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血清肿瘤标志物CK20、CD105和CD146的表达,探讨CK20、CD105和CD146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表达情况。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D105/CD146的阳性表达率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CK20及CD105/CD146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相关性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结果CK20和CD105/CD146在膀胱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0%和48.0%,其表达与肿瘤分期、病理分级、有无远处转移、肿瘤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患者中有10例同时出现CK20及CD105/CD146阳性表达,两者的表达有相关性(χ2=4.276,r=0.281,P<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K20相比,阳性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CD105/CD146相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但阳性率仍有提高。结论CK20及CD105/CD146对于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检测CK20及CD105/CD146与单项检测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CK20及CD105/CD146可以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微转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3、CD57、CD20细胞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癌旁、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数量及意义.方法HCC 60例,单纯性肝硬化62例,正常肝组织23例,以免疫组化SP法进行CD3、CD57、CD20染色,对阳性细胞数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探讨.结果(1)各组CD3+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为癌旁组织、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P<0.05);各组CD57+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P <0.05);各组CD20+细胞平均数从高到低为癌组织、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P <0.01).(2)HCC中CD3+细胞、CD57+细胞、CD20+细胞与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关系.(3)HCC中CD57+细胞和CD20+细胞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有下降的趋势(P <0.05);HCC中CD3+细胞平均数与临床TNM分期无关.(4)HCC中15月内有转移组的CD57+、CD3+细胞数均少于无转移组(P<0.01).HCC患者15月内有无转移与HCC和癌旁组织中的B细胞分布均无关.结论临床上,随着HCC患者的病情恶化,CD3+、CD57+、CD20+细胞逐渐减少.CD3+、CD57+、CD20+细胞可成为反映机体抗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状态和生物学行为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CD20的分子结构、CD20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抑制机制、在肾移植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与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寻找体液因素参与排斥反应的相关证据.方法 检测25例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受者的34次肝脏穿刺标本及其术前供肝标本中补体C4d、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情况,分别比较急、慢性排斥反应及非排斥反应病例上述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的阳性率的差异,同时观察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的表达与C4d沉积的关系,并结合临床,比较B细胞和浆细胞不同表达情况下治疗的预后.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和P<0.01);慢性排斥反应组CD20+B细胞阳性率高于非排斥反应组(P<0.05),CD138+B浆细胞阳性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重度肝损伤组CD20+B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肝损伤组(P<0.05);不同程度肝损伤情况下CD138+浆细胞阳性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发现,CD20+B细胞和CD138+浆细胞与C4d基本同时表达(P<0.01和P<0.05).三种成分同时阳性病例激素治疗的敏感率明显低于同时阴性病例(P<0.05).结论 体液因素可能参与了部分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将CD20、CD138、C4d同时作为肝脏移植术后肝损害时肝穿病理的常规免疫组化项目,可以监测和预警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为选择纠正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20+细胞在移植肾排斥反应中浸润程度与移植肾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3例肾移植后穿刺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行CD20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病理结果行半定量分析,根据CD20+细胞在肾组织内浸润程度,分为阴性组48例(N组,CD20+细胞浸润占肾小管间质面积<10%)、中度浸润组25例(M组,CD20+细胞浸润占肾小管间质面积≥10%<50%)和重度浸润组20例(H组,CD20+细胞浸润占肾小管间质面积≥50%)。分析CD20+细胞浸润的程度与移植肾预后的相关性。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穿刺活检后的临床资料,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肌酐、蛋白尿变化及移植肾的生存状况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织活检时间以及移植的次数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穿刺活检后12个月的肌酐N组[(276.79±240.78)μmol/L]低于M组[(360.16±290.30)μmol/L];M组低于H组[(466.50±330.53)μmol/L],P<0.05;CD20+浸润组的患者的4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穿刺活检后12个月内,N组穿刺后出现蛋白尿的概率明显低于M组和H组(P<0.05)。结论:CD20+细胞在肾移植内浸润的程度与移植肾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CK20mRNA、CD44v6和PCNA对大肠癌早期肝转移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CK20mRNA、CD44v6和PCNA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预测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的客观指标。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0例大肠癌患者回流门静脉血中 CK20mRNA,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肠癌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表达,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癌组织中CD44v6、PC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对照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及PCNA的表达与门静脉中 CK20mRNA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γ1=0.933,γ2=0.906,P<0.05);肝转移组CK20mRNA、CD44v6、 PC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及CK20mRNA预测大肠癌肝转移,可显著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于大肠癌早期肝转移监测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不同Dukes分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的表达及外周血CD4+、CD8+、CD4+/CD8+与NK细胞活性表达,探讨两者间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切片检测21例结直肠癌患者281枚淋巴结转移癌灶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患者淋巴结CK20 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CD4+/CD8+及NK细胞活性表达.