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蜂螫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7月至2011年9月该院收治的蜂螫伤患者96例为存活组,选取同期蜂螫伤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的患者19例为死亡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与年龄、螫伤部位及就诊时机有关(P<0.05)。年龄小于或等于12岁、>60岁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13~60岁患者(χ2=11.025,P<0.05;χ2=4.983,P<0.05);螫伤头颈部死亡率高于螫伤其他部位患者(χ2=9.361,P<0.05);随着就诊时机延长、预后越差(χ2=8.41,P<0.05)。存活组螫伤后72h时的血尿淀粉酶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螫伤致MODS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螫伤部位、及时就诊等因素相关;血尿淀粉酶可作为了解蜂螫伤致MODS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人群中蜂螫伤情况经常出现,特别是山区及夏秋季犹甚.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8年收治蜂蜇伤患者48例,分析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4~ 2011年收治蜂螫伤患者48例,急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诊断标准及参考文献[1,2].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10~ 74岁,平均31.2岁;螫伤时间30分钟~4天,平均15小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蜂螫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分析206例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表现、临床治疗经过及结果,并探讨蜂毒伤发病机制。结果:206例蜂蛰伤病人分为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组124例、血液透析组82例,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组治愈80例,死亡16例;血液透析组治愈18例,死亡54例。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结合血液净化治疗能阻断和延缓多器官功能障综合征(MODS)进展,降低蜂螯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蜂螫伤所致蜂毒过敏的发生率仅次于药源性过敏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蜂螫伤患者的增多,蜂毒过敏的诊疗逐渐受到关注。由于蜂毒成分复杂,目前临床上并无特异性血清治疗方法。蜂毒免疫疗法(VIT)是唯一能够减少蜂毒过敏发生的特殊疗法,其中皮下免疫疗法的应用较广泛,且效果明显;此外,还有奥马珠单抗的抗Ig E治疗以及表位肽等,各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劣,针对不同蜂螫伤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VIT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蜂螫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分析64例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表现、临床治疗经过及结果,并联系蜂毒伤机制进行讨论。结果:64例[含多器管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43例,67.1%]治愈53例(82.8%),死亡8例(12.5%)。结论:外科综合治疗及血液净化治疗能缓解和阻断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阻断和延缓MODS进展,降低蜂螯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蜂类的毒力不一,单蜂螫伤由于蜂毒的作用可致局部红肿、疼痛、瘙痒等较常见,而群蜂螫伤导致机体一系列的变态反应,轻者出现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泡及坏死.重者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痉挛、昏迷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肌麻痹、内脏出血而死亡.近年来我科室收治的群蜂螫伤患者较多见,2003年6月至2004年8月共收治群蜂螫伤患者20例,其中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消化道出血、呼吸肌麻痹而死亡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群蜂螫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肾内科收治的群蜂螫伤致ARF合并MODS病人25例,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间断血液透析(IHD)治疗。分析其肾脏及肾外表现,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分别发生肝脏,心脏,胃肠道,凝血,代谢或呼吸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接受规律血液透析,其中有13例患者接受从20~170小时不等的CRRT治疗。7~28天所有病人进入多尿期。1例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3例死于MODS,余病人均好转出院。结论群蜂螫伤致ARF并MODS患者预后严重,CRRT联合IHD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蜂蜇伤的致病特点,总结血液净化方法治疗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经验。方法对1例儿童蜂蜇伤致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6岁女童因蜂蜇伤后导致MODS,联合应用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血液净化治疗,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历时26d治愈出院。8个月后随访,患儿体健,无后遗症。结论严重蜂蜇伤致MODS属临床危重症,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清除内外源性有害物质,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蜂蜇伤后根据其损伤的程度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目前国内关于蜂蜇伤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轻症者用蛇药等中药解毒对症处理,重症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见的处理方式即是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治疗。而蜂蜇伤的蜂毒免疫治疗,可以减轻早期的过敏反应,获得对蜂毒的主动免疫,防止更为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过敏反应,在临床上可以减少因严重过敏反应引起的死亡。