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胶原抗体诱导性关节炎(CAIA)是一种新颖的关节炎小鼠模型,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相比,CAIA不需要7周以上才出现关节炎表型,对于CIA模型不敏感的品系也有较好的诱导效果.然而,使用的高剂量诱导剂,一方面给小鼠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另一方面也导致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的不必要浪费.降低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和脂多糖(LPS)的使用剂量,在避免模型小鼠死亡,节约5-克隆胶原抗体混合物的同时,成功高效诱发C57BL/6小鼠关节炎模型,为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组织结构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猕猴安乐死后,完整取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经多聚甲醛(PFA)固定,制作石蜡切片及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基本结构及细胞分布状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分泌的激素及受体;比较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染色的效果,对下丘脑组织的部分细胞组成进行鉴定。结果 下丘脑区域呈中空漏斗状,垂体状似豌豆,左右肾上腺位于两侧肝肾之间;HE染色显示下丘脑区域主要分布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垂体分神经垂体、腺垂体,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构成;免疫组化检测到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并表达糖皮质激素受体(GR),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并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1(CRHR1)和GR,肾上腺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ACTHR);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的结果更好的显示出下丘脑中包含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作了猕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切片,并观察了其相关解剖学、形态学特征,为模拟人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生理和病理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研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无菌分离猕猴冠状动脉,胶原酶短暂消化后采用组织黏附法分离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选CD31阳性细胞,确定内皮细胞纯度;经前列腺素E2(PGE2)刺激后,以CCK-8法和高内涵细胞成像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以Transwell法和Matrigel胶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体外成管功能。结果 猕猴冠状动脉原代细胞在10~14 d细胞覆盖培养瓶面积的80%左右,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和铺路石状。流式检测其纯度为31.7%左右,分选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再次检测内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PGE2能显著上调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结论 该研究成功建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功能研究表明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可以作为模拟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当今女性不孕症患者呈上升趋势,而其中免疫因素造成的不孕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通过观察不孕者与女性免疫性抗体的关系,并运用中医药周期疗法对免疫性不孕的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12岁以内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8例55眼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其中31例43眼同时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眼部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达83.33%。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行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且手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疗效一直存在争议,PI3K/AKT通路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抗凋亡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探讨NACT对宫颈鳞状细胞癌AKT通路中AKT及P-AKT的表达对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变化与NACT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11-03-01-2016-03-3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 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行NACT前后AKT和P-AKT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NACT前AK和P-AKT的阳性率分别为93.6%和72.3%,化疗后阳性率分别为44.7%和36.2%,NACT前后比较,AKT和P-AKT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20.87±3.31,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计数为16.47±3.44,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LMvD明显降低,t=6.32,P<0.001.化疗前宫颈鳞癌AKT阳性的LMvD为21.14±3.19,高于阴性组(17.00±3.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化疗前后LMvD的表达(rs=0.39,P=0.007)与化疗前后P-AKT的表达(rs=0.66,P<0.001)均呈正相关.化疗后LMvD与化疗后AKT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8,P<0.001.淋巴结转移与化疗前后LMvD均呈正相关(rs=0.44,P<0.001;rs=0.36,P=0.013).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LMvD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结论 化疗前P-AKT的表达及化疗后AKT和P-AKT的表达与肿瘤微淋巴管生成呈正相关,LMvD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化疗前P-AKT的表达有可能作为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8.
有效运载和传递生长因子以调控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行为是组织工程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高分子纳米粒子是包载生长因子的候选载体之一.介绍了组织工程研究中若干常用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对包载生长因子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及其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种类材料和制备工艺的优势与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多种包载生长因子的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顺磁性的纳米纤维复合支架γ-Fe2O3/nHAP/PDLLA在弱磁场下体内诱导新骨形成的功效.方法:纳米纤维复合材料支架通过电纺丝方法制成,支架内部的微观结构用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将支架植入兔横突根部骨缺损处并在12周后处死动物,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支架在动物体内原位诱导新骨形成和胶原蛋白沉积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