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路径式营养管理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78)和对照组(n=78),干预组采用路径式营养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7d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体质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等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红蛋白(126.09±16.69)g/L、前白蛋白(208.74±38.51)mg/L、BMI(22.28±2.05)kg/m2、PNI(46.62±4.0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4);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3)。结论 路径式营养管理能有效改善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胸腺肿瘤是胸部实体肿瘤中相对罕见的一个类型,却是成人最常见的纵隔肿瘤~([1])。其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3. 93/100万人,明显高于基于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所统计的2. 14/100万人(北美地区);同样在该数据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亚裔人群的发病率(3. 74/100万人)显著高于白种人(1. 89/100万人),与中国的发病率接近~([2])。胸腺肿瘤的总体发病率低,大致为肺癌发病率的1/100、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的预测价值及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224例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6例、女38例,平均年龄(63.08±8.42)岁。根据患者入院首次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结果计算PNI并进行PG-SGA评估。根据PNI值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PNI≥45,60例)和营养不良组(PNI<45,164例),根据PG-SGA评分将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PG-SGA<4,75例)和营养不良组(PG-SGA≥4,149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及体重指数(BMI)的纵向变化,并分析PNI与PG-SGA对营养评估的一致性。结果不同PNI分组患者的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在围手术期的纵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PG-SGA分组患者的前白蛋白在围手术期纵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G-SGA分组患者的BMI在围手术期纵向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一致性Kappa系数为0.589(P<0.001)。结论 PNI和PG-SGA均能一定程度上预测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营养风险,PNI为客观监测指标,PG-SGA为主观评价指标,两者联合使用对食管癌患者进行营养评估能更全面地反映和预测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术后胸胃漏的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胃漏是食管癌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国内外文献报道均少见,我院从1998年1月~2007年11月共行食管癌手术3826例,共发生食管癌术后胸胃漏21例(0·005%),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漏的临床防治。1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48~69岁;经左胸行食管癌手术9例,经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比较单纯胸腺瘤与合并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手术预后。方法1992年至2012年中国胸腺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hTymomas, ChART)数据库录入的18个胸外科中心诊断胸腺瘤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分为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合并组)和单纯胸腺瘤组(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共1,85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合并肌无力组及单纯胸腺瘤组分别421人和1429人,行胸腺全切的比例分别是91.2%和71.0%(P<0.05);肌无力组患者的WHO病理类型多分布于AB、B1和B2型,优于单纯胸腺瘤组(P<0.05);合并肌无力组的Masaoka分期较早(I和II期)的比例高于单纯胸腺瘤组。5年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在MG组和非MG组中分别为93%和88%;83%和81%(P=0.034);在Masaoka III、IVa和IVb期胸腺瘤患者中,合并肌无力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单纯胸腺瘤患者(P=0.003)。在进展型胸腺瘤患者中,MG组和非MG组患者的Masaoka III、IVa、IVb的构成比相似,组织学结果中,MG组的AB/B1/B2/B3型的比例高于C型比例更高的非MG组(P<0.001)。整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G、WHO分型、Masaoka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和临床切除状况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中,WHO分型、Masaoka分期和临床切除状况是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虽然重症肌无力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但是在胸腺瘤患者中,合并MG的患者预后较优,尤其是Masaoka分期晚期的患者,可能与疾病的早期发现、病理类型分布相对较好、整体R0切除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胸腺肿瘤术后放疗尚存在争议,此研究目的为评价术后放疗在I期-III期胸腺肿瘤中的作用。方法搜索中国胸腺瘤研究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of Research for hTymomas, ChART)数据库中1994年至2012年接受手术切除未行新辅助治疗的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的资料。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决定死亡风险比。结果 ChART数据库中I期-III期胸腺肿瘤共1,546例。其中649例(41.98%)接受术后放疗。