、普氏菌属、乳杆菌属等有显著上调作用;益生菌中草药复合制剂对模型大鼠厌氧杆菌属、罗氏菌属、梭菌属ⅩⅧ、假丁酸弧菌属、氮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有显著下调作用;对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显著上调作用。结论两种健脾产品均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脾虚复合抗生素模型大鼠肠道潜在致病菌属,提高有益菌属的比例,进而调节菌群的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调节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四君子汤对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及益生菌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电图及TTC、HE染色确定心肌梗死情况,HE染色检测肠黏膜结构变化,治疗前后超声评估心功能,并于治疗后行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心肌HE染色显示,模型组心肌细胞较假手术组数量减少,细胞形态萎缩,肌纤维疏松;结肠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绒毛萎缩、粘连,隐窝减少、排列不规则,腺体正常结构消失、呈空泡状。超声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明显变薄,心腔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少(P0.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LVEDd、LVESd显著减少(P0.001),LVEF显著增加(P0.001)。测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肠道菌群失衡:在门分类水平,表现为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01),拟杆菌门及疣微菌门丰度显著增加(P0.001,P0.05);在属分类水平,表现为乳杆菌属、厌氧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减少(P0.001,P0.05),Muribaculaceae_norank菌属、艾克曼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大鼠肠道菌群失衡显著改善:在门分类水平,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增加,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5);在属分类水平,乳杆菌属、厌氧芽孢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Muribaculaceae_norank菌属丰度显著减少(P0.05)。结论四君子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七味通痹口服液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七味通痹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2.7、5.4、10.8 mL/kg),采用牛Ⅱ型胶原和弗氏佐剂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给药21 d后,评估各组大鼠关节炎评分、足肿胀度、关节腔滑膜组织TNF-α、IL-17F、IL-6及IL-1β水平,同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检测对大鼠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七味通痹口服液各剂量均能有效地降低模型大鼠足肿胀(P<0.05),抑制炎症反应(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七味通痹口服液组大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更接近正常大鼠;粪便中厚壁菌门丰度下降,拟杆菌门、变形菌门丰度升高;拟杆菌属及异拟杆菌属丰度升高,毛螺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及梭状芽孢杆菌丰度水平降低。结论 七味通痹口服液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发挥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菌群紊乱角度探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抗生素组、芍药汤组和美沙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5%TNBS+50%乙醇联合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8日开始每日对应给予生理盐水、抗生素、芍药汤、美沙拉嗪灌胃7 d,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损伤严重,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美沙拉嗪组、抗生素组大鼠结肠损伤减轻,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显著下降(P<0.01,P<0.05);模型组大鼠菌群丰度、多样性较正常组均降低,芍药汤组及美沙拉嗪组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及美沙拉嗪组门分类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属分类的梭菌属、颤螺旋菌属、乳酸菌属、普雷沃菌属、瘤胃球菌属、帕拉普氏菌属、罗斯氏菌属丰度均增加,门分类的拟杆菌门和属分类的拟杆菌属丰度均减少。结论肠道菌群与体内细胞因子分泌和表达密切相关,芍药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进而起到减轻肠道炎症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阳虚质和平和质肠道微生物菌落构成变化,探讨阳虚质肠道菌群特点。方法:选取阳虚质及平和质人群,每组各30例,提取两组人群新鲜粪便样本中细菌DNA,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样本DNA进行338F_806R区16S rDNA测序以检测肠道菌群。应用I-Sanger生信云平台分析门水平和属水平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PLS-DA显示阳虚质与平和质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Alpha多样性有下降趋势。在门水平上两组优势菌门都是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阳虚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值低于平和质。属水平上与平和质相比,阳虚质中粪栖杆菌、直肠真杆菌属、拟杆菌属、巨单胞菌属、罗氏菌属丰度下降。埃希氏杆菌/志贺氏杆菌属、链球菌属、消化链球属、柯林斯菌属等菌属丰度上升。阳虚质拟杆菌丰度低于平和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虚质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丰度最高的菌门为厚壁菌门,其次为变形菌门,拟杆菌属相对丰度的显著下降是阳虚质肠道菌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基于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的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只清洁级幼龄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K)与模型组(IBS-D)并建立脾虚型IBS-D小鼠模型,对2组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基因测序。结果:与健康小鼠比较,脾虚型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均降低,在门、纲、目、科、属、种6个分类水平上,2组小鼠的菌群构成及构成比皆存在差异,其中在门水平上健康小鼠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共占94.14%,而脾虚型IBS-D小鼠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共占79.63%;与健康小鼠比较,脾虚型IBS-D小鼠拟杆菌门、Saccharibacteria、蓝藻门减少,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增多;在属水平上,健康小鼠以拟杆菌属、另枝菌属、乳酸菌属等为优势菌群,而脾虚型IBS-D小鼠以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Parasutterella等为优势菌群;与健康小鼠比较,脾虚型IBS-D小鼠另枝菌属、乳酸菌属、理研菌属、Candidatus Saccharimonas、分节丝状菌属、瘤胃球菌属、脱硫弧菌属、Gelria减少,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Parasutterella、Lachnoclostridium、厌氧棍状菌属、Blautia、埃希氏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克雷伯氏菌属、厌氧原体属、Flavonifractor、Candidatus Stoquefichus、Anaerostipes、Epulopiscium、沙雷氏菌属增多。