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目的 验证蒸大蒜多糖抗幼年大鼠菌群失调性腹泻的药效,采用16S rRNA技术探究其对幼年菌群失调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D幼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组(西药组)、蒸大蒜多糖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6只。建立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剂量均为10 mL·kg-1,高剂量组给予500 mg·kg-1蒸大蒜多糖,低剂量组给予250 mg·kg-1蒸大蒜多糖进行治疗,连续干预7 d,每天1次。以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小肠推进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为指标考察蒸大蒜多糖改善幼年大鼠腹泻症状的作用。收集大鼠的粪便,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与蒸大蒜多糖高、低剂量组幼年大鼠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平均稀便率及腹泻指数显著下调(P<0.01),小肠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HE染色显示蒸大蒜多糖治疗之后,结肠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改善,肠腺组织结构恢复趋于正常,其他结构无异常,说明蒸大蒜多糖能显著改善幼年大鼠的腹泻状况。菌群测序结果可知,蒸大蒜多糖对幼年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大鼠菌群丰度有调节作用,提高幼年菌群失调性腹泻模型大鼠菌群生物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降低。结论 蒸大蒜多糖能够通过调节菌群丰度,从而起到治疗幼年大鼠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大鼠肠道菌群的干预效果。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利福昔明组(150 mg·kg^(-1)),葛根芩连汤高(8.125 g·kg^(-1))、中(4.062 5 g·kg^(-1))、低剂量组(2.031 3 g·kg^(-1)),每组6只。构建IBS-D大鼠模型,干预治疗8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和粪便性状评分、腹部收缩最小容量阈值;行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利用16S rRNA测序观察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利福昔明组、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粪便性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腹部抬起最小容量阈值均显著升高(P<0.05)。HE染色显示葛根芩连汤干预后可以减轻肠道炎症。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IBS-D大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调节菌群物种数量,改善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LEfSe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可以显著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比值,增加梭菌纲Clostridia、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等益生菌丰度,减少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普雷沃菌科Prevotellaceae等条件致病菌丰度。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葛根芩连汤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途径有关。综上所述,葛根芩连汤能够显著降低IBS-D大鼠内脏高敏性,减轻肠道炎症,改善腹泻等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并改善其代谢途径而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乌梅散对菌群失调性腹泻小鼠的乳糖酶活性和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乌梅散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混合抗生素灌胃造模7 d,乌梅散低、高剂量组灌胃乌梅散(5.98、11.96 g·kg-1)连续给药7 d,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水。记录小鼠腹泻情况、体质量、摄食量的变化,末次给药后收集粪便采用比色法测定乳糖酶活性,并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大便稀软,体质量减轻、摄食量减少,乳糖酶活性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菌群相对丰度门、属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乌梅散降低了小鼠的腹泻率并促使体质量及摄食量快速回升,升高了抗生素所降低的乳糖酶活性,提高菌群失调小鼠的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并促使物种组成向正常组靠近;乌梅散给药组回调了菌群失调性腹泻小鼠的3种差异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与9种差异菌属(臭气杆菌属、肠杆菌属、无害梭菌属等),其中norank f Muribaculaceae属、norank f norank o Clostridia UCG-014属、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属、臭气杆菌属与体质量、乳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无害梭菌属与腹泻率呈显著正相关。功能预测发现,高剂量乌梅散能明显回调富集过高的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等6个功能水平,对内分泌代谢病、免疫性疾病、寄生虫传染性疾病等有积极影响。结论 乌梅散能缓解菌群失调性腹泻的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乳糖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盐酸小檗碱(BBR)合用时是否会对其肠道微环境调控效应产生影响。方法 选用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HPMC(400 mg·kg–1)组、BBR(150 mg·kg–1)组、HPMC与BBR物理混合(H+B,400 mg·kg–1+150 mg·kg–1)组,进行连续3周灌胃干预。取小鼠远端结肠,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形态;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探究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BBR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菌群组成显著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及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HPMC与BBR物理混合给药后能够进一步促进BBR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降低趋势,增强其抑菌效果;在Beta多样性方面,H+B组与BBR组的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差异,同时显著增强了BBR富集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艾克曼菌属的作用。结论 HPMC与BBR物理混合后可正向促进BBR的菌群调节作用,推测原因为其高黏性能够增强小檗碱在肠道上的黏附,从而使小檗碱与肠道菌群充分接触。  相似文献   

5.