术后放疗与性别、组织学类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胸腺切除程度、是否完全切除、Masaoka-Koga分期及辅助化疗相关。手术后辅助放疗患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0%和80%、81%和63%,而单纯手术者5年、10年总生存和无瘤生存分别为96%和95%、92%和90%,两组生存有统计学差异(P=0.001, P<0.001)。单因素表明年龄、组织学分类(WHO)、Masaoka-Koga分期、是否完全切除和术后放疗与总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组织学分类(WHO)(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29)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3)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重症肌无力、组织学分类、Masaoka-Koga分期、手术方式、术后放疗和是否完全切除与无瘤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组织学类型(P<0.001)、Masaoka-Koga分期(P=0.005)和是否完全切除(P=0.006)是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亚组分析表明不完全切除患者接受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10, P=0.017)。然而,完全切除者接受术后放疗则会降低总生存和无瘤生存(P<0.001, P<0.001)。结论此回顾性研究表明不完全切除I期-III期胸腺肿瘤患者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总生存和无瘤生存。但是,对于完全切除患者,术后放疗总体上并未显示出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电视纵隔镜和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28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颈部纵隔镜检查术23例,胸骨旁纵隔镜检查术5例。肺癌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测纵隔淋巴结转移N3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结果 术前怀疑或已确诊的肺癌共28例中,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20例(鳞癌11例,腺癌9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阳性中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2(16例)行新辅助化疗,后再手术;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M(4例)行放化疗;阴性者剖胸探查,术后病理证实肺腺癌3例、肺鳞癌1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与纵隔镜检查结果相符),肺炎性假瘤2例,肺结核瘤2例。28例肺癌纵隔淋巴结经CT和纵隔镜检查,分别与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对照,CT(诊断标准按淋巴结≥1.0cm为阳性)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其中7例证实为转移癌,5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CT诊断纵隔淋巴结阴性16例,其中病理证实4例均为转移癌,12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纵隔镜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术后病理证实20例均为转移癌;诊断8例为淋巴结炎性反应,术后病理证实其中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CT灵敏度63.6%,特异度70.6%,阳性预测值58.3%,阴性预测值75%;电视纵隔镜灵敏度95.2%.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7.5%。结论 电视纵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分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都大大高于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治疗颈段、胸上段食管癌(肿瘤上极距胸廓入口下方≤3cm)的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2例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食管癌根治术122例,姑息切除术15例,总手术切除率为96.5%,探查术5例。主要重建手术术式包括:单纯剥脱胃代食管术、结肠代食管术、空肠代食管术、胸大肌皮瓣重建术;右胸-上腹-颈三切口胃代食管术、全喉切除+胃代食管术、管胃代食管术,左胸-颈两切口、胃代食管术。结果住院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结肠坏死致严重感染,1例姑息切除后胃气管漏致肺部感染,1例胃大量反流误吸。9例患者食管上切端发现癌残留。8例颈段食管癌和21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包括空肠坏死、结肠坏死、喉返神经损伤、肺部感染、吞咽功能障碍、食管反流。随访117例,随访率85.4%(117/137),随访时间1~5年;失访20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48%和31%。Ⅰ、Ⅱ、Ⅲ、Ⅳa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61.2%,25.0%和5.0%。结论颈段和肿瘤上极距胸廓入口下方≤3cm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在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术后功能保留和恢复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经食管床高位食管胃机械吻合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用新术式治疗食管中、下段癌和部分上段癌的可行性。方法:本组全部经左胸第五肋间后外侧切口剖胸。用国产弯管形吻合器经食管床作食管胃端侧吻合。吻合部位在主动脉弓上、胸顶或颈根部(超胸顶)。在主动脉弓下折叠缝合胸胃小弯侧,使成直径4cm~5cm的管状。结果:本组共103例,有102例一次吻合成功。96例作主动脉弓上或胸顶吻合,7例作颈根部吻合。全组切缘均阴性,无吻合口瘘、狭窄及胃梗阻,无手术死亡。胸胃经食管床距离短,可最大限度的切除有癌灶的食管;吻合口和幽门区张力小,可减少吻合口瘘和幽门痉挛。胸胃在食管床内,可减少创面渗出,减轻对心肺压迫,减轻返流。由胸内游离颈根部食管,可减少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不作颈部切口。结论:此术式融合了食管胃机械吻合、经食管床、缩小胸胃,经胸作颈根部吻合多个术式的优点,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大部分食管中、下段癌及部分胸上段癌患者。  相似文献   
10.
肺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仅占肺部原发肿瘤的0.25%~0.5%.其症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组织学来源有争议,术前几乎不能明确诊断,常误诊为肺癌、结核,最后需手术后病理检查,甚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