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数据,了解十二指肠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16年1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主要包括十二指肠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术前术后治疗、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十二指肠GIST病人279例。男性149例(53.4%),女性130例(46.6%)。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D2段最常见,共129例(46.2%),肿瘤大小为4.0(2.5~6.0)cm。根据改良NIH分级标准,极低危病人46例(16.5%),低危病人90例(32.2%),中、高危病人113例(40.5%),此外有30例(10.8%)病人接受了术前伊马替尼治疗,未进行术后危险度分级。行局限性切除术的病人共232例(83.2%),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共47例(16.8%);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1%(56/279)。行传统开放手术者144例(51.6%),行腹腔镜手术者135例(48.4%)。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人。与行局限性切除术病人相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肿瘤直径较大(Z=-3.229,P=0.001),且中、高危病人比例较高。279例病人中,253例病人成功获得随访,随访率90.7%。随访时间33.2(1~180)个月。所有病人5年总存活率为85.0%。两组病人的5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vs.84.6%,P=0.548)。结论十二指肠GIST主要位于十二指肠D2段,手术方式以局限性切除术为主,局限性切除术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长期疗效两者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血栓调节蛋白(TM)在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3组:1对照组:加入与TNF-α等体积的PBS培养细胞6 h;2 TNF-α组:TNF-α终浓度为10 ng/ml孵育细胞6 h;3 BAY11-7082抑制组:BAY11-7082终浓度2μg/ml孵育细胞1 h阻断NF-κB通路后再用10 ng/ml的TNF-α干预细胞6 h。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标仪检测TM蛋白、mRNA表达及活性强度。结果 TNF-α组相比与对照组和BAY11-7082抑制组在TM的蛋白、mRNA水平上均明显降低(P<0.05),TM活性也明显减弱(P<0.05)。而BAY11-7082抑制组相比与对照组在TM蛋白水平和活性均无差异,在mRNA水平上升高(P<0.05)。结论 TNF-α可明显降低TM表达,并抑制其活性,NF-κB通路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慢性腰腿痛病人中约有1/3者骶髂关节错位。一般多见于女性,占发病的50%以上。骶髂关节错位(包括前错及后错)多伴有坐骨神经及梨状肌损伤。临床上表现出复杂的坐骨神经痛及盆腔症状体验。笔者用于法治疗50例骶髂关节错位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焦油和尼古丁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VECs,分别与不同浓度焦油(终浓度分别为1mg/L、10mg/L、20mg/L、50mg/L和不同浓度尼古丁终浓度分别为(10-9 mol/L、10-7 mol/L、10-5 mol/L、10-3 mol/L)共同孵育6h后,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技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其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将不与焦油和尼古丁共培养HUVEC S作为对照组。结果:不同浓度焦油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并随着焦油浓度升高,ICAM-1的蛋白H和mRNA水平也升高(P<0.05)。而尼古丁各浓度组及对照组ICAM-1蛋白和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油可上调HUVECs的ICAM-1表达。  相似文献   
5.
脊源性乳痛症临床X线诊断及手法治疗效果观察赖斌,吕萍(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内儿科)关键词乳痛症;脊源性;X线诊断乳痛症为育龄妇女常见病。临床上以乳痛为主要症状,触诊可有肿块,也可无。引起乳痛的原因诸多,有内分泌性、肌性、神经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刺激足三裹、中脘穴封胃及十二指肠变形改变的作用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一组共30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表现为胃及十二指肠变形的病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形26例,其中15例有球部变形,但无壁宠;11例有球部变形,有壁宠;胃窦部痉挛4例。当发现变形改变後随即采用针刺足三裹、指按中脘穴得气後观察变形器官的变化。结果 经刺激足三裹、中脘穴後,28例在短时间内(3.6分钟)即见效,十二指肠变形之球部舒展、充盈如常,壁瓮显示清楚,粘膜亦显示清晰,胃窦部变形缓解.窦腔变宽,蠕动波出现;2例有所改善。结论刺激穴位後封胃及十二指肠变形改变有明显作用,有利于胃、十二指肠良、恶性变形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封定性诊断意义较大,又无副作用。在上消化道造影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胃及十二指肠变形改变後,刺激足三裹、中脘穴具有良好效果,是提高龛影显示率、缓解痉挛的一种见效快、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烟焦油与尼古丁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从人脐静脉中分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分离、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CCK-8法、BrdU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焦油与尼古丁对HUVECs增殖的影响。结果1、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显示人脐带中分离、培养的HUVECs阳性率大于95%。2、细胞培养至6 h,50 mg/L焦油组A(450)值低于对照组A(4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至24 h,50 mg/L 焦油组A(450)值低于其他各组 A(450)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浓度尼古丁组6 h、24 h 与对照组相比随浓度的升高,A(450)值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细胞培养至6 h,不同浓度焦油组BrdU 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培养至24 h,50 mg/L 焦油组BrdU 阳性率低于其他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尼古丁组6 h、24 h与对照组相比BrdU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0 mg/L焦油抑制HUVECs的增殖,尼古丁具有增强HUVECs增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北京和河北6家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分布的特点及其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北京和河北6家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得到的543株细菌培养阳性菌株鉴定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6.76%)、肺炎克雷伯菌(14.36%)、肠球菌(11.79%)、大肠埃希菌(10.497%)、表皮葡萄球菌(6.4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呈逐年递增趋势。结论北京和河北6家医院血液科3年住院患者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有所变迁,临床应及时掌握其动态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细菌所致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相关的肝毒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4月20日应用伏立康唑治疗至少2个剂量的患者。比较了发展为肝毒性和没有发展为肝毒性患者的特征,对患者的特征及肝毒性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年龄、基础疾病、肝病史、治疗持续时间、合并使用的其他肝毒素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 lojistic 回归分析。结果18.6℅发生肝毒性,其中8.6℅(6/70)为生化肝毒性,10℅(7/70)为临床肝毒性。没有患者因为肝毒性停止治疗。可以认为使用伏立康唑≥10 d 和﹤10 d 生化肝毒性和临床肝毒性发病率不同,莫沙必利、莫西沙星是引起临床肝毒性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伏立康唑具有较高的肝毒性风险,尤其是合并使用肝毒性药物,使用时应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0.
<正>热敏灸疗法的研究始于1988年,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医学目前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并产生其他非热感觉。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日新教授及团队发现上述现象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艾灸此类腧穴会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腧穴热敏化现象。陈日新教授及其热敏灸团队依据腧穴热敏化理论,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