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比较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血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UAE)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组29例(UAE<20ug/min),Ⅱ组微量蛋白尿组18例(UAE 20~200ug/min),Ⅲ组大量蛋白尿组15例(UAE>200ug/min),测定各组中血肌酐(Scr)及CystatinC,并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出肌酐清除率,进而对各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ystatin C和Ccr在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血肌酐在Ⅰ组和Ⅱ组中并无明显差别,只是第Ⅲ组中的血肌酐高于Ⅰ、Ⅱ组(P<0.01).血Cystatin C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性为84%,肌酐清除率为72.6%,而血肌肝仅为30%(P<0.01).结论:血CystatinC是临床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不同阶段尿中的表达水平及CTGF与糖尿病肾脏损害程度的关系,分析CTGF在D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01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根据尿蛋白排泄量(UAE)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Ⅰ组)42例,微量蛋白尿组(Ⅱ组)33例,临床蛋白尿组(Ⅲ组)2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尿中的CTGF水平。结果糖尿病各组尿中CT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Ⅰ组尿CTGF就已经开始升高,Ⅱ组及Ⅲ组尿CTGF显著高于Ⅰ组,Ⅲ组尿CTGF显著高于Ⅱ组。糖尿病组的尿CTGF水平与尿蛋白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TGF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并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尿中CTGF对于DN早期的诊断及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并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 ,了解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是否相关。方法 :选择 4 6例无高血压、肾炎、尿路感染病史的 2型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两组均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血浆内皮素。两组血浆内皮素的比较采用t检验 ,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为 (92 1± 2 6 9)pg/ml,而正常白蛋白尿组为 (5 0 8± 7 6 )pg/ml,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 <0 0 1) ;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压、血清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间无相关性 ,而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 (r=0 5 12 ;P <0 0 5 )。结论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病人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升高 ,且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相关。这些发现支持内皮素在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148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不同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3组,每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维持原治疗基础上口服胰激肽释放酶(TPK),共8周;对照组不用TPK及其它对尿蛋白有影响的药物,测定服药前后UAE的变化。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8周后UAE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正常白蛋白尿组8周后治疗组UAE无明显变化,对照组UAE有所上升(P<0.05)。提示TPK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NO、SOD在糖尿病大鼠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在糖尿病 (DM)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将实验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糖尿病组 (B组 )、糖尿病 + 0 .5 %左旋 精氨酸 (L Arginine)组 (C组 )。检测各组第 1,2周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尿亚硝酸盐 /硝酸盐 (NO-2 /NO-3 )、肾皮质NO-2 /NO-3 和总 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铜锌 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 SOD)、肾重 /体重及肾小球平均体积 (AGV)。结果 :第 1,2周B、C组Ccr、UAE、尿NO-2 /NO-3 较A组明显升高 (P <0 .0 1) ,C组Ccr、UAE、尿NO-2 /NO-3 较B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第2周B、C组肾皮质NO-2 /NO-3 较A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C组较B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B、C组T SOD、CuZn SOD较A组显著下降 (P <0 .0 1) ,C组较B组更低 (P <0 .0 5 )。第 2周C组肾重 /体重、肾小球平均体积较B组显著升高。结论 :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抗氧化酶活性减弱 ,超氧阴离子增多 ,内源性NO合成增加 ,补充L Arginine加重糖尿病肾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32例糖尿病(DM)患者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与大血管病变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32例糖尿病患者按UAE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正常白蛋白尿组。结果观察3组之间UAE与血压、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血LDL-C、年龄、病程有关。结论UAE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危险标记。  相似文献   

7.
胰激肽原酶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琨  侯英  刘静  杨玉芝 《黑龙江医学》2004,28(3):185-187
目的 观察胰激酞原酶对 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出率 (UA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 2 0例 2型糖尿病病人 ,按尿白蛋白排出率分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 3组 ,每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原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加用口服胰腺激酞原酶 8周 ,测定服药前后UAER的变化。结果 大量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治疗组UAER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P <0 0 1 )。正常白蛋白尿组治疗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胰激酞原酶能明显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的排出 ,从而预防或延缓 2型糖尿病肾病的病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在糖尿病肾病(DN)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意义。方法65例T2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量(UAE)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UAlb)组、微量白蛋白尿(M-UAlb)组和大量白蛋白尿(L-UAlb)组。