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永红  吕荣林 《医学综述》1996,2(4):175-177
P53基因是一种重要的癌基因,早期研究曾认为它是一种显性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肿瘤抗原[1]。随后的研究表明P53可与致瘤性的DNA病毒SV40大T抗原、腺病毒EIB及人乳头状瘤病毒E1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将野生型的P53基因转染至ras和腺病毒所转化的细胞中可以降低转化灶的形成,从而提示P53可能具有抗癌基因的功能[2~5]。有趣的是发现具有转化作用的P53基因均是突变体[6]。BenDavid在小鼠Friend病毒感染的红白血病细胞中发现了P53基因的频繁失活,提出P53是抑癌基因[7],而野生型P53对细胞基因有负性调节作用,其表达能抑制其它癌…  相似文献   

2.
肿瘤抑制基因p16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 ,包括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已有 1 0 0余种癌基因和1 0余种肿瘤抑制基因被分离鉴定 ,其中以 p53基因研究的最多 ,几乎所有类型肿瘤中 ,约 50 %可查见 p53基因突变或缺失。新近分离鉴定的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 p1 6(又称 CDKN2、MTS1、INK4I)在许多肿瘤细胞株中存在高频率的缺失和突变 〔1,2〕,体外培养细胞 p1 6c DNA转染实验证明该基因有抑制细胞克隆形成的作用 [3] 。 p1 6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 ,是细胞 G1期重要的负调节蛋白 ,随着研究的广泛开…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中,常发生MLL蛋白节段与其他多种非相关蛋白融合的现象。目前认为,这种融合引起MLL的激活直接促成了正常骨髓细胞向白血病癌细胞的转变。然而,此过程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我们发现白血病MLL的融合可以消除肿瘤抑制蛋白P53的抑癌作用,后者则是通过引导受损细胞自毁来发挥抗癌作用的,与大多数癌症中p53基因的高突变率相比,在白血病中仅有少量p53基因的突变,提示白血病中MLL融合蛋白通过对P53功能的抑制,至少部分加速了疾病的进展。这一点如果被证实,则可能为白血病细胞中P53通路的重新激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从而为那些检测出有MLL融合的白血病人处理提供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过去20多年来,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3个认识转变,现已认识到,引起肿瘤形成或细胞转化的突变型p53蛋白是野生型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它可以抑制正常p53蛋白的功能,而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5.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人类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的异常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已有100余种癌基因和10余种肿瘤抑制基因被分离鉴定。其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约50%的肿瘤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基因改变[1]。曾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明星分子[2]。本文就p53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p53基因的功能及作用特点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由20kb的11个外显子构成。具有转录活化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和寡聚结构域。编码的正常p53蛋白(野生型)存在于核内,半…  相似文献   