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治疗糖尿病大鼠的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量效关系, 获得基于药效学的经方"剂量阈"。方法: SD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按30 mg·kg-1 尾 iv 新鲜配制的STZ(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柠檬酸盐缓冲液。实验分组:正常组、 糖尿病模型组、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的9个剂量组(分别为生药1.65,4.95,8.25,11.55,14.85,18.15,21.45,24.75,28.05 g·kg-1,)、阳性药物对照组(二甲双胍200 mg·kg-1),取血检测血糖、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IR)、糖化血清蛋白(GS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结果: 给药10周后,葛根芩连汤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中的血糖水平与IR(P<0.05,P<0.01)、降低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5,P<0.01),指标与葛根芩连汤剂量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的增大,药效增强,其"剂量阈"为27.01~1.09 g·kg-1结论: 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量-效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车前子多糖(PSP)对膜性肾病(MN)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PSP治疗MN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3.5 g·L-1)诱导MN大鼠模型,造模周期为7周。于造模第4周,将造模成功大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盐酸贝那普利,10 mg·kg-1·d-1),PSP高剂量组(PSP-H,800 mg·kg-1·d-1),PSP中剂量组(PSP-M,400 mg·kg-1·d-1),PSP低剂量组(PSP-L,200 mg·kg-1·d-1),每组10只;另取10只未造模的大鼠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大鼠灌服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4周。实验结束后,采用光镜法分别观察大鼠肾脏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TNF-α,IL-1β蛋白表达情况,运用16S rRNA测序法研究PSP对MN大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增大、基底膜增厚,结肠组织腺体萎缩,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上升(P<0.05),TNF-α,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贝那普利组和PSP-H组大鼠肾小球囊腔减小、基膜增厚程度减轻、结肠组织中黏膜排列较整齐,但PSP-M,PSP-L组对肾组织及结肠组织改善效果不佳;PSP-H,PSP-M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下降(P<0.05),肾组织中TNF-α,IL-1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SP-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厚壁菌门丰度升高、有益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给予PSP后有害菌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有益菌拟杆菌门丰度升高,以PSP-H变化最为显著。结论 PSP可有效缓解MN大鼠的肾损伤、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并可调节MN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受损的肠道屏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量效关系,获得基于药效学的经方“剂量阈”。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大鼠模型,正常组除外,分为:正常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组,葛根芩连汤整方剂量变化的9个剂量组(分别为生药1.65,4.95,8.25,11.55,14.85,18.15,21.45,24.75,28.05 g·kg-1),给药1次/d,共5 d。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计算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指数,比色法检测匀浆上清液髓质过氧化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经GraphPad Prism 6软件拟合量效曲线,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量-效关系,计算相关剂量参数。结果:综合实验数据分析,以MPO活性为指标,经GraphPad Prism 6 Demo拟合后,拟合方程与模型相似度高,量效曲线呈反向“S”型,且有意义,算出的剂量阈参数如下:[D]20~ [D]80为15.39~17.11 g·kg-1,中位剂量:[D]50 16.25 g·kg-1,阈剂量:[D]20 15.39 g·kg-1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量-效曲线呈现反向“S”型,提示其中剂量为有效治疗范围,即大致在15.39~17.11 g·kg-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肠道产丁酸菌群多样性变化,研究参苓白术散和理中汤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微生态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组(SPS)和理中汤汤剂治疗组(LPT),灌胃盐酸克林霉素(315 mg·kg-1·d-1)建立菌群紊乱模型,灌胃致病菌艰难梭菌构建AAD模型,分别予以参苓白术散汤剂(5.5 g·kg-1·d-1)和理中汤汤剂(5.5 g·kg-1·d-1)进行治疗,收集不同阶段粪便样本,提取粪便总DNA,利用丁酰辅酶A-辅酶A转移酶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再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分析产丁酸菌群多样性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大鼠饮食逐渐增加,粪便成形,被毛光泽和顺滑度增加,活动量增加,灵敏度提高。以丁酰辅酶A-辅酶A转移酶基因为分子标记的扩增分别获得SPS 297条序列,LPT 300条序列确定为产丁酸菌群多样性结果,SPS正常阶段、造模阶段、治疗阶段分别获得98,100,99条产丁酸菌序列,分别属于8,3,6个运算分类单位(OTU),相似性范围分别为78%~97%,86%~99%,81%~97%,治疗后OTU数量恢复至正常阶段的75%;LPT正常阶段、造模阶段、治疗阶段均获得100条产丁酸菌序列,分别属于6,2,4个OTU,相似性范围为83%~97%,92%~99%,85%~99%,治疗后OTU数量恢复至正常阶段的80%。产丁酸菌均存在于两组大鼠的所有阶段,都以厚壁菌门产丁酸菌为主,占总数量98%以上。SPS在属水平对产丁酸菌菌群的影响主要集中在Clostridium属丰度显著降低,Eubacterium属丰度显著升高。LPT主要集中在Roseburia属,并且增加了Eubacterium属,Lacrimispora属和Clostridium属的丰度。根据系统发育树结果,SPS治疗后,产丁酸菌菌群的分布由造模后的5个cluster增加到治疗后的7个cluster;LPT分布由造模后的3个Cluster增加到治疗后的9个Cluster。结论 参苓白术散和理中汤治疗AAD病过程中,能够调节肠道产丁酸菌的结构和丰度,恢复产丁酸菌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失稳状况。  相似文献   