结论:2组小鼠的菌群构成及构成比皆存在差异,脾虚型IBS-D小鼠表现为大量有益菌的下降与有害菌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方法选择北京中医健康乡村(社区)项目方庄试点2017年1—10月确诊为肝郁脾虚型NASH患者10例(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型NASH患者24例(湿热内蕴组)及健康体检者26例(正常对照组)。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手段,对通过16 s rDNA技术提取的新鲜粪便样本总DNA进行测序。通过设定相似度聚类成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并完成物种注释,从而评价各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少(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OT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正常对照组中拟杆菌门的菌群丰度高于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P0.05),但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湿热内蕴组酸杆菌门的菌群丰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郁脾虚组该菌群丰度高于湿热内蕴组(P0.05)。在"纲"水平,肝郁脾虚组腐生螺旋菌纲、酸杆菌纲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目"水平,肝郁脾虚组红螺菌目、腐生螺旋体菌目及酸杆菌目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科"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科、红螺菌科、Koribacteraceae、Chitinophagaceae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在"属"水平,肝郁脾虚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的菌群丰度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且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蕴证患者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生湿热证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性。方法选取2019年4—9月于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24例内生湿热证患者作为湿热组,选取同期8~14岁健康男童20例作为对照组,取2组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对肠道菌群进行16S rDNA基因V3~V4可变区检测,运用QIIME、STAMP及LEfSe进行Alpha、Beta多样性分析,鉴定差异性菌属。结果湿热组的Shannon指数、Evenness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主坐标分析显示2组样本菌群结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分类水平上,湿热组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呈下降趋势,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属分类水平上,湿热组布劳特氏菌属、迟缓埃格特菌的相对丰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Alistipes、颤螺菌属、Odoribacter、Anaerostipes、无色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内生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其发病主要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比值下调,迟缓埃格特菌属丰度上升,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颤螺菌属丰度下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探讨中药黄连解毒汤(HLJDD)干预作用影响。方法 12周龄雄性SHR随机分模型组(M组)、HLJDD组(H组),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W组),每组各4只。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常规饲养,HLJDD组按0.027 g/(kg·d)灌胃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6周。干预结束后,取出盲肠内容物(新鲜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组大鼠肠道微生物测序覆盖度在0.997以上,从属水平分析3组大鼠物种丰度聚类分布于4个优势的细菌门:27个属于厚壁菌门类(Firmicutes)、4个属于拟杆菌门类(Bacteroidetes)、3个属于变形菌门类(Proteobacteria)和1个属于疣微菌门类(Verrucomicrobia)门类细菌;Simpson指数表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HLJDD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模型组;3组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组成,其中模型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HLJDD组大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低于模型组;3组大鼠肠道菌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大肠志贺氏杆菌属(Escherichia Shigella)组成,其中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在模型组明显降低,HLJDD组大鼠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模型组。结论 SHR肠道菌群结构失于平衡状态,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下降,HLJDD可能通过增加SHR菌群多样性、降低SHR致病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升高SHR益生菌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达到对抗高血压的作用,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及艾灸“足三里”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尿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5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采用氧嗪酸钾联合次黄嘌呤灌胃构建高尿酸血症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14只。选择“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治疗2周后检测小鼠血清尿酸,16SrD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UA水平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升高,颤杆菌克属、罗斯氏菌属丰度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艾灸组SU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下调,针刺组另枝菌属丰度升高,Lachnoclostridium丰度下降(P<0.05),艾灸组副拟杆菌属丰度升高,Lachnoclostridium、肠杆菌属丰度下降(P<0.05),其中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与SUA含量呈正相关(r=0.388,P=0.037),另枝菌属与SUA含量呈负相关(r=-0.387,P=0.03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肠菌与痰热腑实证证候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指南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星蒌通腑胶囊。在入院48 h和证候转变的24 h内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价和粪便采集,在入院当天和14 d进行疗效观察和生活能力评定。运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特征。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用药后NIHSS、mRS评分、临床症状中舌质、便秘、咯痰、积分、痰热腑实证证候积分明显降低,BI总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症状中的舌质、舌苔、脉象积分,NHISS评分和痰热腑实证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平均(5.0±1.4)d证候转变,对照组平均(7.5±3.8)d转变(P<0.05)。在门水平上,治疗组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治疗组拟杆菌属近持平,普雷沃氏菌属、粪栖杆菌属、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丰度提高,另枝菌属、副拟杆菌属、埃希氏-志贺氏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明显降低(P>0.05)。