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T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3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右江医学》2019,(3):192-196
目的探讨C3椎板切除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10月74例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接受C3椎板切除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将接受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比较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颈椎活动范围(ROM)、颈椎曲度指数(CCI)、轴性症状(AS)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术后6个月评分以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AS评级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ROM值及ROM丢失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术后的ROM值低于对照组,ROM丢失值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CI丢失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的CCI丢失值少于对照组。结论 C3椎板切除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与传统手术同样神经改善率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有利于颈椎活动度及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4.
宋晓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43-43,45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作比较。方法56例脊髓型颈椎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采取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改善率、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线。结果治疗组的术后改善率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其中极重型的颈椎病12例,术后改善率最高,达91.2%。治疗组术后椎管矢状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术前JOA评分(9.25±1.04)分,JOA术后评分平均(13.03±0.76)分;对照组术前JOA评分(9.24±1.36)分,JOA术后评分平均(13.93±0.66)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JOA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患者恢复快,适用范围广,副损伤小,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于我科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55.3±9.3)岁。观察术后颈椎曲度变化,采用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疼痛症状,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术后JOA评分为(14.60±2.95),改善率(51.93±19.03)%,VAS评分术前(4.65±1.12),术后(0.79±0.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椎曲度术前(18.2±6.4)°,术后(18.1±7.9)°,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后前路一期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03±1.53,术后12个月时JOA平均评分12.72±1.31,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内植物松动、断裂发生、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后前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颈椎获得可靠的稳定性,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松山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62-3163
目的比较前路分段减压法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协和骨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前路分段减压法)和对照组(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每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手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分节减压法手术效果更佳,康复更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颈后路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于9月至5年进行随访调查,用JOA分法评价术前、术后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进行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结果按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39例患者术后优良率达82.5%,无严重不良情况发生,即无死亡以及无发生颈椎脱位等颈椎不稳情况。39例复查X光片及CT均门轴侧骨性融合,未见关门现象,无脊髓受压征象。结论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临床疗效肯定,植骨融合良好,防止颈椎脱位不稳,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治疗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后路术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后路全椎板切除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Ⅱ组18例为全椎板切除术,Ⅱ组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优良率短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别,而长期并发症Ⅱ组优于Ⅰ组。结论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孙锋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58+160-158,160
目的 探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患者35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管狭窄方面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肖飞 《当代医学》2022,28(8):118-120
目的 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脊髓型颈椎病经颈前路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多节段的颈椎病临床常采用后路椎板切除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我院1997年1月-2004年8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和黑川1980年设计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8例。对二种术式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式和传统的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方法:分析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40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改良组25例,传统组15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评分及颈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及轴性症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改良组与传统组相比有升高趋势;改良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改良组角度大于传统组(P<0.05);传统组8例(50%)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改良组8例(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颈7椎板造穹隆,锚定法单开门椎管扩大的椎管成形术能明显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改善颈部疼痛,增加颈椎活动度,具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种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骨块支撑椎管扩大成形术、双开门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MCM)进行临床疗效计影像学评估。方法:需要手术治疗的MCM45例,其中单开门悬吊椎管扩大成形术15例(A组)。后路单开门骨块支撑椎管扩大成形术15例(B组)。双开门棘突间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15例(C组)。术前术后计随访期间摄CT片,比较三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症状改善率、椎管面积、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均少于B、C两组(P〈0.05);三组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各期椎管矢状径扩大率大于A、B两组(P〈0.05),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术后椎管面积扩大率与A、B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面积扩大率与症状改善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99)。结论:三种后路手术是治疗MCM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但单开门悬吊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是治疗多节段CSM较理想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收治的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改良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对照组患者选取传统不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轴性症状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及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改善率。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6~2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术后出现7例轴性症状,对照组出现8例轴性症状,均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相比,同样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较少的并发症,且保留棘突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术能够降低出血量及简化手术步骤,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由颈前路实施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经后路实施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期间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等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要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3及6个月时观察组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C值及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保持颈椎曲度,减轻疼痛症状,效果优于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6例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JOA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平均16月随访的手术优良率为84.6%,术后复查X片显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未发现有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方法简便,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0年2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行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2个月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颈椎曲度D值。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P <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 <0.05),出血量少于B组(P <0.05);B组术后JOA、VA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1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D值高于A组(P <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0.05)。结论 颈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前后受压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率更高,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锚定法)、微创颈椎管成形术(CMIL)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应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患者54例(A组);应用微创颈椎管成形术治疗CSM患者71例(B组)。术后即刻、3、6、12个月门诊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分别评估疗效及轴性症状,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微创颈椎管成形术均可彻底减压并保持椎管成形后稳定,能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微创颈椎管成形术组低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方法 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人68例,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术后功能恢复及临床症状消失的情况,测量术前术后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 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3个月,术后病人均获不同程度症状改善.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扩大明显.结论 该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优点,并且只有严谨操作和围术期处理,才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手术可防止脊髓损伤继续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