6.
1979年人们在SV40转染细胞的研究中首先发现p53蛋白,当时发现它联合SV40能够产生大量的T抗原。这些研究导致当初把p53归类于一个肿瘤抗原。1989年人们认识到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当时野生型p53显示出能够抑制被癌基因转染的细胞和阻止转染细胞的生长。另外,在动物和人类肿瘤中鉴定出p53突变体。p53敲除后的小鼠正常生长,但它们增加了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EB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恶性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春艳  甘润良 《医学综述》2009,15(11):1613-1617
EB病毒(EBV)是一种与多种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DNA肿瘤病毒。EBV基因表达产物有潜伏膜蛋白(LMP1、LMP2A、LMP2B),6种核抗原(EBNA1、EBNA2、EBNA3A、EBNA3B、EBNA3C、EBNA-LP),以及EBER1、EBER2和TP等。EBV通过影响和调控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干扰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使宿主细胞产生细胞因子表达失衡。EBV能上调IRF-4、IL-6、Bcl-6、Bcl-2、A20等细胞生长因子、抗凋亡因子,还能抑制p53和PTPPK等肿瘤抑制基因,促使宿主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师迎旭  苏秀兰 《医学综述》2014,(11):1923-1926
p53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肿瘤抑制基因,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在控制细胞周期动力学、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的诱导凋亡作用对抑制肿瘤发生至关重要,其能激活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其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尚不明确。p53上调凋亡调控因子(PUMA)与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作为p53的靶分子,在决定细胞是否凋亡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对细胞凋亡过程中p53基因的激活及其对下游PUMA、MCL-1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廖芝玲 《医学文选》2003,22(2):214-216
p5 3是研究得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肿瘤相关基因 ,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 ,野生型 p5 3为肿瘤抑制基因 ,而突变型具有致癌作用 ,其家族成员直至 1 997年才陆续被发现 ,分别是 p73和 p63。此两种基因与p5 3具有较大的同源性 ,而且全长表达的蛋白可激活 p5 3相关靶基因 ,诱发细胞周期停滞及细胞凋亡 ,因而可能是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但某些蛋白的与p5 3具有截然不同的功能 ,在肿瘤的发生和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受到瞩目。本文 p63的类型、功能及应用作一综述。1  p63基因和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p5 3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凋亡方面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白血病原代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RAIL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TRAIL凋亡途径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检测TRAIL基因的表达。结果:83%(10/12)淋巴系白血病和80%(16/20)髓系白血病患者TRAIL基因表达阳性,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RAIL基因表达阴性,IL-2能诱导PBL的TRAIL基因表达。结论:大多数白血病原代细胞TRAIL基因表达阳性,可能在肿瘤的自发坏死和凋亡以及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另外,活化的T细胞表达TRAIL基因,TRAIL可能参与CD95非依赖性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体外研究白细胞介素Ⅱ(IL-2)和α-干扰素(IFN-α)联合激活对白血病缓解期骨髓自然杀伤细胞(NK)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活性的影响,以及对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的净化作用,并观察其对正常造血的影响。方法:标准4h^51Cr释放实验测定激活的白血病缓解期骨髓的细胞毒作用;集落培养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激活的白血病缓解期骨髓对K562细胞的净化作用。结果:IL-2和INF-α单用虽均能增强白血病缓解期骨髓的NK活性和诱导LAK细胞的产生,但两者联合激活的白血病缓解期骨髓的NK和LAK活性,明显优于IL-2和IFN-α的单用(P<0.05)。在体外净化实验中两种细胞因子均能激活白血病缓解期骨髓细胞对K562细胞的净化作用,但两种联合作用最强,且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为两者联合组33.33%(4/12),Rt-pcR法,而IL-2作用次之为66.67%(8/12),最后是IFN-α为91.67%(11/12)。两种细胞因子中以IFN-α单用对CFU-GM的抑制有一定影响(P<0.01),而IL-2和两者联合对激活骨髓的CFU-GM无明显影响。结论:IL-2能激活白血病缓解期骨髓的NK细胞的活性和诱导LAK细胞的产生,IFN-α能增强IL-2激活白血病缓解期骨髓对白血病细胞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乳香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中对Bcl-2基因蛋白的影响。采用DNA片段百分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及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经100μg/ml乳香处理前、后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乳香具有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及HL60细胞凋亡^[1]及下调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乳香具有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及HL60细胞凋亡作用及下调Bcl-2基因蛋白。Bcl-2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下调可能是乳香提取物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CD40信号的影响及黄芪甲苷的抗炎作用。[方法]100 mg/L ox-LDL刺激ECV-304细胞24 h后,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细胞CD40 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sVCAM-1)、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的含量。以拮抗性抗CD40抗体,抑制CD40的作用后,再次观察上清液TNF-α、sVCAM-1、IL-6和IL-8的含量变化。20μg/mL的黄芪甲苷预孵育4 h,再以100 mg/L ox-LDL刺激ECV-304 24 h,测定细胞CD40 mRNA、CD40蛋白的表达及上清液TNF-α、sVCAM-1、IL-6和IL-8的含量。[结果]1)ox-LDL上调细胞CD40 mRNA和CD40蛋白的表达。2)ox-LDL促进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而抑制CD40蛋白则抑制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3)黄芪甲苷下调CD40 mRNA、CD40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分泌TNF-α、sVCAM-1、IL-6和IL-8。[结论]黄芪甲苷通过抑制CD40信号下调ox-LDL所致内皮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陆滢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10):625-627
Wilms’肿瘤基因(WT1)是与儿童Wilms’肿瘤相关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然而,野生型WT1基因在淋系和髓系起源的白血病细胞中高度表达,WT1 mRNA可作为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疾病进展的一种肿瘤标志。推测在白血病中WT1基因起癌基因功能。WT1基因产物作为有效的肿瘤抗原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5.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密切相关 ,肿瘤的生长可以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 ,在无血管期由于肿瘤主要依赖周围组织的弥散来获得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 ,所以明显限制了肿瘤的持续生长 ,肿瘤直径不超过 1~ 2 mm,而至血管期肿瘤内出现新生毛细血管并获得进一步生长的能力 ,肿瘤从而迅速生长并发生转移[1] 。 bcl-2基因是凋亡抑制基因 ,其编码的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和延长细胞寿命 ,其过度的表达与肿瘤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2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bcl-2基因与肿瘤血管生成有着紧密地联系 ,现综述如下。1  bcl-2基因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肿瘤…  相似文献   