结果 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6枚(6%,16/281),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140枚(50%,140/281);按有淋巴结微转移重新Dukes分期后,手术前,A、B期患者血CD4+、CD4+/CD8+高于c期(P<0.05);A期患者血CD8+低于C期(P<0.05);B期患者血NK细胞活性高于C期(P<0.05).新Dukes分期与血CD4+呈负相关(r=-0.497,P<0.01);与CD4+/CD8+呈负相关(r=-0.714,P<0.01);与CD8+呈正相关(r=0.945,P<0.01).结论 RT-PCR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明显优于HE染色切片法,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肾病(CAN)组织CD20阳性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2年内活检证实为CAN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补体C4d的沉积和CD20阳性淋巴细胞在移植肾组织的浸润,同时分析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人选CAN病例44例,其中CD20阳性淋巴细胞浸润13例(29.5%),CD20阴性为31例(70.5%),移植肾组织不同病理分级者中CD20阳性者所占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例中,12例(27.3%)出现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TC)补体C4d的线性沉积,CD20阳性和阴性者中补体C4d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CAN时移植肾组织CD20为阴性和阳性者的肾功能分别为( 140.8±22.0)μmol/L和(183.5±25.5) μmol/L(P<0.01),1年后分别为(165.6±37.6)μmol/L和(242.2±59.1 )μmol/L(P<0.01).结论 CD20阳性淋巴细胞在移植肾组织的浸润与移植物的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慢性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淋巴细胞计数和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的变化及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白鼠建立同种异体动脉移植模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取未经任何处理新鲜同种异体股动脉作移植。实验组(25只):用经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股动脉作移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大鼠术前和术后3、7、14、20d共5个时间组的CD4、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 实验组术后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血管通畅率为100%,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CD4/CD8比值比术前显著增高(P<0.01),20 d时间组的血管通畅率为45%。术后第3天CD4/CD8比值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大鼠同种异体动脉移植后CD4/CD8比值的变化和术前无明显变化,可作为术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诱导乳腺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腺体外科乳腺癌标本40例(淋巴结无转移20例,转移20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20例,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组化检测CD4+CD25+Foxp3+Treg、TGF-β和IL-10在乳腺癌原发灶、癌周组织、腋窝淋巴结以及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结果乳腺癌原发灶中三指标表达程度,均较乳腺纤维腺瘤中高(P<0.05);原发灶中表达程度,均高于癌周组织和腋窝淋巴结(P<0.05);淋巴结转移组中癌周组织三项指标表达低于腋窝淋巴结(P<0.05),而淋巴结未转移组中,癌周组织和腋窝淋巴结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CD4+CD25+Foxp3+Treg在乳腺癌微环境中富集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CD4+CD25+Foxp3+Treg与TGF-β和IL-10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进行免疫监测来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选取40例肾移植受者,将其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20例)和肾功能正常组(20例);选取10名健康供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外周血淋巴细胞,并经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体外刺激8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介素(IL)-2、IL-6的表达强度及CD3+CD69+、CD3+CD71+淋巴细胞比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L-2联合IL-6、CD3+CD69+联合CD3+CD71+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的IL-2、IL-6的荧光强度和CD3+CD69+、CD3+CD71+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IL-2联合IL-6预测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0.90,特异度为0.95。CD3+CD69+联合CD3+CD71+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度为0.95,特异度为0.90。结论监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刺激上清液中的IL-2、IL-6及CD3+CD69+、CD3+CD71+的表达强度,可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此法简便,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为小肠NK/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1例为结肠NI/T细胞淋巴瘤,CD45RO(+),CD3(+),CD56(+),CD20(-),TIA(+)。4例患者术后分别存活61、58、14、7d。结论: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确诊需依赖术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尽早实施合理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大、脾亢微渡部分消融脾脏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脾大、脾亢患者在腹腔镜下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行脾组织微波定量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结果 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B细胞水平每个检测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脾脏微波消融体积≤20%组CD3,CD4+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3个月时较1个月有所下降;CD8+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治疗前;CD4+/CD8+比值治疗后呈下降趋势;B淋巴细胞水平呈上升趋势:N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脾脏微波消融体积20%-40%组CD3、CD4+、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治疗前水平,呈上升趋势;CD8+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低于治疗前水平,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后3个月,该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消融体积≤20%组.