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2.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南华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潜伏期2h,出现呕吐、抽搐、意识不清等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结论 本事件是因误食名为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假褐云斑鹅膏和小豹斑鹅膏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亚稀褶红菇的物种鉴定、地理分布、中毒症状及救治措施,为该物种造成的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及病患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中毒案例,开展流行病学、临床救治调查分析,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方法进行系统整理.结果 2名中毒患者2015年7月26日晚食用了自己采集的“火炭菌”,潜伏期2~3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伴有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急剧上升,并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肌酐等的上升,最终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符合以往报道的亚稀褶红菇的中毒表现.2位患者给予血液灌流、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保肝、保肾、抗氧化等对症支持治疗,一名患者于40余天后死亡.另一名患者虽然历经转院治疗,至2016年2月底仍未出院,预后不佳.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结论 亚稀褶红菇是一种毒性高的有毒蘑菇,其在我国分布较广,形态学分类结合分子生物学(使用ITS片段)方法是物种鉴定的有效方法,此蘑菇中毒者潜伏期短,人中毒靶器官主要为横纹肌,重症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云南省元谋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毒蘑菇鉴定的实验结果,对中毒病因进行确证.方法 收治中毒患者后,当地医务人员迅速开展中毒救治工作,疾控专业人员对患者携带的可疑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8月1日,元谋县某电厂12名男性工人,一起食用了一种野生菌约100~200g,进食后10 min到0.5h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胸闷症状.4名症状较轻者门诊给予处理后拒绝治疗,3名患者给予机械洗胃,药用炭胃管注入保留等促进毒物排泄治疗,其他患者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8名患者3~4d后病愈出院.现场采集的可疑毒蘑菇标本经鉴定确认为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结论 该中毒是一起由发光类脐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明确为由发光类脐菇导致的中毒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提示要加强对该种毒蘑菇的研究,并对当地群众开展毒针对性的预防和科普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结果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等四方面介绍风险控制措施。结论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定期开展、持续进行并且不断深入探索,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特点,分析误诊原因,为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在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确诊的18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18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咳嗽和胸腔积液。此外,5例患者出现腹痛,3例患者出现皮下结节,1例患者出现头痛,18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15例患者并殖吸虫IgG抗体呈阳性;1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16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其中左侧胸腔积液4例,右侧胸腔积液5例,双侧胸腔积液7例,胸水均为渗出液;胸部CT见10例患者表现为索条、实变及磨玻璃密度灶,6例出现肺部多发结节,3例出现胸膜肥厚。18例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18例误诊为肺结核的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阅读国内外鹅膏肽类毒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鹅膏肽类毒素的种类、来源、毒性及毒作用机制、中毒表现及治疗方面做出归纳整理,以期为今后鹅膏肽类毒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褶伞属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总结青褶伞中毒诊断及救治方法,为该蘑菇造成的中毒事件处理和中毒患者救治提供借鉴.方法 结合中毒案例,收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救治资料和可疑毒蘑菇样本,对毒蘑菇样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青褶伞造成的中毒特征及救治进行梳理.结果 2名中毒患者食用了不等量的,自行采集的白色野生蘑菇;发病潜伏期约4h.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稀水样便),一名患者伴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升高,另一名患者呕吐少量淡红色液体,并在第2天伴有淡血性稀水便.给予足量补液、激素、保肝、青霉素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3d后全部治愈出院.毒蘑菇样本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结论 该中毒事件是一起由青褶伞引起的经口中毒,青褶伞菌为有毒蘑菇,主要引起消化道刺激性改变,病情较轻,病程短;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青褶伞的物种鉴定是识别青褶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章轶哲  张意  吴文红 《现代预防医学》2014,(10):1794-1796,1808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研究状况。方法根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收录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 2003-2012年共发表661篇论文,发表在223种期刊上。对结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包括论文分析、论文作者分析、论文主题内容分析。结论我国近10年在实验室质量控制方面获得了稳步发展,客观反映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致命鹅膏最早发现于我国广东,是我国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因含有鹅膏肽类毒素,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引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已有73起。本研究系统分析了致命鹅膏的生物学特征、毒素检测、毒素基因组学、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以期为该种剧毒蘑菇中毒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