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针剂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IFI患者中确诊1例,临床诊断7例,拟诊10例。伏立康唑治疗的有效率为72.2%,其他抗真菌药物无效改为伏立康唑治疗的有效率为60%;患者均未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开始治疗至停药后7 d内患者的生存率为94.4%;治疗期间的退热率100%,平均退热时间4.5 d;确诊和临床诊断的IFI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有效率达到100%。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结论伏立康唑针剂能高效、安全的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  相似文献   

2.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浓度测定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集74例IFI高危因素患者的178份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参照IF1分层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GM阳性患者24例,其中确诊组1例、临床诊断组9例、拟诊组10例和不符合IFI组4例,各组阳性率分别为50.0%、64.3%、34.5%和13.8%;本GM检测试验,灵敏度0.63,特异度0.86,阳性预测值0.71,阴性预测值0.81,诊断符合率0.78:GM阳性患者选择覆盖曲霉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率58.8%,治疗前、后GM平均值各为1.3±0.34和0.72±0.24(P〈0.05);而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率仅为22.2%.GM阴性患者采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平均GM值各为0.22±0.15和0.23±0.19(P〉0.05).结论 GM检测灵敏度中等、特异度较高.对早期诊断IF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动态检测GM值变化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半乳甘露聚糖(GM)试剂盒检测有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因素患者伴感染症状的血清GM值,评价其对IFI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7例有IFI高危因素伴临床感染症状及GM检测阳性患者,抗真菌治疗前后GM抗原水平的变化,并结合胸部CT及病原学检查综合分析进行评价.GM检测为ELISA法.结果 66%患者出现影像学的改变,仅13%患者病原学检查阳性.AI值≥0.8和AI值≥1.5的2组患者,80%以上对非氟康唑的抗真菌治疗有效,而AI值≥0.5的患者仅具28%的有效率(P<0.05).治疗前、后AI平均值各为1.71±1.20和0.47±0.28(P <0.01).结论 GM试验可以作为IFI早期诊断的指标,高危患者结合临床可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如结合影像学检查,更具针对性.动态检测GM值变化不但可有效判断治疗效果,也有助于对IFI的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 依据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院IFI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评分≥40分时,开始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全部病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400mg/d,2d后改为200mg/d,共7d,以后用伊曲康唑胶囊或伊曲康唑口服液维持治疗.结果 2009年8月~2010年12月该院共有28例患者接受了伊曲康唑治疗.其中1例经验性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开始时比较,真菌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显示恶化而中断伊曲康唑治疗.27例中确诊IFI 18例,包括念珠菌血症7例(白色念珠菌5例,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各1例)、肺IFI 9例(白色念珠菌5例,曲霉菌4例)、其他部位感染2例(腹腔光滑念珠菌2例);拟诊肺IFI 4例(白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1例);疑似肺IFI 5例,病原真菌不明.27例患者血液、深部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胸腹腔或胆道引流液连续培养.结果 念珠菌18例,占66.7%;曲霉菌4例,占14.8%;培养无任何细菌或真菌生长5例,占185%.18例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13例(72.2%),光滑念珠菌3例(16.7%),近平滑念珠菌1例(5.6%),热带念珠菌1例(5.6%).曲霉菌为烟曲霉菌.接受整个疗程治疗的27例患者中,临床改善20例(74.1%),临床无改善7例(25.9%).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真菌学疗效示:22例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最终真菌清除者15例(68.2%),未清除者7例(31.8%).结论 应用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进行分层管理和干预,早期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FI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月并发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年间共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642例,其中46例发生IFI(占7.16%)。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29例,63.1%)。住院天数>14天,含激素联合化疗方案的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天,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5天,以及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均是IFI发生的重要诱因。临床表现随感染部位的不同和感染真菌菌种不同而异。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41.8%,13株)和曲霉菌(19.4%,6株)。虽经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但仍有15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呼吸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各种高危因素的存在,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IFI则病死率明显增加,应该及早进行预防性治疗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GM试验在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进行评价。方法对57例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研究GM试验在不同程度诊断级别中的阳性率和其对于指导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作用。结果57例患者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20例,非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17例。GM结果显示,18例为GM阳性(阳性率31.6%),分别为确诊中1例、临床诊断中12例、拟诊中4例、非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中1例。确诊和临床诊断的患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0%和94.1%。确诊和临床诊断的患者中,GM比霉菌培养阳性时间分别早(5.1±2.5) d和(5.4±2.2)d。结论 GM试验在肺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0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首日70 mg/d,之后50 mg/d,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4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中位年龄38(16~72)岁。确诊患者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26例。血培养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阳性各1例,胸腔积液培养曲霉菌阳性2例;合格痰液培养阳性10例,其中白色念珠菌4例,曲霉菌2例,光滑念珠菌2例,克柔念珠菌1例,热带念珠菌1例。40例患者中痊愈17例(42.5%),显效8例(20.0%),进步8例(20.0%),无效7例(17.5%),总有效率为62.5%。有效患者中位退热时间为4.5(1~11)d。初治组21例,有效17例,有效率为81%;挽救组19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42.1%。卡泊芬净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较轻,一般经治疗可恢复。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IFI应用卡泊芬净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可以作为IFI患者抗真菌的首选或挽救性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1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卡泊芬净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血液病患者给予卡泊芬净(首日70mg/d,以后50mg/d)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IFI诊断符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EORTC)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IFICG)的标准。结果14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11例,有效率为78.6%,治疗起效时间5~7d。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4/14),为轻度、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结论卡泊芬净是一种高效、低毒、作用迅速的抗真菌药,是血液病患者抗真菌经验性治疗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1例并发肺部IFI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d,IFI出现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7d,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0d是并发IFI的重要诱因。