16.
Zhu XZ  Yu YZ  Fang YM  Liang Y  Lü QH  Xu RZ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1903-1906
目的研究Src癌基因同源的酪氨酸蛋白磷酸酶2(Shp2)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p210bcr/abl诱导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和凋亡抵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5例p210bcr/abl阳性CML患者白血病细胞样本,8例非肿瘤病人骨髓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细胞样本作阴性对照,K562和KU812白血病细胞系作为p210bcr/abl阳性对照,KG1白血病细胞作为Shp2阳性对照。用Western印迹技术定量分析与比较Shp2在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骨髓造血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特异性抑制剂分别下调Shp2和白血病融合基因p210bcr/abl后,观察Shp2表达对p210bcr/abl阳性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细胞增殖与凋亡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结果(1)磷酸化Shp2蛋白在92%患者CML白血病细胞样本中呈高表达状态,而在8例非肿瘤患者骨髓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细胞中低表达或不表达。磷酸化Shp2/β肌动蛋白比值分别为0.91±0.62、0.16±0.09和0.03±0.05(P均<0.01)。(2)下调Shp2蛋白表达后,白血病细胞凋亡率从4.89%上升到38.69%(P<0.01),而S期细胞从33.6%下降到10.8%(P<0.01)。(3)特异性抑制p210bcr/abl融合基因表达蛋白后,白血病细胞中磷酸化Shp2蛋白明显下降,同时出现明显细胞凋亡与生长抑制现象。结论(1)磷酸化Shp2蛋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患者中呈过度表达状态,并且与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与凋亡抵抗密切相关。(2)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中Shp2的过度表达可能由p210bcr/abl蛋白激活引起。  相似文献   

17.
P27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雪荣  金岩  董绍忠  顾晓明 《医学争鸣》2001,22(14):1275-1275
0 引言  p2 7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 ,它的表达产物 p2 7蛋白能与 cyclin- CDK复合物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控制细胞由 G1期进入 S期 ,从而抑制肿瘤形成 [1 ] .近年来 ,国外学者研究较多 .关于 p2 7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 (SACC)中的表达 ,国内鲜见报道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p2 7蛋白在 19例 SAC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我院收治的 SACC患者 19(男 11,女 8)例 ,术后组织标本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并获得随访资料 ,其中源于小涎腺者 13例 ,大涎腺 6例 ;年龄 30~ 75岁 ,平…  相似文献   

