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89篇
预防医学   126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98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超临界提取黑龙江类叶牡丹果实中脂溶性性化学成分,GC-MS分析其组成,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应用超临界-CO2法提取类叶牡丹果实,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成分分析测定,对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提取物采用微量二倍连续梯度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平板转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共鉴定出了40个化学成分,相对百分含量占总离子流成分的94.24%,脂肪酸酯类占38.707%,其中甲酸异戊酯(isopentyl formate)相对含量最高,达到了22.536%,脂肪酸类化合物占36.88%,脂肪醇占8.005%,烷烃占5.51%,尚含醚、酮类、烯烃类、生物碱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提取物对各菌株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结论:类叶牡丹果实超临界-CO2提取的脂溶性成分脂肪酸酯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本方法为类叶牡丹果实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析提供了一种选择,且提取物对4种菌株均有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多药耐药基因1 (MDR1) mRNA和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空白组给予0. 5%二甲基亚砜(DMSO),核因子-κB(NF-κB)激动剂组给予5μmol·L-1阿霉素,NF-κB抑制剂组给予25μmol·L-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实验组单独或联合激动剂或抑制剂给予5,10,25,50μmol·L-1熊果酸。培养48 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MDR1 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糖蛋白和核蛋白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5,10,25,50μmol·L-1熊果酸分别使MDR1 mRNA的表达下调了7. 41%,15. 58%,28. 75%和44. 21%(IC50=66. 04μmol·L-1),P-糖蛋白的表达下调了23. 36%,37. 23%,43. 07%和64. 23%(IC50=26. 27μmol·L-1)。与空白组相比,5,10,25,50μmol·L-1熊果酸分别使P65的表达下调了13. 73%,28. 92%,44. 07%和56. 77%(IC50=34. 07μmol·L-1),且熊果酸和PDTC在5~50μmol·L-1均能明显抑制阿霉素诱导的P6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熊果酸可显著抑制K562/ADR细胞MDR1 mRNA和P-糖蛋白的表达,且对抗阿霉素的诱导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DR1 mRNA和P-糖蛋白的上游调控信号通路NF-κB位点核蛋白P65的表达;减少NF-κB的核转位,从而抑制NF-κB活性并干扰MDR1基因转录,最终导致MDR1 mRNA及P-糖蛋白表达量的下调。  相似文献   
3.
入院护理服务中,安全性是医院的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护理安全即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将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护理制度,正确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以确保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安全的治疗和康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部器官老化速度不断加快,消化系统的发病几率也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的消化系统存在很多的隐患,这将增加护理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出现护理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面斜裂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现将我科收治的 1例报道如下。患者 ,女 ,9岁。主诉 :“先天性鼻裂 9年”。患者出生后即被发现双侧鼻孔间有一凹沟 ,偏左侧。双侧鼻孔通气正常 ,既往体健 ,家族中无类似遗传病史。查体 :鼻部有一裂沟 ,偏左侧 ,鼻小柱宽 ,双鼻孔不等大 ,鼻孔朝前 ,分离较远 ,无唇裂 ,双眼眶间距较宽。临床诊断 :先天性面斜裂。全麻下行先天性面斜裂整复术 ,术后创口Ⅰ期愈合。先天性面斜裂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一般认为在胚胎第 6周和第 7周时 ,致畸因子如病毒、辐射、毒素等影响面突的外胚间充质细胞 ,使面突的生长停止或减慢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在全舌或近全舌切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15例舌癌(全舌或近全舌切除)患者,肿瘤根治术后应用股前外侧组织瓣同期修复,皮瓣大小为6 cm×10 cm^8 cm×15 cm,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要求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结果15例皮瓣均成活,术后发生血管危象1例,经探查及相应处理后完全成活。术后于门诊随访12~48个月,平均30个月,舌部受区皮瓣成活良好,术后6个月患者张口度、咀嚼功能恢复良好,但是吞咽及语音功能欠佳;大腿供区运动功能良好,无麻木、疼痛不适。结论全舌或近全舌切根治术后遗留的组织缺损,以游离股前外侧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可以较好的恢复舌的部分功能及外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并比较采用临床路径治疗的145例和非临床路径治疗的45例MPP患儿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愈率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临床路径的变异情况。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为9 d(6~10 d),短于非临床路径组的10 d(7~12.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愈率93.8%,高于非临床路径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住院费用为4 696.5元(3 608.3~5 677.6元),高于非临床路径组的3 175.3元(2 490.8~4 585.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路径变异率48.3%(70/145)。结论实施MPP临床路径可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但该路径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变异率较高,仍需加以完善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现状以及受教育程度与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为护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食管癌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的农村对食管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2)采取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组均数比较用方差检验,受教育程度与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病人总体生存质量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较低,认知功能较好,失眠症状较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较高,认知功能较差,失眠症状较轻。受教育程度与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与疼痛(r=0.080,P<0.05)、失眠(r=0.076,P<0.05)、恶心呕吐(r=0.072,P<0.05)、便秘(r=0.087,P<0.05)、腹泻(r=0.084,P<0.05)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与经济困难(r=-0.085,P<0.05)呈负相关。结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受疾病的认知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生存质量受心理压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先看病后付费"政策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方法:运用史密斯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并运用情景分析法识别影响政策发展的关键事件。结果: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满意度较高,但政策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共识别了六个影响政策发展的关键事件。结论:政策未来的发展中,以乐观情景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相关部门应对政策进行优化,致力于乐观情景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试论患者权利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患权利,是医疗体制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保护患权利,必须制定和落实相关法律,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素质。保护患权利,必须保护弱势群体,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素质。保护患权利,必须加强医疗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患的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的DVT发生情况及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我院2018-07—2019-06期间入住ICU的危重症患者,以Caprini量表为依据,将患者分为高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100)和低危组(Caprini评分10分,n=8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DVT发生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找出DVT发生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ICU危重症患者DVT的发生率为5.3%;相对于低危组,高危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脑卒中、脓毒症、深静脉穿刺置管比例均显著增高(P均0.05),同时,左足背动脉血流流速显著减慢[41.8(30.3,48.5) vs.47(35,57.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OR=1.026,95%CI 1.003~1.049,P=0.025)、合并脑卒中(OR=9.398,95%CI 1.142~77.322,P=0.037)、深静脉置管(OR=2.451,95%CI 1.022~5.876,P=0.044)是高危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的危重症患者中,高危DVT患者的占比较高,合并脑卒中、行深静脉置管及左足背动脉流速减慢增加患者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