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的基本特征,探讨其选择使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所有因急性胸痛就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747例有效患者。记录急性胸痛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就诊方式、胸痛特点、既往史。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急性胸痛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保类型、胸痛症状是否典型、有无放射痛及既往病史是否与使用 EMS 有关。结果747例急性胸痛患者中男性414例,占55.4%,年龄(57.2±15.8)岁,女性333例,占44.6%,年龄(61.7±14.9)岁,使用 EMS 共171例,占22.9%;未使用 EMS 576例,占77.1%。年龄大于75岁胸痛患者134例,较其他年龄段胸痛患者更倾向于使用 EMS (P <0.01),65~75岁年龄组胸痛患者152例,使用 EMS 比例最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 EMS (P <0.05);典型胸痛患者483例,使用 EMS 比例较胸痛不典型患者高(P <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胸痛患者356例,脑梗死病史胸痛患者54例,使用 EMS的比例较高(均 P <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大于75岁、既往脑梗死病史是急性胸痛患者 EMS 使用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本研究胸痛患者中使用 EMS 的比例低于1/3。男性、年龄大于75岁、脑梗死病史的急性胸痛患者更倾向于使用 EMS。对于未使用EMS 的急性胸痛患者应加强宣教,以促进患者求医行为的增强,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21-羟化酶基因(CYP21)第10外显子P459H突变(CCC→CAC)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分析P459H是点突变还是基因多态。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CYP21基因3-10外显子,Pst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验证PCR产物为特异性扩增,在此基础上,应用PCR结合扩增引进限制性酶切位点方法(PCR-ACRS)扩增首次PCR产物,Fsp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用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查第10外显子P459H的发生率。 结果:100例正常人CYP21基因第10外显子密码子459均为CCC,即均未出现P459H变异。 结论:CYP21基因P459H为点突变,排除基因多态的可能;另外,PCR-ACRS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一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2004—2014年患者病死率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该院急诊科就诊人次及死亡患者人数,计算病死率,并收集上述3年全部死亡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4年,该院急诊患者数量显著增加(2014年较2004年增加了38.0%,抢救和留观人数增加71.6%),病死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 0.3%,2009年 0.8%,2014年 0.7%,P <0.01),纳入上述3年共1091例死亡患者进行分析。基线临床特征:男:女比例为1.36∶1,该比例2004—2014年间无显著变化;平均寿命61.9岁,过去10年亦无显著变化。救治条件: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数量和硬件设施配备均有明显提升。流行病学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是急诊死亡三大主要原因,三者所占总比例以及外伤、肿瘤等各自所占比例2004—2014年均无显著变化。急救意识: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2004—2014年无显著变化,救护车应用比例未发生改变;患者家属配合抢救的比例显著下降(2004年 61.1%,2009年 60.2%,2014年 42.8%,P <0.01)。时间分布:急诊死亡患者就诊的节假日分布、昼夜班次分布均无显著变化,平均急诊滞留时间明显上升(2004年 22.4 h,2014年 39.3 h,P =0.02)。结论2004—2014年间,尽管急诊科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得到显著改善,急诊患者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这一状况可能与就诊患者数量(尤其是危重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病患自我急救意识无改善、对急诊救治的配合程度显著下降、急诊滞留时间显著增加等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次医疗接触24 h内应用左西孟旦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升高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全国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10月至2021年10月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等14家中心255例经急诊或门诊入院的NSTEMI合并NT-proBNP升高的患者, 通过区组随机分组(block=4)按1︰1随机分为左西孟旦组(129例)和对照组(126例)。其中男性142例、女性113例, 年龄65(58~70)岁。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化后第3天NT-proBNP水平及第5天NT-proBNP较基线的变化率。次要结局指标为第5天NT-proBNP水平下降超过30%的比例、住院期间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用药期间的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结果第3天NT-proBNP水平, 左西孟旦组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455, 1 960)比 1 118(459, 2 417)ng/L;Z=-1.25,...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诊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c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STEMI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根据溶栓时间不同分为0~1h溶栓组、1~3 h溶栓组、3~6 h溶栓组。检测并比较溶栓后的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指标和炎性指标。 结果 0~1 h溶栓组患者的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E峰)、E/A比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均高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脏功能指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0~1 h溶栓组患者的肌钙蛋白T (c Tn 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1~3 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心肌细胞坏死标记物相关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0~1 h溶栓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水平均低于1~3h溶栓组和3~6 h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炎性指标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 结论 急诊溶栓的时间越短,患者溶栓后的心脏功能越好,心肌细胞坏死越少、炎症反应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6.
<正>紫外线(UV)是日光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UV照射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过度的UV暴露可引起皮肤损伤,包括晒伤、晒黑、皮肤老化以及皮肤肿瘤等。人们接受的UV辐射量取决于当地气候、日晒行为、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等相关因素。新疆位于中国的西部,平均日照时间居全国前列,为了解本地区青少年对UV防护的认知度及相关防护行为,本研究以五家渠市的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3个21-羟化酶缺乏症家系的21-羟化酶基因(steroid21-hydroxylase gene,CYP21)直接测序研究,探讨家系中该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4例患者及其部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YP21基因后直接测序。结果CYP21基因序列分析共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家系1中患者CYP21基因存在4种杂合突变:clusteE6、Q318X、A391T、P459H,其中前3种突变串联排列于同一条染色体上,P459H突变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A391T为罕见突变;家系2中患者CYP21基因存在clusteE6、R483W两种杂合突变,其中R483W为罕见突变类型;家系3中患者第4外显子存在I172N纯合突变。结论在3个21-羟化酶缺乏症家系中共检测出6种突变类型,其中P459H为新发现的突变,A391T、R483W为罕见突变。虽然导致21-羟化酶缺乏症的突变主要是一些从假基因(CYP21P)转位到CYP21的序列,但随机突变也是21-羟化酶缺乏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21羟化酶缺陷症4例临床及基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和妇产科收治21羟化酶缺陷症(21OHD)4例,均通过基因测序诊断,采用外科手术和激素补充联合治疗。随访3~7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1OHD患者4例,社会性别均为女性,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均为46,XX。就诊年龄分别为8、15、17和19岁,均因女性假两性畸形就诊。4例患者均有儿童期身高较同龄儿增长迅速史,3例患者11岁后身高无明显增高,就诊时身高低于150 cm。其中2例为同胞姐妹。4例的父母均非近亲婚配。1.2临床特点1例患者出生时父母即发现其阴蒂较正常儿大,出生后阴蒂生长迅速,3例出生时阴蒂…  相似文献   
9.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一门主要研究急危重症的快速评估、救治及分流的二级学科.1986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在以邵孝鉷教授为代表的急诊急救专家的积极推动下成立,这标志着急诊医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过近30年的发展,急诊急救从无到有,从急诊室到急诊科或急救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三环理论”得以实施[1];开展了多项急诊诊疗技术,如心肺复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诊疗水平得以提升并日趋规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建立了多个学术交流平台,如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等.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休克是指充分纠正前负荷不足等情况下,因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顽固的低血压状态及组织灌注明显减低。心源性休克的主要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约占心源性休克病因的80%。其他病因包括: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及心脏肿瘤等[1]。早期心源性休克主要针对病因治疗,后来休克和脏器功能衰竭的关系逐渐被认识,循环功能支持成为休克治疗的核心问题,器官功能的保护也得以被重视。近年来,尽管经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心室辅助装置等新技术应用改善大循环血流动力学,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仍高达40%~50%[2],因此,微循环在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