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山东省50岁及以上首次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03-2014年底在山东省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的相关资料,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22例,其中男性占76.7%,女性占23.3%;平均年龄为(56.9±6.4)岁;以已婚或同居者为主,占63.4%;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4.3%;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是194.0(83.5~301.0)个/mm3,基线时仅不同感染途径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4.200,P=0.003)。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与基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治疗前机会性感染情况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均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病毒完全抑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3,P=0.719)。结论 山东省50岁以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锦州市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高效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后免疫重建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4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现住址在锦州市自愿接受HAART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资料。依据研究对象在不同治疗时间段CD4+T细胞计数情况和增长情况,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两水平生长模型,拟合T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7例研究对象,CD4+T细胞均值为(243.64±204.33)个/mm~3,治疗12个月和超过2年的患者分别上升到(495.18±262.93)和(591.84±238.40)个/mm~3。两水平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入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线CD4+T细胞计数、基线HIV病毒载量、感染途径、WHO临床分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时间的三次项系数(σ2μ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锦州市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治疗后的免疫重建效果明显,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既往有偿供血集中感染HIV人群接受高效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04年12月31日为起始点开展双向性队列研究,选取唐河县某疫情高发村,收集所有HIV感染者和病人1995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相关感染、发病、实验室检测及死亡等信息。结果150例病例中,接受治疗124例,未治疗26例;25例死亡。从HIV感染到观察终点平均观察(10.3±1.2)年,接受治疗病人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63.1±123.2)个/mm3;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治疗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分别上升73.1、103.1和138.7个/mm3,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的体重平均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从治疗基线(58.1±6.2)kg到治疗第一年(59.8±7.1)kg和第二年(60.8±7.3)kg,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的前3年对HIV感染者/患者具有较好的免疫重建效果,可以使病人恶病质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淮安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2013年在淮安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的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治疗后病毒抑制率。结果共214例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治194例,死亡20例。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70.1±117.3)个/μl,治疗后3、6个月和1、2、3、4、5年与治疗前相比,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平均增加146.7个/μl,病毒抑制率为81.48%。有94例更换过抗病毒治疗药物,换药原因主要为药物不良。结论淮安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随访干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随访干预前后对河南省五个艾滋病防治示范县/市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社会支持度和服药依从性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评价。结果 基线和随访调查分别纳入研究对象911人和860人,其中抗病毒治疗者分别为798人和795人。HIV/AIDS患者基线与随访调查的社会支持总平均得分分别为(38.64±7.87)分和(40.36±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6,P<0.001);随访干预后调查对象各维度支持得分均高于基线调查平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研究对象基线与随访调查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与依从性差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48,P<0.001)。结论 随访干预可以有效提高HIV/AIDS患者社会支持和服药依从性,且社会支持得分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石家庄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的生存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石家庄市2005-2013年所有初次接受治疗的成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生存状态有关的影响因素,并应用Trend F-H方法分析不同基线CD4+T淋巴细胞组的生存率是否存在等级差别。结果 共纳入358例研究对象,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75/100人年,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91%、86%;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临床分期、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低。结论 石家庄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及时规范启动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TFRs占Tregs的比例与HIV感染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以2016—2020年于汉中三二〇一医院门诊就诊及随访的94例HIV感染者(包括未治疗者,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成功和免疫重建失败者)及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将CD3+CD4+Foxp3+ T细胞定义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将CD3+CD4+CXCR5+Foxp3+ T细胞定义为滤泡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 TFRs),分析TFRs占Tregs的比例与HIV RNA及CD4+ T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分析其在免疫重建成功与免疫重建失败HIV感染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TFRs/Tregs比值与HIV RNA呈负相关(r=-0.276,P<0.05),与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579,P<0.05)。结论 HIV感染者TFRs占Tregs的比例越高,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凉山州昭觉县成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昭觉县2005年1月1日~2017年3月20日入组参加抗病毒治疗的成年HIV/AIDS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生存死亡信息,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 截止观察日止,2 216例研究对象中仍在治疗者1 528人(68.95%),因艾滋病死亡者222人(10.02%),平均生存时间为17.64月,中位生存时间13月,治疗时间少于12月者99人(44.59%)。第1~5年的累计生存率为0.93、0.90、0.88、0.86、0.8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基线CD4+T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入组治疗时是否存在艾滋病相关疾病或症状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均有P<0.05)。结论 昭觉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对患者生存状况,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治疗成效。  相似文献   

9.
