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补肾化痰方维持去势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成骨/成脂分化平衡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 6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利维爱组、补肾化痰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切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切除卵巢周围相应体积的脂肪组织。术后第5周起给予对应药物灌胃,剂量分别为补肾化痰组9.4 g·kg-1、阿托伐他汀组0.92 mg·kg-1、利维爱组0.23 mg·kg-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1次/d,持续8周。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 CT)检测各组大鼠胫骨骨密度(BM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骨髓脂肪组织(BMAT)相对面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瘦素(LPN)、瘦素受体(OBR)表达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MD明显下降(P<0.05),BMAT相对面积明显升高(P<0.05),LPN、OBR、Runx2表达明显下降(P<0.05),PPAR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利维爱组、补肾化痰组BMD明显升高(P<0.05),BMAT相对面积明显下降(P<0.05),LPN、OBR、Runx2表达明显上升(P<0.05),PPARγ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上调骨组织中LPN及OBR的表达,维持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的骨脂分化平衡,从而减少绝经后骨丢失,发挥防治PMOP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牡丹花总黄酮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药效学作用,为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科研数据支撑。方法 使用腺嘌呤合并乙胺丁醇复制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别嘌醇组(42 mg·kg-1)、痛风舒片组(600 mg·kg-1)、牡丹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TFPF 260、130、65 mg·kg-1)。记录观察大鼠状态,每5 d记录一次大鼠体质量;测定末次给药24 h大鼠尿量、饮水量、尿液中尿酸(UA)、尿蛋白水平;计算大鼠肾脏指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胸腺、脾脏组织;测定大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血尿素氮(BUN)、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测定大鼠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腺苷脱氨酶(ADA)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肾脏中尿酸转运体1(URAT1)、阴离子转运蛋白1(O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牡丹花总黄酮可改善大鼠精神状态,增加大鼠体质量(P<0.01)、促进大鼠尿液尿酸排泄(P<0.01),降低尿蛋白量(P<0.05);降低大鼠24 h尿量、饮水量、肾脏脏器指数(P<0.05)、血清中UA、Cr、BUN、MDA含量(P<0.05,P<0.01);抑制肝脏中XOD(P<0.05)、ADA活性(P<0.05,P<0.01);减少肾匀浆GLUT9表达量(P<0.05);提高血清SOD和T-AOC活性及肾脏中OAT1表达量(P<0.01);改善大鼠胸腺和脾脏病理变化。结论 牡丹花总黄酮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促进尿酸排泄,抑制氧化反应,抑制尿酸合成关键酶活性,调节尿酸转运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三七粉发挥消肿定痛功效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首先,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将ICR小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组(0.12 g·kg-1)、三七粉低(1.1 g·kg-1)、中(2.2 g·kg-1)、高(4.4 g·kg-1)剂量组、三七总皂苷低(0.25 g·kg-1)、中(0.5 g·kg-1)、高(1.0 g·kg-1)剂量组,连续给药3天每日1次,第3天给药1 h后腹腔注射1%醋酸溶液,记录15 min内扭体次数。进一步采用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探讨三七粉中的三七总皂苷及14个代表性单体成分对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和IL-6的含量影响。结果 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三七粉及三七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少扭体反应次数(P<0.05,P<0.01);三七总皂苷及14个化合物均能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IL-6含量(P<0.05)。结论 三七粉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发挥消肿定痛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k1、槲皮素、三七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5首活血化瘀方对血瘀证新西兰兔血脂代谢、肝脏组织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对比其作用差异,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7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饥饿+高脂饲料+肾上腺素”方法建立血瘀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府组(血府逐瘀汤3.55 g·kg-1·d-1)、丹参组(丹参饮1.962 g·kg-1·d-1)、失笑组(失笑散0.56 g·kg-1·d-1)、活络组(活络效灵汤2.80 g·kg-1·d-1)、桃红组(桃红四物汤2.66 g·kg-1·d-1),各复方组灌胃相应复方,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同等剂量蒸馏水,连续灌胃30 d。治疗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脏组织ABCA1、PPARγ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BCA1、PPARγ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DL-C、LDL-C、TG、TC水平、PPARγ mRNA及蛋白质水平升高(P<0.01),ApoA1水平降低(P<0.05),ABCA1 mRNA及蛋白质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5首活血化瘀方HDL-C水平均降低(P<0.05,P<0.01),血府组与失笑组TG水平降低(P<0.05),失笑组LDL-C、TC水平降低(P<0.05),活络组、桃红组ApoA1水平升高(P<0.05,P<0.01);血府组、失笑组、活络组、桃红组ABCA1 mRNA水平均升高(P<0.01),5首活血化瘀方均可升高ABCA1蛋白质水平(P<0.05,P<0.01);5首活血化瘀方PPARγ mRNA水平均降低(P<0.01),血府组、失笑组、活络组、桃红组PPARγ蛋白质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 5首活血化瘀方对血脂异常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其可能是通过增加ApoA1、ABCA1的表达促进HDL-C的生成及加强功能异常HDL-C的排泄达到调治作用,其中降脂作用最强的是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藏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通过经典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去卵巢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 将48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VX)、假手术组(Sham)、雌二醇组(E2)、二十五味鬼臼丸高、中、低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大鼠摘取卵巢附近部分脂肪组织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摘取卵巢构建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术后2周开始给药处理,雌二醇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1,二十五味鬼臼丸组给予二十五味鬼臼丸高剂量800 mg·kg-1,中剂量400 mg·kg-1,低剂量200 mg·kg-1,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2周,每日1次。