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并初步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查体的老年男性472名,评估北京地区老年男性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D水平与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全血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BP)的相关性。结果472名老年男性的血清25(OH)D水平平均为(19.47±11.32)ng/ml,其中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充足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97%、39.20%、24.36%、15.47%。25(OH)D与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C/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25(OH)D水平与收缩压(SBP)呈显著负相关,与舒张压(DBP)未见明显相关性。不同25(OH)D水平组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不同BMI水平组25(OH)D变化,将研究对象根据BMI水平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结果发现,随BMI上升,25(OH)D水平显著下降。非糖尿病组及糖尿病组25(OH)D与Hb A1C均呈负相关,与FBP无明显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25(OH)D与Hb A1C、HDL-C、SBP均显著相关。结论北京市老年男性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且维生素D营养状态与多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现为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诊断。方法对2例以低钠血症的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病例均有明确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起病隐匿,以低钠血症等不典型症状为主要表现,在明确诊断后经糖皮质替代治疗低钠血症纠正,乏力、纳差等症状缓解。结论老年腺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可表现为低钠血症等不典型症状,需要临床医师提高对低钠血症的认识,重视头颈部放射治疗病史及可能病因的采集,早诊断、早治疗,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门诊老年干部人群2型糖尿病及相关代谢异常的临床控制状况.方法 随机调查2个月内在解放军总医院干部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95例,分析糖尿病及代谢异常治疗、控制指标.按糖尿病病程分3组,病程≤10年组、病程11-20年组、病程>20年组.比较组间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77.9±8.8)岁,平均病程(13.91+10.90)年;②所有患者均有饮食、运动治疗.单纯以饮食、运动治疗控制血糖者占10.53%.加用口服药物治疗者占57.89%,单纯胰岛素治疗者占3.16%.口服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者占28.42%.2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占13.68%;③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6.56%±0.91%.控制达标率52.63%;④近期低血糖发生率为33.68%.其中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为70.37%,单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为2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⑤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及肥胖的患病率分别达到57.89%,70.53%、30.53%和48.42%,糖尿病伴全部4项代谢指标异常的患者占10.53%,而仅有糖尿病不伴其他代谢异常者仅占5.26%.血脂、血压、尿酸各指标的控制达标率约50%,血糖及上述代谢指标控制均达标者只有2.38%;⑥按糖尿病病程分3组比较,在病程>20年组,患者年龄、HbAlc水平、胰岛素使用率、低血糖发生率、并发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HhAlc达标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心脑血管病变及代谢异常比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人群各种相关代谢异常伴发率高,相对而言血糖控制达标率较高,但各代谢异常指标综合控制达标比率低;分层分析显示,病程长的患者(>20年组)血糖控制达标率降低,低血糖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长期应用华法林对心脏瓣膜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口服华法林1年以上的患者34例,与18例基本病情相仿者对照,用心脏超声的方法评估其心脏瓣膜的状况,同时分析患者的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血管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钙化相关基质蛋白(基质Gla蛋白、骨桥蛋白、Fetuin-A)及骨质疏松情况。结果口服华法林组瓣膜钙化的发生率为14.7%,对照组为11.1%,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基质Gla蛋白浓度在华法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1.9)和(11±4.3)nmol/L,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而骨桥蛋白水平分别为(154±56)和(86±35)μg/L,华法林组明显增高;Fetuin-A水平在两组无明显差异。华法林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9±10)和(65±8)U/L,但血钙、磷和甲状旁腺素水平无明显差别。华法林组的骨质疏松患者占52.9%,高于对照组的38.9%。结论长期口服华法林并未增加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但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略增高,血管炎症与此关系不明显,血液中钙磷浓度在此过程中变化不大,而基质蛋白的改变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5.
产后阴道会阴血肿会给产妇造成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为降低该症状的发生率,尽量避免产妇遭受痛苦,我院医务人员在原有预防措施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0.5%碘伏溶液侵湿无茵纱布进行阴道会阴内、外同时加压及冷敷等新的预防措施。实施新方法5年来,易发症人群的症状发生率为0.95%,比过去五年降低了5.26个百分点。新方法的预防效果明显增强,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成晓玲 《医学信息》2007,20(11):1996-1998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务工作者进行窒息复苏的技术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我于2004年10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结束后配合市妇幼保健院在全市开展培训和推广,并在本院产儿科开展全员培训,形成了一种新的复苏理念。2006年我院被定为全市危、重孕产妇收治的定点医院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凯时注射液配合运动序贯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 6 0例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观察,观察组30例,予生理盐水10 0ml静滴,凯时注射液2 0 μg经输液器小壶滴入,1次/d ,治疗10d后辅以6个月低强度运动。对照组30例,单纯凯时治疗10d。结果 观察组凯时治疗一疗程后API、MN值较治疗前升高,执行运动方案6个月后观察指标较药物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 >0 .0 5。对照组凯时治疗后MN、API升高,但6个月后各指标下降,P <0 .0 1。结论 运动序贯治疗可一定程度上稳定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认知损伤的特点,为护士制订病人认知功能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43例,对照组50例,进行总体认知功能、词语学习、词语记忆、词语再认、视觉记忆、思维判断、空间技能、词语流畅、加工速度、空间执行功能等认知测试.结果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成绩、学习能力、画钟表测验成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成绩与糖尿病病程、发病年龄、伴随的脑梗死、心肌梗死、高血脂、高血压病无关.结论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存在以学习和执行功能为主的认知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减退与所伴随的脑梗塞、心肌梗塞、高血脂、高血压病无关.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对血糖水平与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媛  黄英  成晓玲  席佳楠 《护理研究》2004,18(23):2104-2105
[目的 ]了解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糖水平及对预后的影响 ,为护理病情观察和护理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将 14 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 ,比较两组不同阶段血糖水平及院内感染、心功能不全和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 ]糖尿病组院内感染、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均较非糖尿病组高 ,糖尿病组各阶段血糖水平均较非糖尿病组高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 ,应给予警惕。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之一。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作用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先导而关键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存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机制等有重要意义。有关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始于2 0世纪6 0年代,Born首先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1 ] ,近年来,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2 ] 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还有散射性粒子检测法[3 ] 、全血电阻抗法[4~6] 、血小板计数法[7] 、微量反应板法[8] 等。我们将近年来新发展的和常用的几种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作一简述。一、比浊法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