9.
研究葛根芩连汤对急性肠炎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葛根芩连汤及其配伍改善急性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葛根芩连汤全方组、全方去甘草组、全方去葛根组、全方去芩连组和芩连组,造模和给药前后观察大鼠的病理切片情况及检测指标。给药7 d后,选取24只大鼠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从抗炎和药效指标来看,葛根芩连汤全方组、全方去甘草组、全方去葛根组、芩连组的作用最明显,与模型组比较P<0.05。alpha多样性与beta多样性显示,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除全方去芩连组外均能下调急性炎症引起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增加(P<0.05)。利用LEfSe分析挖掘差异菌属,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等有益菌只出现在正常组中;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显著减少(P<0.01),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杆菌Flavonifractor和梭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葛根芩连汤全方组、全方去甘草组、芩连组均可显著增加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的数量(P<0.05),降低与肠道炎症疾病相关的梭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的数量;全方甘草组和全方去芩连组引起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的上调,但同时导致结肠细胞毒害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富集;全方去葛根组引起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伯克菌目Burkhonderiales的上调。该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部分通过改善肠道屏障、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的结构而发挥治疗急性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百药煎发酵炮制前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探讨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UC的作用机制,指导中医临床区别用药。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随机选取1组为空白组,其余4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给予美沙拉嗪(0.8 g·kg-1),五倍子水煎液(1.8 g·kg-1)和百药煎水煎液(2.7 g·kg-1)灌胃7 d;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对比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 UC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结肠组织充血增厚,出现明显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经五倍子和百药煎治疗后,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均有提升,门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减少(P<0.01);百药煎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属水平主要表现为五倍子组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1),罗斯氏菌属、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和帕拉普氏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P<0.05,P<0.01);百药煎组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5,P<0.01),普雷沃菌属、颤螺旋菌属、罗斯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五倍子组和百药煎组结肠组织均明显恢复,充血减轻,仅见散在溃疡;Occludin和ZO-1的表达量升高,且百药煎组的表达量高于五倍子组。结论 百药煎治疗UC效果优于五倍子,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况,提高ZO-1和Occludin的表达,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起到减轻肠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三七注射液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三七低剂量组、三七中剂量组、三七高剂量组、贝那普利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均采用5/6肾脏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衰竭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d),三七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三七注射液1 g生药/(kg·d)、2 g生药/(kg·d)、3 g生药/(kg·d),贝那普利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5 mg/(kg·d)灌胃,均1次/d,共8周。末次干预24 h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样本行生物多样性分析(α多样性分析、β多样性分析、OTU分析)。结果正常组与各药物干预组BUN、SCr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三七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三七低剂量组、三七中剂量组和贝那普利组(P均<0.05)。α多样性分析示,模型组Shannon、ACE、Chao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三七低、中剂量组ACE、Chao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且三七中剂量组明显高于三七低剂量组(P均<0.05);三七高剂量组与贝那普利组Shannon、ACE、Chao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三七低剂量组、三七中剂量组(P均<0.05),但三七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P均<0.05)。β多样性分析示正常组与三七低剂量组、三七中剂量组、贝那普利组样本间距离较为接近;在属水平上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肠道菌群分布比例发生显著改变,三七中剂量组和三七高剂量组中乳杆菌属、毛螺菌属、瘤胃菌属、瘤胃球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大肠杆菌-志贺菌属丰度明显下降。结论三七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及多样性,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当前导致人类心血管相关疾病病死率最高的病因之一。