取材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股骨及腰椎的骨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骨钙素(BGP)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股骨中β-catenin、矮小相关转录因子2(Runx2)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Runx2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小梁紊乱且稀疏,骨小梁间连接较少,血清BALP、BGP、PINP水平显著下降(P<0.01),CTX-Ⅰ、TRAP5b水平显著升高(P<0.01);股骨组织中β-catenin、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下降(P<0.01);Lrp‐5、β‐catenin和Runx2的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十五味鬼臼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上述指标的异常改变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P<0.01)。结论 藏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对于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信号通路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三七总皂苷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 将60只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1)组及三苯氧胺组(1.8 mg·kg-1),每组10只。采用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构建乳腺增生大鼠模型。按照实验分组剂量进行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30 d。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每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结束后,游标卡尺测量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留取组织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明显增大(P<0.05),乳房小叶体积增大,腺泡数量增加,乳腺组织呈现弥散性增生,乳腺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磷酸化(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明显增加(P<0.05),Bax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和三苯氧胺组大鼠第2对乳头直径明显减小(P<0.05),乳腺小叶数量、腺泡数、分泌物量均较少,乳腺增生减轻,乳腺组织Bcl-2蛋白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明显降低(P<0.05),Bax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三七总皂苷能够改善大鼠乳腺增生,其机制与调控PI3K/Akt/mTOR通路,促进乳腺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鸡血藤总黄酮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鸡血藤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1,0.5,0.25 g·kg-1),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连续给药12 d,末次给药1 h后记录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5 mg·kg-1),鸡血藤总黄酮高、低剂量组(1,0.25 g·kg-1),每天随机给予2种不同刺激,诱导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连续给药21 d,实验结束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神经递质及炎症因子的水平;通过苏木素-伊红(HE),尼氏(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C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鸡血藤总黄酮能明显缩短小鼠的悬尾和游泳不动时间(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蔗糖摄入量和旷野活动量减少(P<0.01),5-HT,DA,NE的水平降低(P<0.05,P<0.01),MAO,IL-6,TNF-α的水平降低(P<0.05,P<0.01),神经元受损,TNF-α,NF-κB mRNA水平升高(P<0.01),BDNF,CREB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鸡血藤总黄酮能明显升高大鼠蔗糖摄入量和旷野活动量(P<0.05);升高血清中5-HT,DA,NE的水平(P<0.05,P<0.01),降低血清中MAO,IL-6,TNF-α的水平(P<0.05,P<0.01);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NF-κB,TNF-α mRNA的水平(P<0.01);升高大鼠海马组织中CREB,BFNF蛋白的表达(P<0.05,P<0.01);改善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症状。结论 鸡血藤总黄酮通过激活CREB/BDNF信号通路,改善大鼠海马神经元,减轻抑郁病理损伤,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巨噬细胞 M1/M2极化在尿酸钠晶体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GA)模型中的作用,揭示穿山龙总皂苷治疗GA的抗炎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穿山龙总皂苷组(160 mg·kg-1),塞来昔布组(43.3 mg·kg-1),每组18只。采用单尿酸钠晶体双侧注射大鼠踝关节方法建立大鼠GA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踝关节滑膜组织 CD68,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造模后第3天炎症最为明显,疾病处于急性期。第5天炎症有所缓解,第8天仍有炎症表现但接近正常组。穿山龙总皂苷组和塞来昔布组均可改善滑膜组织病理表现,穿山龙总皂苷组效果更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给药3 d,5 d和8 d时模型组 CD68和iNOS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3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明显降低CD68和iNOS表达(P<0.05,P<0.01),给药5 d和8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显著降低CD68和iNOS表达(P<0.01)。与正常组比较,给药3 d时,模型组IL-4和TGF-β1表达显著升高(P<0.01),给药5 d和8 d时,模型组IL-4表达显著降低(P<0.01),给药5 d时,模型组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5 d和8 d时,穿山龙总皂苷可显著升高IL-4和TGF-β1表达(P<0.01)。