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李涛  张兴华  李欣  罗春材  张晶  杨立 《安徽医药》2020,24(5):1050-1053
目的评价混合现实全息影像在心血管影像诊断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新入科进修的未接触过心血管影像工作的进修医生 3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 A组( n=15名),B组( n=15名),分别进行传统教学方法及混合现实全息影像结合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心血管影像培训。通过考试及教学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别。结果传统教学组和混合现实全息影像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组的考试成绩分别是( 67.7±3.0)分和( 74.9±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满意度分别为 60.0%和 86.7%(P>0.05)。结论混合现实全息影像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影像诊断教学中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回顾初步观察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治疗气胸的价值。方法 建立16头巴马猪气胸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头。对实验组于CT引导下置入新型便携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照组置入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对比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手术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并与文献报道中的同类装置进行对比,初步观察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气胸的价值。结果 2组动物均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组间肺完全复张时间、引流效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引流完全后实验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建模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置入新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用于巴马猪气胸模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脑灌注缺损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颈 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内段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M2段闭塞 患者,根据闭塞部位分为ICA闭塞组和MCA闭塞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记录影像学特征,采用定量 分析软件获取患侧脑血流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ime to maximum of the residual function,Tmax)>4 s和 Tmax>6 s的低灌注区容积,并采用多时相CTA 6级评分法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低灌注 区容积与侧支循环的差异,并分析低灌注区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最终纳入42例患者,平均年龄54.9±13.9岁,男性29例(69.0%),其中I CA闭塞组19例,MCA 闭塞组23例。ICA闭塞组Tmax>4 s容积(163.1±98.6 mL vs 64.6±54.2 mL,P <0.001)、Tmax>6 s容积 (92.4±87.1 mL vs 13.0±27.6 mL,P <0.001)均大于MCA闭塞组;ICA闭塞组侧支循环评分低于MCA闭 塞组[3(2~4)分 vs 4(3~4)分,P =0.021]。ICA闭塞组Tmax>4 s 、Tmax>6 s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呈负相关 (r =-0.667,P =0.002;r =-0.717,P <0.001);MCA闭塞组Tmax>4 s 、Tmax>6 s容积与侧支循环评分呈负 相关(r =-0.498,P =0.016;r =-0.494,P =0.017)。 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低灌注区容积与闭塞部位及侧支循环相关,ICA闭塞患者较MCA闭 塞患者有更大的低灌注缺损和更差的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心脏磁共振(CMR)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左心室不良重构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周及5个月的临床资料和CMR图像。所有受试者均采集电影和LGE序列。将患者分为左心室不良重构组(n=25)和无左心室不良重构组(n=61)。左心室不良重构定义为第2次CMR检查时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初始CMR增加15%或更多。CMR分析包括左心室容积、心肌梗死特征、整体和区域心肌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左心室不良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在初始CMR时,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不良重构组梗死质量百分比[(34.07±10.04)%vs(22.20±11.29)%,P<0.001]和微血管阻塞(MVO)质量百分比[1.9(0, 3.8)%vs 0(0, 1.06)%,P<0.001]明显大于无左心室不良重构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和心功能均有恢复。但在第2次CMR时,左心室不良重构患者有更低的LVEF [(42.01±9....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观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脑组织血管表面渗透性(PS)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治疗后改变。方法 对59例ICAS患者(ICAS组)及16名志愿者(对照组)行全脑CTP,并对ICAS组17例行责任血管支架植入术。采用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责任动脉供血区血管PS、血流动力学参数[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获得健侧镜像值,比较2组血管PS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对比ICAS组支架植入前后血管PS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析血管PS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ICAS组患侧血管PS值增高、CBF减低、MTT延长(t=7.77、-4.84、7.47,P均<0.05)。