感染菌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占9.7%,3株)、非白色念珠菌(占12.9%,4株)和曲霉菌(29.1%,9株)。虽经抗真菌治疗,仍有8例患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易于发生IFI,且一旦发生病死率明显增加,应及早进行预防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时机。方法将满足入选标准的23例AML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均给予DA或者IDA方案化疗。当患者处于粒细胞缺乏状态下,出现体温>38℃、复查胸部CT显示肺部炎性病变、但未达到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断标准时,采用方案A:给予亚胺培南抗细菌治疗,如果体温正常,复查胸部CT示肺部炎性病变较前改善,则降阶梯继续使用抗生素;如果方案A治疗5 d体温仍>38℃,复查胸部CT示肺部炎性病变无变化或加重,则改用方案B:给予伏立康唑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如果7 d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视为抗真菌治疗有效,则继续使用方案B维持量治疗,并定期复查胸部CT,如果胸部CT示肺部炎性病变较前改善,则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确诊。结果方案A和方案B抗感染有效率分别为17.4%和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有肺部炎性病变的AML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73.9%。结论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有肺部炎性病变的AML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应当考虑早期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对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霉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肾移植术后合并肺部感染且对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每周采集血液标本2次进行GM试验,共测定标本92份。GM检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GM试验阳性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抢先抗曲霉治疗。结果31例患者中11例GM试验阳性(35.5%)。GM阳性的11例中,7例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病。9例GM试验阳性的患者完成针对曲霉病的抢先治疗,7例有效,2例无效死亡。结论检测血清GM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曲霉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探讨IFI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IFI患者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真菌学特征及治疗结果,随机分为氟康唑组及伊曲康唑组,每组29例.结果 58例患者均有发热,感染部位以肺部及口腔多见,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及曲霉菌为主.伊曲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氟康唑组(P<0.01).结论 伊曲康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张旭华  陈东红  李晶  王笑歌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72-474,F0003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例IPA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1例IPA患者确诊2例,临床诊断9例。3例患者无特殊病史,其余8例均有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咯痰、咯血、胸闷和气喘。痰涂片3例、痰培养1例、肺泡灌洗液1例、胸水1例均查见曲霉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阳性6例。1例支气管镜活检、1例经皮肺活检病理形态学及特殊染色结果符合曲霉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11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目前仍在治疗中2例,7例随诊,失访2例。6例选用伏立康唑、3例选用伊曲康唑、2例选用卡泊芬净作为初始治疗,均有疗效。结论 IPA与基础疾病及长期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诊断有赖于病理学及病原微生学结果,但随着高分辨率CT及G试验与GM实验在临床中的开展,使早期拟诊成为可能,早期予以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明显提高IPA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的发病特点,分析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及治疗效果,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ICU且经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IFI患者的诊断情况、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治疗转归等。结果:在符合调查条件的546例患者中,IFI患者113例,发病率为20.70%,其中拟诊35例,临床诊断71例,确诊7例。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腹水、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61株,均为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49株,占菌株总数的80.33%。107例IFI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共有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等4种药物被使用,氟康唑的使用率最高。评价了治疗1周以上的8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0.24%,病死率为25.61%。结论:我院ICU患者IFI发病率较高,但确诊病例少。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选择药物少,治疗效果有待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应给予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方法选择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28例,采用常规剂量的伏立康唑序贯治疗。结果 28例IFI患者总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2.1%和71.4%。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伴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临床特点、抗真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IFI患者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和抗真菌治疗结果。结果:5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5例伴特异性胸痛和气促。CT表现复杂,7例(13.2%)伴肺部空洞或结节,5例(9.4%)呈现"晕轮征"或"新月形空气征"样改变。共检出真菌株27例,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9例(33.3%),热带念珠菌5例(18.5%),曲霉菌5例(18.5%)。55例患者治疗15~79 d,8例(15.1%)患者均因为感染难以控制或疾病进展死亡。结论:血液病伴发肺部IFI患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CT辅助检查对IFI诊断和经验性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9例IFI患者采用伊曲康唑注射液200mg/12h静滴,连用2d,然后以200mg/d静滴,疗程14d。结果39例痊愈2例,显效22例,进步6例,无效9例,有效率61.54%。结论伊曲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IFI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诊断标准将观察组分为临床诊断组和拟诊组,比较各组临床特征。结果 228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6例。两组住院天数、使用糖皮质激素>7 d、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I发生率为9.65%(22/228),临床诊断组12例,拟诊组10例,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22,100%)。结论 伏立康唑治疗重症肝病并发IFI安全有效。存在IFI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出现不能用基础疾病解释的TBil回升,应警惕并发IF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BG)与半乳甘露聚糖(GM)在肾移植受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A)早期血清学诊断中的临床价
值。方法收集69例肾移植受者的血液标本,分成: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和非感染组,对4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及统计学
分析。结果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的BG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
为69.49%、70%、93.18%、35.71%。3组的GM浓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
为84.75%、90%、96.15%、52.63%。结论血中的BG和GM浓度检测可以作为肾移植受者IA的早期诊断依据之一,浓度升高提
示发生感染的可能。同时行BG实验与GM检测能提高诊断效能,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20.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病情重,病死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FI的特点,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合理选用有效抗真茵药物,对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延长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