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丽江市鼠疫疫源地内家犬中携带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各2个乡镇,逐户采集犬肛拭子及血液标本。肛拭子经4 ℃冷增菌后,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进行分离;对所分菌株再进行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型检测;对血液标本进行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 共采集467份肛拭子,分离到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及假结核耶尔森菌;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2株为O∶3血清型和非1A生物型,毒力基因齐全为致病株;另2株为1A生物型血清型未定,毒力基因阴性为非致病株;467份血液标本中26份为F1抗体阳性,其中1份阳性标本与1份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肛拭子来自同一只家犬。结论 丽江市家犬中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且有致病性菌株;此外,在一只家犬中,发现存在着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共感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641份标本(齐氏姬鼠334只,大绒鼠236只,其余71只),分离到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有4个疫点(白山母村、石龙村、新松村、大庆村)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另外2个点(长乐村、西门社区)未分到鼠疫噬菌体;9株鼠疫噬菌体中,8株分离自齐氏姬鼠,1株自大绒鼠;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及小(<0.5 mm)3种噬斑;4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齐氏姬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云南家鼠疫源地鼠疫菌在云南鼠疫菌遗传进化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种群流行演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地点、时间及分离源随机选取186株家鼠疫源地鼠疫菌,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以DFR+CRISPRs双重方法聚类分析划分基因簇,以MLVA26对基因簇再次聚类分析划分亚簇。结果 186株家鼠疫源地鼠疫菌中的184株聚为一个簇(家鼠鼠疫簇),其余2株为独立株;近史流行期、复燃流行期和2016年疫情分离株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簇,它们之间的位点差异至少有5个;复燃流行期菌株共有5个亚簇和6个独立株,其中2个亚簇为主要的基因亚簇,即滇西亚簇和滇西南-滇东-广西-贵州亚簇,它们之间有4个位点差异。结论家鼠鼠疫菌是云南鼠疫菌中最晚出现的菌株,近史流行期菌株与复燃流行期菌株菌株存在较大差异,而复燃流行期的鼠疫流行是复燃和扩散并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2017年剑川县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调查。方法 以距离鹤庆县疫点马厂最近的大庆自然村为中心进行调查,搜集自毙鼠、用鼠笼和自制的油条为诱饵捕鼠,解剖采集鼠类组织和血清,并采集调查地区的狗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对采集到的鼠组织和蚤样本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和鼠疫F1抗原检测,分离到的鼠疫菌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222只,捡获自毙鼠14只。齐氏姬鼠占38.14%(90/236),大绒鼠占32.63%(77/236),黄胸鼠占12.71%(30/236),其它鼠种占16.53%(39/236)。鼠染蚤率为47.03%(111/236)。共获蚤345匹,其中棕形额蚤占54.78%(189/345),特新蚤指名亚种占22.61%(78/345),方叶栉眼蚤占21.45%(74/345),其它蚤种占1.16%(4/345)。以上样本经细菌学检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从一只自毙黄胸鼠分离到鼠疫菌1株,鼠疫F1抗原阳性。并从该自毙鼠捡获的棕形额蚤和一只捕获的齐氏姬鼠染带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中各分离到鼠疫菌1株。共采集狗血清52份,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率57.69%(3/52)。采集鼠血清69份,鼠疫F1抗体阳性率72.46%(5/69)。