结论 穿山龙总皂苷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 M1/M2极化对GA发挥潜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血栓变化、炎性指标、脏器功能和病理改变等考察香丹注射液(Xiangdan injection,XDI)和清开灵注射液(Qingkailing injection, QKLI)联合用药在炎症血栓动物模型的治疗上是否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方法 100只雄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炎症血栓模型组,XDI组(2.5,5 mL·kg-1),QKLI组(5,10 mL·kg-1),XDI+QKLI组[(2.5+5) mL·kg-1,(2.5+10) mL·kg-1,(5+5) mL·kg-1,(5+10) mL·kg-1,每组10只大鼠。各组均腹腔注射给与相应注射液,每天1次,共4 d,正常组和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第2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造模,即先采用25 mg·kg-1角叉菜胶腹腔注射入大鼠体内,16 h后大鼠再尾静脉注射50 μg·kg-1脂多糖(LPS)。注射LPS 24 h后,各组大鼠测定肝脏指数、肾脏指数,测定血小板(PLT)数量,测量血栓长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肝肾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肌酐(Crea)及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肝、肺、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观察脏器病变分级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LT数量显著下降,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显著增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肝肾功能ALT,ALP,BUN含量明显升高,IL-6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肝、肺、肾脏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XDI 5 mL·kg-1组明显降低大鼠血清ALT和ALP含量(P<0.05,P<0.01),QKLI 5,10 mL·kg-1组大鼠血清ALT,ALP和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P<0.01),XDI 5 mL·kg-1和QKLI 10 mL·kg-1单独用药均对LPS引起的肺脏病变损伤有明显减轻作用(P<0.05);XDI和QKLI合用后,明显降低大鼠的ALT,AST,ALP和TNF-α含量,尤其是XDI和QKLI合用(5+10) mL·kg-1组效果最为明显(P<0.05,P<0.01),并且大鼠尾部血栓长度明显缩短(P<0.05),肺脏病变程度也减轻(P<0.05)。与部分相同剂量XDI或QKLI单用组比较,两药合用后,大鼠血清ALT,BUN,TNF-α含量和肝脏指数都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 XDI和QKLI单独用药对炎症血栓模型大鼠的脏器功能和器质损害及炎症反应有一定改善作用和抑制作用。两者合用后相对其单独用药,对于减少静脉血栓长度,改善肝肾功能,降低炎性因子,保护肺、肝、肾等脏器结构都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蛇床子催眠活性组分(CHC)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大鼠行为学、褪黑素(MT)合成限速酶芳基烷基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的影响,探讨其对松果体的保护机制。方法 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MT阳性药,CHC高、中、低剂量6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其余各组腹腔注射4.5%PCPA混悬液,10 mL·kg-1,连续2 d,建立大鼠PCPA失眠模型。造模后正常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2%聚山梨酯-80,MT组(10 mg·kg-1),CHC高、中、低(60,30,15 mg·kg-1)给予10 mL·kg-1给药体积的药物,每日1次,连续7 d。给药4 d后分别进行旷场活动、高架十字迷宫、戊巴比妥钠协同睡眠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测定松果体MT合成关键酶AANAT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松果体AANA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活动总距离、站立次数、中心区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高架开臂次数及时间比例下降(P<0.05),入睡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其余各组大鼠活动总距离均减少(P<0.05,P<0.01),高架开臂次数百分比升高(P<0.05),入睡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T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血清MT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ANAT mRNA表达量,AANAT蛋白表达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MT组,CHC高剂量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CHC改善PCPA失眠行为学指标、增加松果体细胞合成分泌MT,提高血清MT水平,与上调松果体AANAT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及菟丝子总黄酮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影响的比较研究。方法UMA-106-01成骨细胞株进行成骨细胞培养,观察ALP活性和3H-TdR掺入的情况。结果24h培养液中骨碎补总黄酮ALP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内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ALP活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01。48h培养液中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ALP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细胞内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ALP活性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P<0.001。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24h3H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3种中药总黄酮对成骨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以骨碎补总黄酮最为广泛,淫羊藿总黄酮次之,菟丝子总黄酮最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浙麦冬须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确定浙麦冬须根的药用及开发利用价值。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为指标,在495nm波长和390nm波长处对浙麦冬须根及块根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类有效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其中块根和须根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26mg.g-1和6.21mg.g-1,总皂苷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1.31mg.g-1和13.38mg.g-1。结论:浙麦冬须根所含黄酮和皂苷类成分与块根基本一致,且含量较高,浙麦冬须根具有进一步作为药用和功能食品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紫茉莉总多糖和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喜马拉雅紫茉莉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优选其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D-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喜马拉雅紫茉莉中总多糖的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 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测定喜马拉雅紫茉莉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以总多糖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喜马拉雅紫茉莉中总多糖和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总多糖的最佳 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40、温度100℃、水浴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测得总多糖含量为13.769%;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样品粉碎过4号筛、加入20倍量60%乙醇超声提取30 min,测得总黄酮含量为2.048%。