郭萌  刘聪  梅芳华  郑武  蔡昆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8):1027-1030
目的 观察湖北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结果,分析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湖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6个月的1 665例HIV感染者进行病毒载量检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分析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 665例HIV感染者中,男性占73.3%,平均年龄为(50±15.1)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220.38±172.37)个/mm3。检测结果为病毒抑制失败率(VL≥1 000 copies/mL)占9.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同性传播(OR=2.789)、异性传播(OR=5.019)、静脉吸毒传播(OR=12.867)、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OR=1.773)是HIV感染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湖北省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应注意鉴别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CD4~+T淋巴细胞数量,评估HIV/AIDS人群免疫状态,为采取针对性的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台县域内连续3年(2017-2019年)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淋巴细胞的150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CD4~+淋巴细胞计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之间采用χ~2检验,对人群的免疫状态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50例中,HIV感染者88例,艾滋病人62例;14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例未治疗。2017-2019年,HIV/AIDS人群CD4~+T淋巴细胞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高于AIDS患者,不同时间CD4~+T淋巴细胞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2019年,免疫缺陷发生率分别为79.33%、73.33%和73.33%,其中重度免疫缺陷发生率依次为29.33%、16.67%和20.00%,无缺免疫缺陷和轻度免疫缺陷病例占比逐年上升,中重度免疫缺陷发生率逐年下降,但重度免疫缺陷在2019年稍有反弹,免疫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台县HIV/AIDS人群免疫缺陷发生率较高,抗病毒治疗减轻了免疫系统损害程度延缓了疾病进展。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减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AIDS患者基线CD4+细胞计数和CD4/CD8水平对免疫重建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24个月HAART治疗且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的患者共90例纳入研究,根据其治疗完成后CD4+细胞数分为3组:免疫无反应者(INRs)(<200个/μL),免疫应答不足(IIRs)(200~500个/μL)和免疫应答(IRs)(>500个/μL);比较3组之间的特征及动态CD4+细胞计数,进行免疫重建的因素分析。结果3组基本特征比较发现,CD4+细胞基线值与确认HIV至HAART治疗开始时间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病毒治疗后,IRs组CD4+细胞计数明显高于INRs和IIR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表明HAART治疗1年时CD4+细胞数达到最高预测价值。结论早期开启HAART可以减少免疫重建失败率。结合CD4+细胞基线数和CD4/CD8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有效预测HAART治疗后免疫重建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后BMI变化的动态趋势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柳州市开始抗病毒治疗、年龄≥ 15岁、治疗基线、第(6±2)个月和(12±2)个月BMI值均有体重记录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体重、身高数据计算BMI。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BMI随时间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 871例研究对象治疗基线、第(6±2)个月和(12±2)个月BMI值分别为(20.65±3.32)、(20.87±3.22)和(21.18±3.20),3个时段的BM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6,P<0.001)。治疗后BMI随时间推移而提升(F=37.25,P<0.001),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WHO临床分期。结论 柳州市HIV/AIDS抗病毒治疗前BMI诊断营养不良所占的比例较高,接受抗病毒治疗后BMI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患者身体营养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郑武  笪琴  张薇  汤恒  彭国平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1):1325-1328
目的 分析湖北省接受艾滋病HAART患者CD4+T淋巴细胞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筛选2012年1月1日以后接受HAART的成年患者,利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患者的基线、治疗后6、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1 843例研究对象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为(218.94±143.96)个/μl,接受HAART后6个月为(334.31±188.62)个/μl,12个月后为(382.79±204.44)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 856.98,P=0.000)。影响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开始治疗年龄、WHO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受性别、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治疗年龄、初始治疗方案等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呈线性上升趋势;其中,女性、开始治疗年龄越小、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初始治疗方案含二线药物的患者上升较快。受WHO临床分期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上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WHO临床分期越靠前,上升速度较快。 结论 湖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HAART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受多种因素影响,建议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早开展HAART,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STUDY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impact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on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markers of HIV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IV infected women. DESIGN: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Women's Interagency HIV Stud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at enrolled women between October 1994 and November 1995. SETTING: Six clinical consortia based in five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NY; Washington, DC; Los Angeles, CA; San Francisco, CA; and Chicago, IL).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1691 HIV seropositive women with a study visit after April 1996. MAIN RESULTS: Beginning in April 1996, the self reported use of HAART increased over time, with more than 50% of the cohort reporting HAART use in 1999. There was a 23% decline per semester in the incidence of AIDS from April 1996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29% to -16%). Furthermore, there was a 21% decline of the semiannual mortality rates among those with AIDS at baseline (95% CI -27% to -14%) and an 11% decline among those AIDS free at baseline (95% CI -3% to -18%). CD4+ lymphocyte counts either increased (women with baseline AIDS) or stabilised (women without baseline AIDS) after April 1996, and HIV RNA levels dramatically declined in both groups, although the percentage of women with HIV RNA above 4000 cps/ml remained stable at approximately 40% since mid-1997. CONCLUSIONS: Despite concerns regarding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ies in this population, the use of therapies led to improved immunological function, suppressed HIV disease activity, and dramatic declines i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HIV/AIDS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情况及可能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6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及以上合并HIV感染的6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其治疗情况,分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组(51例)及非HAART组(10例),另选取30例非HIV感染维持血液透析大于3个月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血钙、血磷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等矿物质代谢的评估指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观察组中,血钙、血磷、iPTH的达标率分别为47.54%(29/61),24.59%(15/61)和21.31%(13/61);与对照组相比,在血钙、血磷、iPTH、HGB及ALB的平均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观察组中,HAART患者血钙、iPTH指标均高于非HAART患者,血磷指标低于非HAART患者(P均<0.05).结论广西地区维持性血液透析HIV/AIDS患者矿物质代谢异常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对于该人群的透析方式、HAART方案、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