目前在国内尚未开展,而在国外运用较多,已广泛应用于蜂蛰伤的治疗,对于减轻蜂蛰伤后严重并发症有重要作用,众多临床实践证明,蜂毒免疫治疗在我国防治蜂蜇伤方面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蜂叮螫致过敏性休克一例眭善萍(广西永福县人民医院永福县541800)关键词黄蜂;过敏;休克;护理蜂类螫伤时常可见,一般病情不严重,但极少数被群蜂叮螫或对蜂毒敏感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我科1995年10月成功地抢救了一例被黄蜂群叮螫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由于蜂毒的作用,蜂蜇伤可致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灼痛,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则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救治1例因毒蜂蜇伤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寨  吕汝奇  杨雍 《四川医学》2007,28(10):1119-1120
目的提高对各类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认识和探讨其急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至2006年5年期间198例急诊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蜂螫伤患者局部症状急诊处理好转,172例蜂螫伤患者均出现全身炎性反应(SIRS),其中过敏性休克15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39例,151例治愈,12例明显好转出院,9例死亡。结论根据螫蜂类型、被螫伤部位和数量,紧急处理伤口和治疗,严密观察症状,抗过敏,预防休克,并早期足量应用皮质激素,早期或预防性血液透析,必要时加血液灌流,以阻断MODS进展,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夏秋季节时有群蜂蜇伤发生,特别是在农村,群蜂蜇伤后,蜂毒易致多脏器损伤,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生物毒素,主要含有生物胺类、多肽类、酶类、泪酶泪肽类小分子物质、氨基酸等.蜂毒能够影响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溶血、抗凝血和致敏作用,蜂毒毒素可以直接损伤肾小管,而且管内溶血及横纹肌溶解导致的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所形成的色素管型仍然是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主要原因[1].由蜂毒导致的急性肾衰竭(ARF),主要表现为氭质废物、血肌酐(cr)和尿素氨(BUN)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2].近日收治被蜂蜇伤致急性肾衰竭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我市地处山区,蜂类较多,群蜂螫伤导致体内一系列的变态反应,重症者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面部浮肿、烦躁不安、痉挛、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及昏迷致急性肾能衰竭、内脏出血,如果未及时正确救治处理,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Failures,MODS),其病死率高达90%以上[1]。2013夏秋之际,本院收治毒蜂蜇伤患者75例,其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群蜂螫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将群蜂螫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除了对症支持治疗外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症状体征、尿量、尿常规、肾功能恢复等指征。结果血液透析对群蜂螫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体征消失快、尿常规、肾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血液透析是治疗群蜂螫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2例马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9~11月肾科连续收治了6例马蜂蛰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中2例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例马蜂蛰伤致MODS患者均为女性,病例A 17岁、病例B 56岁,均因马蜂蜇伤后无尿1~2 d入院.门诊检查提示:严重酸中毒,肝、肾功能严重异常,心肌酶谱严重损害,分别以蜂蜇伤、急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性心肌损害、中毒性肝损害入院.  相似文献   

17.
群蜂螫伤在农村较常见,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故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常可危及生命。2001年10月-2004年10月,我院共收治群蜂螫伤致ARF20例,现就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蜂蜇伤是山区野外常见的群体性急危重症[1]。蜂毒成分复杂,由磷脂酶A2和透明质酸等酶类,组胺、5-羟色胺和儿茶酚胺等胺类,以及多肽类(Mastoparans、Melittin等)和其他化合物组成[2]。蜂蜇伤后蜂毒随着螫针进入人体,通过过敏反应和蜂毒的直接作用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蜂蜇伤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与蜂的种类、蜂蜇伤的数量及叮咬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头,循经络皮部施行不同手法的针刺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蜂针疗法。蜂针疗法由民间蜂螫治病的经验与针灸术结合发展而成。 远在二世纪,古罗马大学者兼医生盖伦(Galen)就记述了蜂毒治疗疾病的方法。1864年俄国人卢阔姆斯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蜂毒对风湿热和痛风有惊人的疗效,他的论文公布后,蜂毒才开始引起医药工作者的注意。 维也纳著名医师特尔什,身患风湿热,偶然被蜜蜂螫后而获痊愈。于1888年他详述了173例风湿热患者经受蜂螫而获的良好疗效。嗣后,鲁多尔夫-特尔什发表了更多例数的报告,经蜂螫治疗的666例的风湿病患者554人痊愈,99人显效,只有少数人无效。十八世纪以来,关于蜂毒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屡见  相似文献   

20.
重度蜂蜇伤并MODS9例的综合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蜂蜇伤合并MODS的救治方法。方法对我科2004年至今收治的9例重症蜂蜇伤并发MODS的病人进行综合性治疗,早期开始血液净化。结果治愈6例,2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结论重度蜂蜇伤合并MODS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保护重要脏器功能,血液净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