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建国  吴昌归 《微创医学》2003,22(2):132-13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癌组织中的表达能力,探讨VEGF-C与NSCLC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NSCLC癌组织标本和同期12例非肺癌组织标本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50例NSCLC癌组织标本VEGF-C阳性表达率为44.0%,12例非肺癌组织标本为8.3%,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NSCLC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标本中VEGF-C阳性表达分别为66.7%和23.1%,两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NSCLC肿瘤组织VEGF-C阳性表达越强,经淋巴道转移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4%,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7.33,P<0.05 ).VEGFR-3阳性表达率为74.4%,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11.18,P<0.05).VEGF-C表达强度越高,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亓宪银  李大宏  徐林浩 《重庆医学》2011,40(15):1478-1480
目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mRNA是促进恶性肿瘤淋巴管形成的重要因子,通过研究VEGF-C、VEGFR-3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试图找到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规律.方法 采用RT-PCR法分析60例新鲜肺癌组织、癌旁正常肺组织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标本中VEGF-C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倾向于扩散至淋巴系统,被认为是最具特异性的淋巴管生成调控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VEGF-C的表达,以癌旁组织19例、正常肺组织20例为对照。结果 VEGF-C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6%,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的肺癌标本中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中表达率;低分化组的肺癌标本中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在中高分化组中表达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是VEGF-C蛋白阳性表达影响因素。结论 VEGF-C在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EGF-C与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肺癌进展客观指标及预测肺癌淋巴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VEGF受体3(VEGFR-3)表达对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4%,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7.33,P〈0.05)。VEGFR-3阳性表达率为74.4%,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明显多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11.18,P〈0.05)。VEGF-C表达强度越高,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r=0.912,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VEGFR-3阳性微淋巴管数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NSCLC组织中VEGF-C及CD34的表达,分析VEGF-C和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肿瘤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VEGF-C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其中在腺癌中表达率最高(P=0.030 8);在术中淋巴结检测为阳性的病例,VEGF-C的表达明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24 6).VEGF-C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内新生血管密度无关.结论 VEGF-C促使肺癌内淋巴管形成,促进肺癌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淋巴管转移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其在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和VEGF-C在66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2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66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0%和39.4%,而正常肺组织中无表达。COX-2和VEGF-C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COX-2和VEGF-C的表达之间存在明显关联性(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均增高并且呈正相关,两者在肺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肺癌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初步探讨食管鳞癌浸润转移演进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水平及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分析三者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VEGF-C和VEGF-D在食管鳞癌及癌旁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癌及癌旁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但LVD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间无明显相关性;LVD在VEGF-C和VEGF-D表达阳性组中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VEGF-C、VEGF-D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可能促进淋巴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and-D, VEGF-C and VEGF -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Real-time PCR法检测32例胃癌组织和32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胃癌组织VEGF-C和VEGF-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 其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和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VEGF-C和VEGF-D的表达在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和低分化癌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和VEGF-D 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 性别和淋巴结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胃癌细胞非摄入性高表达的VEGF-C和VEGF-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慰贾副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D,VEGF-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并确定VEGF-C和VEGF-D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皆有VEGF-C和VEGF-D的表达,但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及交界性肿瘤,其表达强度与腹膜转移、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年龄等无关.结论 VEGF-C和VEGF-D在卵巢癌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此过程可能和肿瘤的淋巴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原发灶、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表达与各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的癌、癌旁及胃周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各临床参数包括肿瘤分化程度、Lauren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否等对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2.82士1.66 vs 2.13±1.75,4.81±2.30 vs 3.78±1.94,n=60,P均<0.05).VEGFR-3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VEGF-C、VEGF-D、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3.77±2.43、2.86士1.95、2.55±2.11,n=44)均高于未转移淋巴结组织(2.25士2.01、1.98士1.73、0.76±1.13,n=59,P均<0.05).