ELISA法检测尿中PDGF-BB的浓度,并与27例正常对照(NC)组比较。结果与NC组相比,T2DM患者尿中PDGF-BB的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已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UAE的增加其水平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除M-UAlb组与L-UAlb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尿PDGF-BB与UAE呈显著正相关(r=0.427,P<0.001);尿PDGF-BB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396,P<0.001);尿PDGF-BB与TG、CHO、LDL呈显著正相关(r=0.238、P<0.05;r=0.524、P<0.001;r=0.510、P<0.001);尿PDGF-BB与HDL呈显著负相关(r=-0.235,P<0.05);而与HbA1c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PDGF-BB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T2DM患者尿中PDGF-BB的水平,可作为诊断DN早期肾脏损害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2diabetic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refoilfactor3,TFF3)水平与尿白蛋白排出率相关性。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组116例按照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做如下分组:Ⅰ组正常白蛋白尿组(UAE≤30mg/24h),共25例;Ⅱ组微量白蛋白尿一组(30<UAE≤100mg/24h)共22例;Ⅲ组微量白蛋白尿二组(100<UAE≤200mg/24h)共24例;Ⅳ组微量白蛋白尿三组(200<UAE≤300mg/24h)共25例;Ⅴ组临床蛋白尿组(UAE>300mg/24h)共20例。血清TFF3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结果2DM各组中,Ⅰ与NC组无显著差异,其余各组血清TFF3含量随UAE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三叶因子与尿白蛋白排出率呈显著相关,随着尿白蛋白量的增加而升高,可作为糖尿病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是评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敏感、准确、简便的新指标.本文比较Cystatin C和血肌酐(Scr)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UAE)分为,Ⅰ组正常蛋白尿组29例(UAE<20μg/min),Ⅱ组微量蛋白尿组18例(UAE 20~200μg/min),和Ⅲ组大量蛋白尿组15例(UAE>200μg/min).测定各组血清中的肌酐(Cr)及Cystatin C.进而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Ⅱ组糖尿病患者中所测的Cystatin C平均值高于Ⅰ组(P<0.05),第Ⅲ组高于Ⅰ组,也高于第Ⅱ组(P<0.05).而血肌酐在Ⅰ组和Ⅱ组中所测的平均值并无明显差别,只是第Ⅲ组中的血肌酐平均值高于Ⅰ、Ⅱ组(P<0.01).血Cystatin C(>0.96mg/L)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性为84%,而血肌肝(>134μmmol/L)为30%(P<0.01).结论:血Cystatin C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较血肌酐更敏感.Cystatin C是临床上评定糖尿病GFR的更可靠、敏感、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5种不同麻醉方法行无痛人流的麻醉效果,探讨丙泊酚—利多卡因—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的可行性。方法:2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5组:Ⅰ组为单纯丙泊酚,Ⅱ组为利多卡因—丙泊酚,Ⅲ组为芬太尼—丙泊酚,Ⅳ组为氯胺酮—丙泊酚,Ⅴ组为氯胺酮—利多卡因—丙泊酚。观察并记录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离院时间、麻醉前、麻醉后每2min的BP、HRs、PO2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Ⅰ、Ⅱ组用药量高于其它三组(P<0.01);Ⅰ、Ⅱ、Ⅲ组病人BP、HRs、PO2均明显下降(P<0.05),以Ⅲ组最为明显(P<0.01)。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Ⅳ组长于其它4组(P<0.05)。局部注射痛发生率Ⅰ组高于Ⅲ组,Ⅲ组高于Ⅳ组,Ⅳ组高于Ⅱ组,而Ⅴ组无注射痛发生。结论:异丙酚—利多卡因—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术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表面膜蛋白(CD62P)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它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58例糖尿病人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及肾功能变化分为三组,正常尿蛋白组;尿蛋白持续阳性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异常组。并设立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同时检测血糖,肾功能,行血小板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测;行即日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检验;记录患者的血压。结果血CD62P浓度检测:Ⅰ组与Ⅳ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303)、与Ⅱ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33)、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Ⅱ组与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常规检测血小板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各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62P在糖尿病肾病各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CD62P表达更加明显。提示CD62P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粘附分子CD62P的高表达与与高血糖等因素有关。CD62P介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聚集于肾小球和肾间质中,可能是其在DN发病中起作用的机制。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CD62P的高表达不依赖于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程亮  俞伟男  洪兵  胡文  郝海荣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41-2443
目的探讨尿液足细胞表面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检测在糖尿病肾脏损害程度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7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按照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清肌酐(SCr)水平,将9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4组:Ⅰ组,UAER<30 mg/24 h,SCr≤135μmol/L,27例;Ⅱ组,UAER为30~299 mg/24 h,SCr≤135μmol/L,29例;Ⅲ组,UAER≥300 mg/24 h,SCr≤135μmol/L,22例;Ⅳ组,UAER≥300mg/24 h,SCr>135μmol/L,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组受检者尿液中PCX水平,分析尿液中PCX与UAER、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中PCX、UAER显著升高(P<0.05),Ⅱ组、Ⅲ组、Ⅳ组SCr、尿蛋白定量亦显著升高(P<0.05);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尿液中PCX分别为(5.8±1.0)μg/L、(15.3±4.3)μg/L、(28.9±9.0)μg/L和(23.3±10.6)μg/L,Ⅰ组、Ⅱ组、Ⅲ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尿液中PCX与UAER、尿蛋白定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和0.58,P均<0.01)。