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气道瘘包括食管气管瘘(ERF)、支气管胸膜瘘(BPF)和气管纵隔瘘(TMF),瘘口位于气管或支气管,可通向食管、胃、纵隔或胸腔等,临床治疗较为棘手[1-2]。关于气道瘘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收治的85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气道瘘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为制定气道瘘的肺部感染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对象与方法1.对象:纳入2020年6月~2022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合并肺部感染的气道瘘患者85例,其中男65例,女20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9.4±10.4)岁。根据瘘的位置将患者分为A组(支气管胸膜瘘) 42例和B组(食管气管瘘) 43例,A组均为肺部手术后形成气道瘘,其中肺癌35例,畸胎瘤侵袭1例,  相似文献   
2.
班承钧  代华平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5):1165-1169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肺间质纤维化为最终表现的一组异质性疾病谱,临床观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内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及抗凝功能的抑制,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水平升高,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活化蛋白C(APC)水平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蛋白C抑制物(PCI)水平升高,本文通过对国外相关文献的复习,阐述了凝血系统的这种异常变化与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肺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研究肺结节性质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71例,对患者肺结节的直径、密度、数量情况进行统计,直径按≤4 mm、4~6 mm、6~8 mm、>8 mm划分为4种,密度分为实性肺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杂性结节3种,数量分为孤立性结节、多发性结节2种。同时对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型进行判断,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证型分为肺气亏虚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络证、痰热郁肺证、肝郁气滞证5种证型。然后整理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信息,并进行肺结节直径、密度、数量与中医体质、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71例肺结节患者老年(>60岁)患者占比最高(164例,60.5%),肺结节直径4~6 mm者最多(134例,49.5%),密度主要为纯磨玻璃结节(160例,59.0%),数量为多发性结节者居多(198例,73.1%)。271例肺结节患者中,中医体质分布最多的是气虚质(64例,23.6%)、气郁质(60例,22.1%)、湿热质(41例,15.1%),中医证型分布最多的是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肺结节(PN)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地区271例肺结节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证候要素判定标准确定肺结节的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再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条目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北京地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肺结节的证候要素主要为痰浊、痰湿、气虚、血瘀和阳气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以肺气虚证占比最多(34.3%),其余依次为肺气阴两虚证(19.2%)、瘀血阻络证(17.7%)、痰热郁肺(16.2%)、肝郁气滞(12.5%)。结论:肺结节的病位主要在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可分为肺气虚证、痰热郁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肝郁气滞证、瘀血阻络证,其中以肺气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占比较高。在治疗和辨证过程中,要首重气阴两虚的问题,适时加用补气养阴,强肺气,润肺脉,使气血调达通畅,则邪无以聚。  相似文献   
5.
6.
<正>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2013年2月以来在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尤其以江浙地区较多,并出现较多重症死亡病例。本文分析1例北京地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中西医证候特征,现总结如下。病例简介患者张某,女,61岁,籍贯河北,主因"发热5天,咳嗽、呼吸困难2天"于2013年7月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 LM)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严重并发症之一,生活质量降低,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NSCLC-L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例NSCLC-L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肺腺癌,且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21外显子L858R突变(mutations,m),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59岁-64岁,平均年龄61.3岁,主要临床表现及查体:头痛(3/3)、头晕(3/3)、恶心呕吐(3/3)、癫痫(2/3)、复视(1/3)、听力下降(1/3)、脑膜刺激征(3/3)。出现症状到LM确诊时间为1个月-4个月(平均2.3个月)。除了1例肺癌和LM同时诊断,2例分别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和化疗进展后出现LM,肺癌到LM平均确诊时间为8.5个月。3例患者脑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均显示软脑膜线性强化;3例脑脊液中找到癌细胞,其中2例行EGFR检测,均为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2例患者接受TKIs治疗,症状好转,其中1例联合替莫唑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达4.9个月,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13.9个月。结论EGFRm肺腺癌可能易出现LM;NSCLC-LM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TKIs联合替莫唑胺可能是EGFRm-NSCLC-LM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刘龙  代华平  肖白  张曙  班承钧  辛萍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8):2690-2694
目的 探讨上皮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NA-7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60例住院IPF患者(IPF组)和60例年龄、性别、吸烟情况匹配的外伤、骨折住院患者(对照组)的ENA-78(-156G/C)、IP-10(-1596C/T)和VEGF(+405G/C)的基因多态性,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度.结果 IPF组ENA-78 GC+CC基因型频率(20.0%)和C等位基因频率(12.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7%(P=0.032)和3.3%(P=0.008)],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IPF的相对风险度明显增加(OR=4.23,95%C/为1.35~13.20);IP-10 CT+CT基因型频率(10.0%)和T等位基因频率(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7%(P=0.018)和14.2%(P=0.031)],携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患IPF的相对风险度降低(OR=0.38,95%C/为0.15~0.95).2组VEGF(+405G/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NA-78(-156C)等位基因是IPF的危险因素,IP-10(-1596T)等位基因是IPF的保护性因素,VEGF(+405G/C)基因多态性与IPF的发生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姜良铎教授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医机械通气、综合支持治疗等措施,成功救治2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临床过程,阐述ARDS的中西医病机,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可行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RDS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的价值.方法 收集1998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入住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IL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就患者的临床特征、呼吸衰竭原因、RICU治疗、预后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人选47例患者,男29例,女18例,中位年龄67岁.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依次为呼吸道感染(18例,38.3%)、呼吸道感染+ILD加重(15例,31.9%)、肺栓塞(8例,17.0%)、ILD急性加重(5例,10.6%)和心力衰竭(1例,2.1%),RICU病死率分别为55.6%(10/18)、73.3%(11/15)、5/8、4/5和1/1.人住RICU之初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者31例,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者16例,病死率分别为54.8%和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4,P=0.025).全组患者的RICU病死率为66.0%(31/47),住院病死率为70.2%(33/47).结论 呼吸道感染、肺栓塞和ILD急性加重是IL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并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对ILD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可能优于有创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