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食品、水质、化妆品、公共用具的霉菌检测过程中,偶尔会发现部分检样的霉菌计数出现异常,即各稀释倍数之间霉菌数不成比例,稀释倍数低的平皿霉菌数少或者没有,稀释倍数高的平皿霉菌数反而多.为此,笔者进行了实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高危患者术后应用CsA免疫抑制治疗的特点,摸索高危患者肾移植术后的早期临床监测与处理。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30例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环孢素A(CsA)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Cs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但是容易发生CsA的肝脏及胰腺的毒副作用。结论 早期动态监测全血CsA浓度有助于预防和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群体反应性抗体在肾移植中的意义及对高群体反应性抗体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监测544例次肾移植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并对PRA值≥40%的14例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116例(21.3%),其中PRA≥40%26例;PP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5.0%)高于PRA阴性组(4.9%),术后PRA水平升高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血浆置换组与未行血浆置换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PRA的水平是评价受者致敏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对其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合适供者和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血浆置换法处理高致敏状态,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单中心60例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中心DCD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总结DCD供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4月间60例DCD和112例DCD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依据《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实施DCD 60例,共捐献肾脏118个,实施肾移植112例.14例受者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12.5%,其中未使用LifePort机械灌注冷保存DGF发生率23.1% (6/26),使用LifePort移植肾DGF发生率9.3%(8/86).14例DGF受者4例切除移植肾,10例肾功能术后16~52 d恢复正常.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3%(7/112),其中1例术后第12天移植肾破裂切除肾脏,其余经治疗后逆转.1例受者术后第15天因急性心肌梗死亡,1例术后第7天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死亡.移植肾存活的105例受者,随访1~15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在我国实施DCD切实可行,是符合伦理和我国国情的器官来源根本途径.DCD供肾移植临床效果良好,Lifeport具有清除肾脏残余微血栓、疏通肾脏微血管、评估肾脏功能及预防DGF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DNA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表达而不改变DNA碱基序列的表观遗传修饰,通过沉默肿瘤抑制基因在癌症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DNA去甲基化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显示出疗效,然而,高效性和特异性的DNA去甲基化药物尚未出现。目前,在市场上已有2种药物阿扎胞苷和地西他滨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寻找直接结合靶点新的抑制剂是未来的方向。从抗肿瘤活性和临床研究方面介绍了DNA去甲基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通过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应用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4例, 男性3例, 女性1例, 年龄28~55岁。4例肾移植受者均为术中突发髂外动脉夹层, 拆除血管缝合线发现动脉内膜剥脱堵塞髂外动脉3例, 堵塞移植肾动脉1例, 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制成的人工血管, 行髂外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受者移植肾行二次灌注, 改与髂内动脉吻合。结果 1例受者术后1周肾功血肌酐恢复正常, 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 1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合并急性排斥反应, 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术后2~3周血肌酐恢复正常。随访时间0.5~5.0年, 移植肾功能稳定, 术侧下肢血供及皮温正常, 活动有力自如。结论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血管夹层发生率不高, 但病情进展迅速且凶险, 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 通过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肾移植术中髂外动脉夹层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合并患有COPD疾病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合并患有COPD疾病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7例。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麻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麻醉;采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完全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异丙酚复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合并患有COPD疾病的胆囊结石患者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过程中实施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他克莫司(Tacrolimus)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现已广泛应用于肾脏、肝脏及心脏移植,有效减低了排异反应的发生,提高了移植受者的存活率.但是他克莫司个体药代动力学差异大,不同个体对其血药浓度的敏感性及耐受性有差异,故单纯依靠血药浓度监测不能有效反映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因此如何了解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指导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在免疫抑制不足及免疫过度之间寻找平衡,成为困扰移植医生的问题.NK细胞(natrural killer cell)是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肾移植后使用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以提高人/肾的长期存活率.方法 对单中心3102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有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低剂量CsA+吗替麦考酚酯(MMF)+Pred、低剂量他克莫司(Tac)+MMF+Pred、低剂量CsA(或Tac)+西罗莫司(SRL)+Pred等方案,分析各方案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的人/肾1、5、10年存活率均高于CsA+Aza+Pred方案,而高血压、震颤、高尿酸、肝肾毒性、白细胞下降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sA+Aza+Pred方案(P<0.05),腹泻发生率显著高于CsA+Aza+Pred方案(P<0.05).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的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多毛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MMF+Pred方案(P<0.05);低剂量CsA(或Tac)+SRL+Pred方案的腹泻、高尿酸血症、肝肾毒性和多毛症等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P<0.05),但高血脂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以低剂量Tac为基础的方案者高血糖发生率显著应用低剂量CsA者.结论 低剂量CsA(或Tac)+MMF+Pred方案改善了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尤以低剂量Tac+MMF+Pred方案为优;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或剂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优化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的治疗措施对预防和控制不良反应尤为重要.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and to increase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 in kidney recipients. Method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3102 cases of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 effectivenes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different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The immunosuppressive protocols were as follows: CsA + Aza + Pred,low dose CsA + MMF + Pred, low dose Tac + MMF + Pred,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and low dose Tac+ SRL+ Pred. Results The 1-, 5-, 10-year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kidney in low dose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hypertension, hyperuricemia, kidney and liver toxicity, and leukopen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but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sA + MMF + Pred protocol than in CsA + Aza + Pred protocol (all P<0. 01).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 05), and that of hairy and gingival hyperpls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 05) in low dose Tac+ MMF+ Pred than in low dose CsA+ MMF+ Pred protocol. The incidence of hyperlipidemia in low dose CsA (or Tac)+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or Tac)+ MMF+ Pred protocol (P<0. 05). The incidence of hirsutism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P < 0. 05). The incidence of hyperglycemia in low dose Tac + SRL + Pre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ow dose CsA + SRL + Pred protocol. Conclusion The triple drug protocol with a low dose of CsA (or Tac)+ MMF+ Pr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graft, and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especially Tae + MMF + Pred protocol. Adjustment of the immunosuppressant dosage and protocol, improvement of eating habits, exercise,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f blood lipid, and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we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adverse reactions dur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