结论尿液PCX检测可反映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654-2与葛根素(puerarin)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DN)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糖尿病肾病患者1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87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同时加用654-2与葛根素,疗程3周,并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白蛋白排出量(UAE)、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2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AE有明显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654-2与葛根素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芬太尼3.0μg/kg,丙泊酚2.0mg/kg,维库溴铵0.1 mg/kg,术中吸入2%的异氟烷麻醉维持,Ⅱ组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0 mg/kg,维库溴铵0.1 mg/kg,术中吸入2%的七氟烷麻醉维持,Ⅲ组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2.0 mg/kg,维库溴铵0.1 mg/kg,术中吸入2%的七氟烷麻醉维持,分别记录麻醉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扁桃体切除前(T6)、切除即刻(T7)、切除后3 min(T8)、5 min(T9)、10 min(T10),手术结束麻醉拔除气管导管后3 min(T11)、5 min(T12)、10min(T13)等时刻病人的血压、心率的变化,麻醉后病人苏醒时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1时SBP、DBP明显下降(P〈0.05),HR明显减慢(P〈0.05)。与T0时比较,T2、T3时SBP、DBP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T4~T6时SBP、DBP明显下降(P〈0.05),而T2、T3、T4时HR明显增快(P〈0.05),T5、T6时HR基本恢复麻醉前水平,以T7、T11时SBP、DBP明显升高(P〈0.05),T12时,T8、T9、T10、T12、T13时SBP、DBP基本恢复麻醉前水平,T7、T8、T9、T11、T12时HR明显增快(P〈0.05);T10、T13时HR基本恢复麻醉前水平。与T1时比较,三组患者在T2~T5时SBP、DB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增快(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1~T12时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T1、T4、T5、T6、T9、T10时HR明显减慢(P〈0.05),其他时点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Ⅱ组比较,Ⅲ组T2、T3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其他时点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4、T7、T8、T11、T12时HR明显减慢(P〈0.05),但其他时点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Ⅰ组(P〈0.05),苏醒时间短于Ⅰ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少于Ⅰ组(P〈0.05);Ⅲ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扁桃体手术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结束后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膀胱冲洗次数的选择及其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膀胱冲洗次数的最佳选择及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 年1月至2010年1 月神经内科病房脑血管疾病需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120 例,随机分为Ⅰ、  Ⅱ、 Ⅲ 、Ⅳ4 组,每组30 例,膀胱冲洗频率玉组2次/d,域组1 次/d、芋组2 次/周、郁组为非冲洗组,分别于留置导尿后第3、7、14、21 天进行尿培养检查。结果芋组的尿路感染率最低(16.7%),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选择每周2 次膀胱冲洗能更加有效地降低尿路感染的概率,合理地发挥膀胱冲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Diabetes nephropathy(DN)is one of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DM),andis alsoits main cause of mortality.Large amountsof data showed that early intervention could effec-tively alleviate or retard the evolvement to latestage nephropathy(1),and therefore,early treat-ment of DNis veryi mportant.We adopted Ginkgobiloba extract(GB)injection to treat early DN,and good results has been obtained.METHODSCase SelectionIn reference to WHO DMdiagnosis criteria,1998,all the p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芬太尼与氯诺昔康联合平衡镇痛用于妇科开腹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 (PCSA)的效果。方法 :6 0例在全麻下行开腹妇科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芬太尼组 (Ⅰ组 )、芬太尼 +氯诺昔康组 (Ⅱ组 )和氯诺昔康组(Ⅲ组 )各 2 0例行术后镇痛。用双盲法研究。观察用药后 8、12、2 4、4 8h各时间点安静、咳嗽时VAS评分 ,镇静程度 ,病人对疼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 ,并记录副作用和用药总剂量。结果 :Ⅱ组芬太尼和氯诺昔康的所用剂量分别与Ⅰ组和Ⅲ组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三组安静和咳嗽时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Ⅱ组消化道副反应发生率 (10 % )比Ⅰ组 (2 5 % )和Ⅲ组 (2 0 % )低 ;Ⅱ组病人满意度 (95 % )比Ⅰ组 (80 % )和Ⅲ组 (85 % )稍高。结论 :芬太尼与氯诺昔康联用平衡镇痛可显著减少每种药的剂量 ,PCSA效果确切 ,副作用较单一用药少 ,可作为术后PCSA的较佳配方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ACEI)对糖尿病肾病 (DN)的影响 ,以寻求DN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福辛普利治疗了 4 6例早期DN患者 ,并与硝苯地平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 福辛普利治疗后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明显降低 (P <0 .0 1) ,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无明显变化 (P>0 .0 5 ) ;而硝苯地平组UAE明显升高 (P <0 .0 1) ,Ccr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ACEI 福辛普利能降低DN尿蛋白 ,减轻肾损害 ,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黄雪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01-102,10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用于踝部术后镇痛的效应。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阻滞下踝部手术患者12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I组舒芬太尼0.03μg/(kg·h)硬膜外持续输注术后镇痛(PCEA);II组0.45μg/(kg·h);III组0.06μg(kg·h),各组均与0.178%甲磺酸罗哌卡因配伍。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记录VAS评分、镇痛泵使用情况、是否使用其他镇痛药物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Ⅱ组、Ⅲ组的患者给药后6、12、24及48h各时间点镇痛评分(VAS评分)、自控按压次数及48h内辅助镇痛用药量均低于I组(P均〈0.05);I组、Ⅱ组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与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Ⅱ组和Ⅲ组的呼吸抑制及瘙痒发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两两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45μg/(kg·h)与0.178%甲磺酸罗哌卡因的混合液具有较佳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