结论: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喜马拉雅紫茉莉中总多糖和总黄酮的含量,简便易行、准确可靠。优选出的最佳提取 工艺稳定可行,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测定甜叶菊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测定其含量。方法:分别以没食子酸和葡萄糖作为测定总多酚和总多糖含量的对照品,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甜叶菊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多糖的含量。结果:测得甜叶菊提取物中总多酚总多糖含量分别为1.36 mg、1.73 mg。结论:该方法简单可行,重现性良好,测定结果准确、可信,可以作为甜叶菊提取物中总多酚和总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咪唑斯叮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从而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方法: 8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0 mg咪唑斯汀,每晚1次,治疗4周)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600 mg白芍总苷胶囊,每日2次,治疗4周),每组各42例,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对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以及血清IgE.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90.5% vs 71.4%),P<0.05;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降低(42.9% vs 71.4%),P<0.05;观察组治疗后SSRI评分明显降低(0.7±0.2 vs 1.3±0.4)分,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gE水平明显降低(82.5±13.6 vs 102.9±14.3)U·mL-1,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咪唑斯汀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白芍总甙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白芍总甙(TGP)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方法260例RA患者分为治疗组180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口服MTX+TGP或MTX+柳氮磺吡啶治疗,疗程均为24周。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各项RA指标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8、12、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69%、81%、94%、98%和60%、85%、93%、9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RA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TGP联合MTX能明显改善RA患者病情,起效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7.
新疆马齿苋中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从马齿苋中提取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方法:微波技术提取马齿苋总黄酮后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测得马齿苋中总黄酮含 量5.790%,平均回收率为97.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3%(n=6),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干燥马齿苋并从中提取总黄酮,反应速度加快,提高了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18.
白芍总苷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蕾  魏伟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0):1547-1550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TGP)对大鼠胶原性关节炎(CIA)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鸡Ⅱ型胶原诱导大鼠CIA模型,关节评分法检测关节炎发生情况,ELSI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抗CⅡ抗体的水平,MTT法检测T细胞和B细胞增殖反应,IL-1、IL-2活性的测定采用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法。结果大鼠于致炎后第14天开始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症状,体重减轻,血清中抗CⅡ抗体水平升高,TGPig给药,连续14d,能够明显抑制CIA大鼠的AI,促进大鼠体重的恢复,降低血清中抗CⅡ抗体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TGP体内、外给药均能抑制CIA大鼠增高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还能显著降低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CIA大鼠脾淋巴细胞产生IL-2的能力以及脂多糖(LPS)诱导的腹腔巨噬细胞产生IL-1的能力。结论TGP对CIA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IA大鼠异常的免疫功能,平衡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交试验法优选玉屏风总苷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优选玉屏风散中有效部位-玉屏风总苷(TGYPF)的提取工艺。方法:设计L9(34)正交试验,采用HPLC-ELSD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作为质控指标,考察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和提取次数(D)4个因素对玉屏风总苷(TGYPF)提取的影响,优化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A2B3C3D2,即80%乙醇,8倍量,提取2次,每次3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简便,快速,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中总黄酮、总多糖及其与紫杉醇配伍抗肿瘤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南方红豆杉中总黄酮、总多糖及其与紫杉醇配伍对4T1、A549、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利用等效线图探讨联合用药的行为。采用均匀设计分组,培养S180肉瘤ICR小鼠,观察配伍对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情况;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体外总多糖、总黄酮能够增强紫杉醇对4T1、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总多糖能够增强紫杉醇体外对MCF-7细胞、体内对S180荷瘤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体内减轻紫杉醇抗肿瘤时的骨髓抑制毒副作用。结论:紫杉醇可以通过配伍南方红豆杉总黄酮、总多糖达到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