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105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DebakeyIII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隔绝术 (EVE)后CT评估的方法及价值。 方法  5 1例De bakeyII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EVE手术治疗。主要检查内容为移植物的形态、位置 ;移植物内的血流通畅度 ;有无内漏及夹层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近期CT所见 :1例术后 7天CTA检查发现移植物中段少量内漏。 4例于术后 7天发现假腔血栓化不彻底 ,有远端血液反流入假腔。 1例移植物失去正常形态 ,但血流通畅 ,未处理。其余均未发现真腔外异常血流影像。结论 主动脉夹层EVE术后CT评估具有图像重建方式多样、提供的信息量大、可准确测量、图像直观易理解、成像清晰、可观察周围组织、易检出并发症等优点 ,应作为首选的术后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症状可分为间歇性跛行和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两大症候群,尤以后者对患者的肢体乃至生命威胁巨大。所谓CLI,其严格定义为:①肢体静息痛持续发作2周以上,且需应用止痛剂,踝部动脉收缩压≤50mm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mmHg;或②溃疡形成、坏疽且踝部动脉收缩压≤50mmHg,或趾动脉收缩压≤30mmHg。简言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旁路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单侧长段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6 ~ 90岁,平均(73±6)岁.所有患者的诊断经CT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硬化闭塞.均采用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前、后检测血管流速,踝/肱指数.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5、7、10年累积通畅率和5、7、10年保肢率.结果 本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无死亡和截肢.35例(87.5%)随访1 ~13年,平均(5.7±2.8)年.ABI由术前平均0.23±0.10升至术后0.5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1,P=0.000).术前彩超检测腘动脉及胫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4±6)cm/s和(10±4) cm/s,术后分别升至(34±10)cm/s和(22±7)cm/s.术后5、7、10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60.1%,44.3%,25.3%和93.5%,86.8%,57.9%.术后5,7,10年保肢率分别为:97.5%,95%和90%.结论 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长段闭塞症,股-股深人工血管旁路术安全有效,本术式可用于不适合腔内治疗和开腹手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技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一站式”治疗的意义。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予以AngioJet 机械血栓抽吸术联合左髂静脉PTA术(9例术中造影见左髂静脉狭窄)完成“一站式”治疗。结果 全部28例病人,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病人在术中可见静脉血流恢复通畅。2例出现穿刺点周围皮下淤血,13 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术后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住院日(3.9±1.1)d。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一站式”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卧床时间短、住院时间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管腔内成形术(pere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PBSC)注射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的82例患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4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行PTA术联合自体PBSC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行单纯PTA术,比较两种方法之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接受治疗.治疗组ABI由术前0.32±0.11提高至术后第3个月的0.50±0.14和术后第6个月的0.49±0.13(t=-6.765和-6.040,P<0.05),TcPO_2由术前(26.1±2.3)mm Hg提高至术后第3个月的(32.7±4.2)mm Hg和术后第6个月的(34.5±2.7)mm Hg(t=-8.901和-14.250,P<0.05),对照组ABI由术前0.30±0.12提高至术后的0.47±0.15及0.47±0.13(t=-5.631和-5.873,P<0.05),TcPO_2由术前(25.9±2.4)mm Hg提高至术后第3个月的(28.9±2.9)mm Hg及术后第6个月的(28.9±2.1)mm Hg(t=-5.090和-5.389,P<0.05).治疗组术后TcPO_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A和自体PBSC注射是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有效的手段,自体PBSC注射有持续性升高TcPO_2的作用,两者的联合运用效果优于单纯PTA术.  相似文献   
6.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时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处理原则。方法:对116例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中62例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受到干扰,其中2例完全遮蔽,19例有临床症状,而术前行颈外动脉-椎动脉旁路者,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后无不适症状。结论:完全遮蔽左锁骨下动脉可引起左侧椎动脉的急性严重缺血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根据夹层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选择性实施左锁骨外动脉-左椎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前后患者血压和肾功能变化的观察,初步探讨此术式对患者血压和肾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共观察111例。以平卧位右上肢肱动脉无创血压为标准,术前和术后2周、3个月进行观察。术前、术后1周内每日、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血尿素氮和肌酐。测量患者术前、术后降主动脉真腔内径、肾动脉内径,了解肾脏真、假腔供血情况。结果:术前并存高血压82例,术后高血压改善34例(41.55)。术前肾功能正常者94例,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术前肾功能异常者17例,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一过性加重。术后肾动脉内径增大2例,高血压均明显改善,肾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肾动脉恢复真腔供血9例中,6例高血压改善,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善。术后主动脉真腔明显增粗11例,7例高血压改善,结论:手术对患者血压的影响主要为在原有高血压基础上的改善,术后肾脏血供的改善、主动脉真腔增粗,血流阻力降低,可能是改善高血压的机制。手术对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主要依赖于患者本身肾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内漏的处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EVGE)中内漏的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方法:对116例接受EVGE的Stanford B型TAD患术中出现的内漏采单纯球囊扩张、增加延伸移植物(cuff)封堵和促凝的方法进行处理。结果:术中出现中即时内漏17例(14.65%,17/116),10例采用球囊扩张。8例有效(内漏量减少),无治愈病例;10例采用cuff,均有效,治愈7例;4例采用促凝处理,有效、治愈各1例。术中处理后带漏9例(7.76%,9/116)。内漏组死亡2例(10.50%),非内漏组死亡2例(2%)。结论:对于TAD患,单纯球囊扩张对EVGE术中内漏尤其近端内漏的治疗效果并非最佳,cuff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外科诊断、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5月至2008年5月22年22收治的7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采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明确诊断;63例患者(共72个瘤体)成功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偏瘫2例;暂时性脑神经损伤17例,永久性脑神经损伤4例.随访62例,随访率88.6%,失访8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3.8±1.1)年.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2例术后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而未能手术切除的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死亡. 结论 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是颈动脉体瘤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根据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术中充分暴露、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及维持脑供血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最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全部内脏动脉瘤的60%,仅次于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位于腹部动脉瘤第3位[1].脾动脉起源变异合并脾动脉瘤甚罕见.自2002年9月至2009年9月我们共收治脾动脉瘤13例,其中有4例脾动脉瘤的脾动脉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