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常于机体内肠道菌群的特殊变化有关;虽然当前本病临床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针灸这一不良反应少、无污染、起效迅速的绿色疗法上;此外,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灸对肠道菌群有明确的调节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成立,文章就该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论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培菲康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肝硬化患者给予培菲康治疗,并与2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对照。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肠道茵群,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茵群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肠道茵群以厌氧菌占优势,肝硬化组厌氧菌明显减少。治疗后肝硬化组肠道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数量明显提高。结论 培菲康可直接补充肠道厌氧茵,对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失调有效。  相似文献   

14.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功能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抗御外邪的能力,肠道菌群作为机体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同样也参与着机体的消化与防御功能。本文通过对脾与肠道菌群各自生理功能特点的分析,详细论述了脾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肠道菌群在消化、吸收、排泄、免疫方面反映了脾功能的变化,以期为今后消化道系统疾病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白矾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白矾对正常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方法:用白矾0.25,1g/kg两个剂量喂饲小鼠0.5,2和3个月,分别对小鼠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动物口服白矾后,其肠道菌群发生紊乱,表现在肠道中与机体生理活动关系密切的生理性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量明显下降,致病菌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且服用白矾时间越长,对肠道微生态平衡影响越大。结论:白矾能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肠道是口服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场所,肠道内寄居的大量细菌对药物的生物转化起到了不可避免的作用,因而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作者综述了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中药单一有效成分以及复方成分的代谢转化研究,探索总结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的一般规律。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Pub Med、数据库中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的相关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有效信息。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苷类化合物水解后生成苷元而发挥药理作用;生物碱类化合物易发生水解和脱水,双酯型生物碱可转化为相对应的单酯型和脂类生物碱,从而降低毒性;内酯类化合物可能引起内酯结构断裂或脱甲基等反应。肠道菌群在中药复方的代谢中也起到证实配伍合理性以及增效减毒的重要作用。多类中药有效成分均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在体内发生了生物转化,引起结构的改变而形成新的活性成分。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的代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抑郁情绪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菌群失调能够激活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炎症等反应,通过胃肠神经系统,上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抑郁情绪的发生。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道菌群调节抑郁情绪,此外益生菌制剂亦有调节和恢复肠道菌群的作用,给予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抑郁情绪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渣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超  王文全  侯俊玲 《中草药》2017,48(24):5286-5292
随着我国中药行业的迅速发展,大量中药药渣也随之产生,中药药渣中残留大量纤维素、蛋白质、脂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于生产有新价值的产品。应用生物技术将中药药渣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料,提高中药药渣的利用率,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好方法。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生物有机肥研发的现实意义、中药药渣利用价值和主要方式、中药药渣生物有机肥肥效、发酵微生物菌群、功能微生物菌群等方面对利用中药药渣生产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茯苓、当归、白术、三补4种中药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用林可霉素制造小鼠菌群失调模型,以中药灌胃,取小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pH值测定。同时刮取盲肠上皮细胞进行细菌黏附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中药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菌群失调模型与正常对照相比,大肠埃希菌的菌量明显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量在下降。各中药治疗组可降低菌群失调小鼠的pH值,中药白术、三补治疗组吸附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数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4种中药体外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所选4种中药对肠道正常菌群均有扶植作用,可降低肠道的pH值,提高双歧杆菌的黏附性,其中尤以白术、三补的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