相比健侧,ICAS组患侧血管PS值增高、CBF减低、CBV增加、MTT延长(t=-4.38、-4.48、4.49、8.35,P均<0.05);植入支架后患侧血管PS值、CBF、MTT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95、-4.05、3.50,P均<0.05)。血管PS与MTT、CBV分别呈高度、中度正相关(r=0.86、0.59,P均<0.05),与CBF呈低度负相关(r=-0.31,P<0.05)。结论 血管PS可作为定量评价ICAS治疗效果的影像学标志物。ICAS患者患侧脑组织血管PS明显增加,植入支架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S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能更准确地反映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为个性化治疗ICAS及评估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全脑CT灌注成像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患者血管表面渗透性(PS)变化及治疗后改变,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相关性。方法 纳入ICAS患者59例及16例对照者,根据责任动脉供血区,勾画感兴趣区测量PS、脑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获得对侧镜像值,比较ICAS组与对照组PS及灌注参数差异,并分析17例ICAS患者支架置入前、后PS及灌注参数改变,及PS与临床资料相关性。结果 ICAS组与对照组比较,患侧PS值增高,CBF减低、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减低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CAS组狭窄侧与对侧相比,PS值增高、CBF减低、CBV增加、MTT延长,支架置入术后患侧PS值降低,CBF、MTT改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值与房颤呈轻度负相关(P<0.05)。结论 全脑灌注CT成像可定量评价ICAS患者微循环灌注及血管表面渗透性状态,对治疗决策起指导作用,血管表面渗透性可以做为定量评价治疗有效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合成的单能级图像对下腔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9例临床怀疑有腹部疾病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进行腹部CT检查。以3 ml/s的速度注射60 ml 碘帕醇对比剂(320 mg/ml),3 min后进行延迟期扫描。原始图像被重建成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基于能谱的图像(SBI),获得40、50、60、70 keV的单能级图像。分别测量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及40、50、60、70 keV单能级图像下腔静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和相对于腰大肌的对比噪声比(CNR)。单能级40~70 keV图像与常规混合能量(120 kVp)图像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5组间CT值、噪声、SNR和CNR,选择显示下腔静脉的最佳单能级图像。结果 5组间下腔静脉CT值、噪声、SNR和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SNR和CNR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均<0.05),40 keV单能量组的SNR明显高于50 keV组(P=0.002),40 和50 keV单能量组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结论 40 keV是单源双探测器能谱CT下腔静脉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有助于下腔静脉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IMR新型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研究了30例冠脉搭桥术后CTA随访的患者,采用前瞻性的扫描模式,使用高级混合迭代重建技术(hybri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HIR)和全模型迭代重建技术(knowledge-based 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进行配对重建。主动脉、左心室、动静脉桥血管的CT值、影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主观影像质量(影像噪声、条形伪影、心血管结构的边缘锐利度)进行配对比较。结果在评价的各个结构中,使用IMR方法进行重建,影像噪声低于HIR的重建方法 ,SNR和CNR都高于HIR的重建方法。视觉影像质量得分都高于HIR的重建方法。结论 IMR全模型迭代重建方法能够明显降低搭桥术后患者的图像噪声,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在冠脉正常者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作用。 方法 对15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双层探测器能谱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及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检查,对28例冠脉正常者进行静息态心肌灌注成像的测量。根据美国心脏协会 17段心脏节段分析方法,分别在碘密度图、有效原子序数图像上测量心肌各节段(心尖除外)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同时记录主动脉根部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值,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左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基底部层面及心尖部层面心肌各节段的碘密度值及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层探测器能谱CT可以定量分析心肌各节段的碘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冠脉正常者左心室中部层面各节段的灌注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前后的鼻窦冠状位CT检查图像质量,探讨QCC活动在鼻窦冠状位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按QCC活动的10个关键步骤开展QCC活动。选取2014年4—11月QCC活动开展前后的检查结果,比较QCC活动前后鼻窦冠状位CT检查图像质量改善情况,总结QCC活动成果。结果:鼻窦冠状位CT检查图像优片率由活动前的69.5%提高至活动后的96.3%,超过了预期目标值,质控成果得到了巩固。结论:QCC活动提高了鼻窦冠状位CT检查图像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有形成果,提高了圈员们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