结论 在剑川县大庆自然村确定了动物鼠疫流行,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采集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338份标本(黄胸鼠234只,臭鼩鼱43只,其余61只),分离到2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为8.58%(29/338),其中19株分离自黄胸鼠,分离率为8.12%(19/234),8株分离自臭鼩鼱,分离率为18.6%(8/43);4个乡镇全部有分离到鼠疫噬菌体,其中遮岛镇分离率最高为16.13%(5/31);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2.0 mm)及小(≤1.0 mm)3种噬斑;2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梁河家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黄胸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阐明云南剑川野鼠疫源地鼠疫菌种群的演化及其与云南省其他疫源地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按不同时间、不同疫点、不同分离源,随机选取24株剑川分离鼠疫菌进行研究;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以DFR+CRISPRs聚类分析划分簇,再以MLVA26对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4株剑川菌株中,20株菌聚为一个簇(剑川野鼠鼠疫簇);2017年疫情分离3株菌位于丽江野鼠鼠疫簇,与丽江菌株(2017LZ)存在2个位点的差异(N2577,M23);剩余1株为一个独立株;50年代菌株与其邻近的80年代菌株间位点差异未超过3。结论 剑川原野鼠疫源地的发现时间可往前推至上世纪50年代,同时疫情还波及过家鼠和人群;剑川县境内存在2种类型的野鼠疫源地,其鼠疫防控具有复杂性,应继续加强鼠间鼠疫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剑川县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方法2017年3—7月在剑川县用笼捕法捕获鼠形动物,无菌采集其股动脉血并提取DNA,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巴尔通体检测,对检测阳性的血液样本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结果从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及金华镇西门社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2只;经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208份,阳性率为55.91%;11种鼠形动物中有10种检出阳性,其中大绒鼠的阳性率为38.73%,齐氏姬鼠为72.49%,贝氏树鼩为7.14%,中华姬鼠为77.78%,赤腹松鼠、社鼠、褐家鼠为50.00%,大足鼠、巢鼠为100.00%;阳性样本经分离培养后获得19株巴尔通体。结论TaqMan探针荧光PCR技术是巴尔通体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剑川县鼠形动物中感染较高的为巴尔通体,受感染的鼠种较多,其中以齐氏姬鼠与大绒鼠较高,人群与外环境的鼠类接触存在感染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云南家鼠疫源地鼠疫菌在云南鼠疫菌遗传进化上所处的位置,及其种群流行演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地点、时间及分离源随机选取186株家鼠疫源地鼠疫菌,采用差异区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及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以DFR+CRISPRs双重方法聚类分析划分基因簇,以MLVA26对基因簇再次聚类分析划分亚簇。结果 186株家鼠疫源地鼠疫菌中的184株聚为一个簇(家鼠鼠疫簇),其余2株为独立株;近史流行期、复燃流行期和2016年疫情分离株分别处于不同的亚簇,它们之间的位点差异至少有5个;复燃流行期菌株共有5个亚簇和6个独立株,其中2个亚簇为主要的基因亚簇,即滇西亚簇和滇西南-滇东-广西-贵州亚簇,它们之间有4个位点差异。结论家鼠鼠疫菌是云南鼠疫菌中最晚出现的菌株,近史流行期菌株与复燃流行期菌株菌株存在较大差异,而复燃流行期的鼠疫流行是复燃和扩散并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云南省剑川县野鼠中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状况,以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威胁。方法 2017年1—4月在剑川县选取石龙、长乐、新松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用鼠笼法进行捕鼠;经鼠种鉴定后采集鼠肾脏及膀胱标本,用BSK-Ⅱ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培养;用实时定量PCR及巢式PCR分别检测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recA基因及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结果 ①共捕获10种439只鼠,其中齐氏姬鼠219只、大绒鼠165只,其余鼠种55只(中华姬鼠24只、贝氏树鼩13只、斯氏家鼠7只、巢鼠3只、灰麝鼩3只、赤腹松鼠2只、社鼠2只及大足鼠1只);② 439份标本均未分离培养到伯氏疏螺旋体;③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2.51%(11/439),其中中华姬鼠4.17%(1/24)、齐氏姬鼠4.11%(9/219)和大绒鼠0.61%(1/165);④11份阳性标本皆来源于剑川县石龙村,其余2个村的鼠标本未检测到阳性;⑤11份实时定量PCR阳性标本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检测皆为阴性。结论 云南省剑川县野鼠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感染,但鼠中病原体的载量较低,其传播给人群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