肠菌与痰热腑实证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粪栖杆菌属丰度与咳痰、普雷沃菌属与便干便秘呈负相关,厚壁菌门与舌质,变形菌门和咳痰,梭杆菌门与咳痰、舌质之间均成正相关(P<0.05)。结论: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该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和条件致病菌来改善中医证候,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提高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16S rRNA技术研究葛根芩连汤对菌群失调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丽珠肠乐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每日按头孢拉定178.6 mg·kg-1,硫酸庆大霉素31.25 mg·kg-1混合抗生素进行灌胃造模,造模成功后,葛根芩连汤高、中、低剂量组灌胃葛根芩连汤(7.02,3.51,1.755 g·kg-1),丽珠肠乐组按0.125 g·kg-1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无菌蒸馏水灌胃,体积分数均为10 mL·kg-1,连续给药7 d,将大鼠麻醉后取大鼠结肠内容物,提取粪便DNA后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葛根芩连汤明显调节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大鼠的物种数量及Alpha与Beta多样性,提高菌群生物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正向调节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大鼠的3种差异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与14种差异菌属(拟杆菌属、狄氏副拟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等)。结论 葛根芩连汤对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菌群失调性腹泻之间的生理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蚕沙对湿阻中焦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从蚕沙含有的微生物角度探讨其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ADH,CRP及空肠中AQP3的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鼠粪便及蚕沙药材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DH,CRP含量明显升高(P0.05),AQP3含量明显降低(P0.05),给予蚕沙后ADH,CRP,AQP3均回调。大鼠粪便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指数最低;同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门到属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且模型组变形菌门、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增加(P0.05),而Marvinbryantia菌属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蚕沙低、高剂量组变形菌门明显降低(P0.05),蚕沙低、中、高剂量组不动杆菌属、厌氧杆菌属、绿脓杆菌属、副杆状菌属明显降低(P0.05),且蚕沙高剂量组毛绒厌氧杆菌属、Intestinimonas、Marvinbryantia明显增加(P0.05);蚕沙药材测序显示,勒克菌属、泛菌属、短状杆菌属、西姆惠菌属、哈特曼杆属、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橙单胞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在蚕沙药材中相对丰度高,而在大鼠粪便中基本不存在或存在较少。因此,蚕沙可能通过平衡肠道菌群发挥治疗湿阻中焦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能与蚕沙药材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口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6月—2022年9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和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治疗的17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前、治疗3 d后、治疗7 d后的唾液和粪便样本,提取样本的细菌DNA进行16S rDNA文库制备,结果进行OTU聚类、物种分析、差异性分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 3个时间点口腔和肠道菌群具有137个相同的OTU,且每类标本都具有不同的OTU,治疗前后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具有上升的趋势,3个时间点粪便样本被聚类为三类肠型,每个时间点聚集的肠型可能与不同时期肠道的功能有关。口腔和肠道菌群门水平主要包括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属水平口腔优势菌属为普氏菌属、韦荣球菌属等,肠道菌群丰度依次是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埃希杆菌属等。口腔菌群中颗粒链菌属、巨球形菌属在内镜联合康复新治疗后丰度处于下降趋势,肠道菌群中的普氏菌属在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前后丰度具有差异且治疗后巨球形菌属下降而布劳特菌属上升。结论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经内镜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后口腔和肠道菌群中的致病菌丰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痰湿质体质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物种组成差异。方法收集痰湿质及平和质受试者各30例粪便样本,提取两组样本中细菌总DNA进行检测定量,构建Miseq文库并测序,Miseq测序得到的PE读长根据重叠区关系进行拼接,再根据不同的相似度水平,对所有序列进行分类单元(OTU)聚类分析,并分别在各个分类水平上统计各样本的群落组成。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痰湿质及平和质肠道菌群结构的组成及丰度变化。结果在分类单元(OTU)水平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显示痰湿质与平和质在肠道菌群组成上具有明显差异;在门水平上,痰湿质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值低于平和质;在属水平上,痰湿质相对丰度下降的菌属主要为拟杆菌属、罗氏菌属(P 0. 01)、粪栖杆菌属、巨单胞菌,痰湿质相对丰度上升的菌属主要为戴阿利斯特菌属、Lachnoclostridium、直肠真杆菌属、Dorea。结论痰湿质与平和质体质受试者的肠道菌群在丰度及物种组成方面均有差异,其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值降低以及罗氏菌属相对丰度的下降是痰湿质肠道菌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30例湿热蕴结型结肠癌患者的粪便样本做为观察组,收集13名健康人体检粪便样本为对照组,分别提取两组样本中细菌总DNA,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各组的粪便样本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杆菌门、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丰度明显增加(P<0.01)。Ⅱ期患者的双歧杆菌属、柯林斯菌属明显高于Ⅲ期患者(P<0.05)。结论湿热蕴结型结肠癌与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相关,关联度较高的为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的升高,益生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神经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神庭,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14 d。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6S rRNA测序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大鼠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所占比例升高,厚壁菌群所占比例降低;针刺组大鼠乳酸杆菌、拟杆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副杆菌属、产粪甾醇真细菌、瘤胃菌科、颤螺旋菌科所占比例升高,毛螺菌科、罗姆布茨菌所占比例降低。结论:针刺能提高IS大鼠的肠道菌群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下,针刺可以调节IS大鼠肠道菌群群落丰度的改变,改善肠道微生态;针刺改善IS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