关于各临床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VEGF-C、VEGF-D的蛋白表达水平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高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H.pylori感染阳性的胃癌组织中VEGFR-3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H.pylori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 VEGF-C、VEGF-D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上调,且与胃癌的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VEGF-D及fms-like tyrosine kinase-4(Flt-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63例及正常胰腺组织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检测癌周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Flt-4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例胰腺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38例(60.3%)、VEGF-D阳性表达40例(63.5%)、癌周Flt-4阳性表达41例(76.2%),均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VEGF-C、VEGF-D和Flt-4的高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胰腺癌中VEGF-C、VEGF-D与癌周Flt-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VEGF-C、VEGF-D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Flt-4在癌周组织中表达增高,表明它们与胰腺癌的生物学侵袭性行为有关.在胰腺癌中VEGF-C、VEGF-D均与Flt-4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并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表明VEGF-C、VEGF-D和Flt-4可以促使胰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在转移过程中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VEGF-D在NSCLC肺癌组织及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VEGF-D在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早期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组织标本52例,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对NSCLC肺癌组织中及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D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VEGF-D mRNA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阳性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中阴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VEGF-D mRNA在阳性淋巴结与阴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VEGF-D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在预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完善分子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和VEGF-D)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D在62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D).分析VEGF-C、D表达及ML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高表达率分别是74%(46/62)和82%(51/62);肿瘤边缘MLD(5.387±4.9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00±2.245)(P<0.05).VEGF-C、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相比,淋巴结转移更常见、临床分期也较晚,MLD增加与VEGF-C、D高表达、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较晚有关.VEGF-C和VEGF-D的表达有正相关关系(r=0.691,P<0.001).结论 VEGF-C和VEGF-D在食管鳞癌中可能通过增加肿瘤周边区域的淋巴管新生促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PCNA的表达。结果VEGF-C、VEGFR-3和PCNA在NSCLC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NSCLC中VEGFR-3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有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NSCLC中VEGF-C的表达与NSCLC中淋巴管的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及淋巴管转移有关,是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D)对口腔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选择86例口腔鳞癌标本作为观察组,收集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分析Cath-D、VEGF-C和VEGF-D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关注其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口腔鳞癌中Cath-D、VEGF-C和VEGF-D高表达,口腔鳞癌中Cath-D、VEGF-C和VEGF-D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炎细胞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口腔鳞癌中Cath-D与VEGF-C、Cath-D与VEGF-D均呈正相关。结论口腔鳞癌中Cath-D、VEGF-C和VEGF-D表达明显增加,Cath-D能促进VEGF-C和VEGF-D的表达,进而促进淋巴管的生成。联合检测Cath-D、VEGF-C和VEGF-D的表达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细胞粘附因子(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血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6例术前未进行化疗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VEGF-C和CD44v6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其表达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及log rank方法检测生存率。结果  鳞癌组织中VEGF-C、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21/32)、56.25%(18/32),腺癌组织中分别为66.67% (16/24)、62.50%(15/24)。VEGF-C及CD44v6的阳性表达与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肺癌的病理分期关系密切(P<0.05),且与肺癌术后发生转移密切相关。VEGF-C、CD44v6阳性表达者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18.79%、7.24%和17.73%、11.04%,阴性表达者为66.23%、59.55%和68.26%、54.33%,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VEGF-C与CD44v6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联合检测VEGF C和CD44v6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血行转移、病理分期、术后转移复发的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可用于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98 例 NSCLC和 20 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C和ABCG2的表达.结果:VEGF-C和ABCG2的表达与NSCLG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有元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C阳性表达与ABCG2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VEGF-C和ABCG2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估NSCLC转移与复发的一个观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90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VEGF-C阳性率为77.3%(69/90),VEGFR-3阳性率为46.7%(42/90);且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r=0.721,P〈0.01)。VEGF-C阳性指数在转移组(54.65±13.23)高于未转移组(32.45±10.12)(P〈0.05)。随着癌细胞VEGF-C表达的强度增加,VEGFR-3阳性脉管数也随之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非小细胞肺癌中,VEGFR-3阳性脉管数在淋巴结转移组(14.58±3.24)高于未转移组(10.51±2.32)(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高水平表达VEGF-C、VEGFR-3,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它们可以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VEGF-D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的表达进行检测,探讨这3个因子与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60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VEGF-C,VEGF-D及MMP-1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C,VEGF-D及MMP-12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96.7%、93.3%及91.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VEGF-C,VEGF-D及MMP-12蛋白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显著高于没有转移的病例(χ2=13.237,χ2=6.960,χ2=9.870;P=0.000,P=0.008,P=0.002).VEGF-C,VEGF-D及MMP-12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472;P=0.244),但与病理TNM分期(PTNM)有关(P=0.01).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VEGF-C,VEGF-D与MMP-12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r=0.850,P=0.000;r=0.787,P=0.000;r=0.914,P=0.000).结论 VEGF-C,VEGF-D及MMP-12蛋白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SCLC的高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VEGF-D及MMP-12蛋白有成为NSCLC治疗中新靶位点的潜在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