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篇
药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为止已有3代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在中国上市。ALK抑制剂作为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首选药物,使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虽然ALK抑制剂在有效性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临床应用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耐药现象。笔者检索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对ALK抑制剂作用机制、耐药机制等进行阐述,深入剖析不同ALK抑制剂作用特点、耐药特点,提出耐药后药物选择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摘 要美国针对慢性病患者取药的方便措施主要依托于长程取药模式。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论证美国处方重配多样性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并从管理学角度评价处方重配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意义及如何实践医药护技多方共赢。美国长程处方取药操作流程、技术支撑的流程详细、具体,但面对美国本土情况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的药品种类、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根据《常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确定SADR,并对怀疑药品、SADR类型、 发生时间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共585例,按照ADR 报告评价标准确定64例为SADR,包括过敏性休克、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DRESS综合征、StevensJonhson综合征、窦性停搏、维甲酸分化综合征等。涉及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5岁老年患者20例 (31.25%)。20例既往有食物或药物过敏史,54例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停药或未停药未好转,1 例转归不详,1例死亡。药品种类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抗肿瘤药(20例,31.25%)、抗感染药物(14例, 21.88%)、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12例,18.75%)、免疫抑制药(5例,7.81%)、诊断用药物(4例, 6.25%)。累及系统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全身症状(23例,35.94%)、血液系统(9例,14.06%)、心血管系统(9例,14.06%)、皮肤及其附件(8例,12.50%)、消化系统(8例,12.50%)。结论:需要加强特殊人群、特定药品的用药前评估筛查、皮试、预处理和抢救准备措施,及时更新先进的救治技术, 规范救治流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提高救治率。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对不良反应管理作用, 减少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孙雯娟  张波 《协和医学杂志》2022,13(6):1036-1044
  目的  以美国为参照, 对中国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现状进行分析, 探索抗肿瘤药物发展趋势, 以期为抗肿瘤药品遴选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 提取中国进口(美国上市)与国产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药品名称、上市时间、适应证等信息(时间截至2021年4月30日), 并计算中国上市比例。  结果  截至2021年4月30日, 美国上市122种新型抗肿瘤药物, 共覆盖14个疾病类型。其中中国进口51种, 中国上市比例为41.80%。大分子单抗类药物中国上市比例最高(46.15%), 其次为小分子靶向药物(44.58%), 抗体药物偶联物中国上市比例最低(15.38%)。我国自2015年以来, 进口新型抗肿瘤药物数量显著增多(70.59%, 36/51), 2015—2021年中国上市比例为50.70%(36/71), 而2010—2014年中国上市比例仅为19.35%(6/31)。中国进口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覆盖13个疾病类型, 适应证为中国发病率前5位瘤种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中国上市比例均值为62.15%。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共14种, 包括大分子单抗类药物7种、小分子靶向药物7种, 占我国现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21.54%(14/65)。其中, 2015年以来上市11种(78.57%, 11/14)。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共覆盖8个疾病类型(57.14%, 8/14)。  结论  虽然中国新型抗肿瘤药物上市数量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 但基本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2015年以来, 我国在加速审批、自主创新等方面持续改进。未来应从安全、疗效、经济、临床必要性等多角度对我国已上市药品与未上市药品进行考量, 从而为药品遴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设计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 从处方源头拦截超剂量医嘱, 保障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  制订88种抗肿瘤药物阈值拦截/警示策略, 建立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 对超剂量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拦截/警示。调取2021年1—6月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中的拦截/警示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共拦截/警示医嘱665条, 其中触发拦截功能的医嘱共642条(96.54%), 触发警示功能的医嘱共23条(3.46%); 拦截/警示的药品以口服片剂为主(74.29%); 被拦截医嘱中, 频次错误占比最高(64.22%), 其次为途径错误(11.73%)和剂量错误(9.92%)。拦截超剂量医嘱564条, 涉及抗肿瘤药物28种; 拦截次数最多的抗肿瘤药物为甲氨蝶呤片, 平均超剂量7倍; 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平均超剂量倍数排名第1, 平均超剂量1000倍。拦截超途径医嘱78条, 涉及5种抗肿瘤药物。  结论  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系统从处方环节杜绝了医嘱超剂量用药错误, 切实保障了抗肿瘤药物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1例男性胃癌晚期患者应用过量卡培他滨片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参与会诊,针对卡培他滨过量引起的黏膜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相应意见,协助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并根据患者情况适时调整,患者不良反应得到控制与改善。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中发挥了相应作用,并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病例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益生菌制剂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进展,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全面、有效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专业官网和权威文献,汇总国内外益生菌产品信息,着重介绍益生菌产品现状、临床使用的循证证据及安全性。结果:国内外益生菌产品临床应用广泛,从产品特点、循证证据、安全性角度综合探究,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结论:各国益生菌制剂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不同程度进展,国际组织越发重视其不同领域的开发和安全性探索。我国益生菌的临床研究、产品开发取得了良好前景,但在研究规模、方法学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17种国家医保谈判抗癌药相关政策前后,北京协和医院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医院药品目录优化与调整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7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为2018年度,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为2019年度)北京协和医院17种抗癌药的全部门诊及住院处方数据。对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数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度共6881例患者使用此17种抗癌药。其中,门诊患者4713例(68.5%),住院患者2168例(31.5%)。17种抗癌药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为16.3%和3.8%;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胸部肿瘤、血液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 用药金额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奥希替尼、奥曲肽微球、克唑替尼,且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同步性好; 限定日费用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维莫非尼、西妥昔单抗和伊布替尼。政策实施前已入院的6种抗癌药中,2019年度用药金额和处方量分别同比增加78.2%、89.8%;用药金额占本院全部抗癌药用药金额、全部药品用药金额的比率分别同比增加54.4%、78.6%;与2018年度相比,2019年度奥希替尼用量与用药金额均大幅增加,西妥昔单抗、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及奥曲肽微球用量增加而用药金额下降,培门冬酶用量和用药金额均显著下降。  结论  国家医保谈判政策促进了17种抗癌药在临床的使用,提高了用药可及性,亦导致药品费用有较大幅度增加。应加强对相关药品的临床应用监测和动态评估,在保障患者用药需求的同时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