18.
NF—kB激活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Baltimore.D在成熟B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一种与免疫球蛋白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中特定DNA位点结合的蛋白,命名为核转录因子( NF-кB). NF-кB最初被认为是淋巴特异性的,后来发现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 NF-кB能被多种因素激活,包括细胞因子TNFα、IL-1,细菌脂多糖,T细胞白血病病毒表达的Tax蛋白(HTLV-1),佛波脂,紫外线等等.激活的NF-кB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粘附分子的表达,生长控制以及细胞凋亡的过程.本文就NF-кB激活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F-кB/Rel蛋白及其IкB抑制蛋白 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5种NF-кB/Rel家族成员:RelA(p65),RelB,C-Rel,NF-кB(p50),NF-KB2(p52).它们都拥有与Rel基因(原癌基因)的编码产物相似的Rel同源区.Rel同源区大约由300个氨基酸组成,内含DNA结合功能域、二聚体化功能域及核定位信号(NLS).RelA(P65)、RelB、C-Rel,除Rel同源区外,尚有一个或多个转录活性区域.NF-кB是由亚单位p50和p65组成的异源二聚体,p50与DNA直接结合,p65具有转录活性.静息状态下,NF-кB和抑制性蛋白IкB结合滞留于细胞浆中,在一定刺激作用下NF-кB释放进入细胞核激活靶基因.目前发现的NF-кB抑制蛋白有IкBα、IкBβ、IкB(p105)、IкBσ(P100)、IкBε及Bcl-3,构成IкB蛋白家族.IкB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存在多个紧密相邻的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重复序列,称为锚蛋白基序(ankrin  相似文献   

19.
1986年,Baltimore.D在成熟B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一种与免疫球蛋白к轻链基因的增强子中特定DNA位点结合的蛋白,命名为核转录因子( NF-кB). NF-кB最初被认为是淋巴特异性的,后来发现其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 NF-кB能被多种因素激活,包括细胞因子TNFα、IL-1,细菌脂多糖,T细胞白血病病毒表达的Tax蛋白(HTLV-1),佛波脂,紫外线等等.激活的NF-кB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粘附分子的表达,生长控制以及细胞凋亡的过程.本文就NF-кB激活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F-кB/Rel蛋白及其IкB抑制蛋白 到目前为止,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5种NF-кB/Rel家族成员:RelA(p65),RelB,C-Rel,NF-кB(p50),NF-KB2(p52).它们都拥有与Rel基因(原癌基因)的编码产物相似的Rel同源区.Rel同源区大约由300个氨基酸组成,内含DNA结合功能域、二聚体化功能域及核定位信号(NLS).RelA(P65)、RelB、C-Rel,除Rel同源区外,尚有一个或多个转录活性区域.NF-кB是由亚单位p50和p65组成的异源二聚体,p50与DNA直接结合,p65具有转录活性.静息状态下,NF-кB和抑制性蛋白IкB结合滞留于细胞浆中,在一定刺激作用下NF-кB释放进入细胞核激活靶基因.目前发现的NF-кB抑制蛋白有IкBα、IкBβ、IкB(p105)、IкBσ(P100)、IкBε及Bcl-3,构成IкB蛋白家族.IкB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存在多个紧密相邻的由33个氨基酸组成的重复序列,称为锚蛋白基序(ankrin  相似文献   

20.
彭新平  刘瑾 《中原医刊》2007,34(22):22-24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外周血中Th1细胞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p35和p40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特点。方法ELISA法对40例HIE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刀豆素A(ConA)刺激后,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 p70、IFN-γ和IL-6蛋白水平变化;ConA刺激后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IL-12 p35和p40 mRNA水平变化。结果经ConA刺激后,HIE组Th1细胞调控因子IL-12 p70以及Th1类细胞因子IFN-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h2产生IL-6显著增高;HIE组IL-12 p35 mRNA水平亦和IL-12 p70一样受到抑制,p40 mRNA则呈高水平表达。结论IL-12 p35 mRNA和IL-12 p70在HIE患儿中明显下降是HIE患儿Th1类细胞因子持续低表达、Th1反应受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IL-12 p40 mRNA高水平表达可能导致拮抗剂(p40)2增加,后者可进一步抑制IL-12功能,导致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