结论 微波定量消融脾脏治疗脾大、脾亢的疗法是一种微创的相当于部分手术切除脾脏的治疗方法,不仅维持了脾脏免疫功能还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微波消融脾脏体积大小与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281枚淋巴结,分别采用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转移癌灶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及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sIL-2R及IL-12水平。结果21例患者281枚淋巴结中,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例16枚(5.7%,16/281),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CK20mRNA表达阳性)者10例140枚(49.8%,140/281),2种方法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及检出阳性病例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阴性患者术前CD4^+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IL-2及IL-12水平高于8例HE染色无法检出而CK20mRNA表达阳性(即存在微转移)患者(P〈0.05),而前者术前CD8^+细胞活性及sIL-2R水平低于后者(P〈0.05);且CK20mRNA的表达与CD4^+(r=-0.769)及NK(r=-0.532)细胞活性、CD4^+/CD8^+比值(r=-0.755)、IL-2(r=-0.834)及IL-12(r=-0.819)水平间均呈负相关(P〈0.05,P〈0.01),与CD8^+细胞活性(r=0.562)及sIL-2R水平(r=0.751)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72h对我院2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与20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采血,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血液中淋巴细胞比例,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24h CD3、CD4较术前下降(P<0.05),72h后基本恢复(P>0.05);行开腹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24h CD3、CD4、CD4/CD8,CD56均下降(P<0.05),72 h CD3与CD4仍处于较低水平(P<0.05),其余恢复正常(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小,而开腹子宫全切术则会引起较为严重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CD40-CD40L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其在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持续性IT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和CD40L治疗前后的表达均增高(P<0.01,P<0.05), CD40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CD40L在两组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0、CD40L的表达与PAIgG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746,P<0.05)。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信号异常可能为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之一,阻断此共刺激途径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不同时间,富集肿 瘤干细胞的效果。方法? 结直肠癌DLD-1细胞分别在含5 ng/mL、10 ng/mL、20 ng/mL bFGF的无血清培 养基中悬浮培养,分为G1、G2、G3组,设置培养时间梯度为10 d、20 d、30 d,获得球细胞。采用流式 细胞术(FCM)检测细胞球中的CD44+、CD133+及CD44+CD133+双阳性的细胞表达比例,Real-time PCR 检测球细胞中的干细胞基因(KLF4、Nanog);上皮间质转化基因(E-cadherin、Snail);Wnt/β-catenine通路 基因(Wnt-3a)的 mRNA表达情况,成球实验检测细胞球的自我更新能力。结果 FCM检测结果:CD44+ 阳性表达的细胞表达以G2组20 d最高,CD133+及CD44+CD133+双阳性的细胞表达均以G2组20 d及G3 组10 d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895、147.641、13.321,P<0.05)。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各组中 KLF4、Nanog、Snail以及Wnt-3a mRNA的表达均以G2组20 d表达最高(F=2.424、7.694、2.951、3.771, 均P<0.05), E-cadherin基因G2组20 d mRNA表达最低(G2组30 d、G1组10 d除外)(F=10.620,P<0.05)。 成球实验结果:各组比较G1组20 d和G2组20 d成球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9, P<0.01);但 G1组20 d和G2组20 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605,P=0.578)。 结论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无血清悬浮培养能够有效富集肿瘤干细胞,其中G2组培养20 d较其余组能更有效地富集结直肠癌肿 瘤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含量,并探讨其含量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胰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含量.结果 20例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4.13±1.81)%;20例健康对照组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6.39±1.8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分化的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4.41±1.66)%;低分化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比例为(4.18±2.3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2.96±1.50)%;Ⅰ、Ⅱ期胰腺癌患者CD4-CD8-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为(5.09±1.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4-CD8-T细胞在胰腺癌中低表达,可能促进胰腺癌进一步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盂原发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诊治及病理特点。方法报告肾盂原发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1例,通过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其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9岁男性,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就诊,行肾盂癌根治切除术,3月后死亡。病理所见:肾盂肿物外向性生长,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弥漫巢片状分布,有纤细纤维分隔,大部分区域细胞中等偏大,胞质嗜酸性,核偏位,染色质团块状,呈浆细胞样;少部分区域细胞核大,类圆形,可见明显核仁,呈淋巴瘤样,两种组织形态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kpan、CK7、EMA、CD138、E-cadherin(+),CEA、CK20、vimentin、LCA、CD38、CD20、CD79a、CD3、CD30、CD99、actin、CD68、S-100、HMB45及PSA(-)。结论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极少原发于肾盂,肿瘤细胞具有浆细胞形态特点,CK、CD138(+),E-cadherin多为(-),但也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D100分子在正常皮肤组织、急性创面及慢性创面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外科手术切除的20例正常皮肤组织、30例急性创面及20例慢性创面边缘全层皮肤组织CD100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皮肤CD100主要表达于表皮,其中胞膜高表达,真皮不表达;急性创面中表皮CD100膜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慢性创面中CD100在表皮组织低表达而真皮表达显著升高。各组间表皮胞膜、胞质及真皮中CD100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组织损伤早期,表皮组织膜型CD100的脱落可能对创面愈合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慢性创面CD100表皮持续性低表达、真皮高表达的状态可能和创面难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