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真实世界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s)的分析与评价,获得DDIs相关SADR的临床证据,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20年12月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SADR报告,采用UpToDate中的Lexi-Interaction®软件对SADR中≥2种药物进行分析,评判是否存在潜在DDIs,并对可能由其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0例SADR中男性稍多于女性(50.83% vs 49.17%),平均年龄(65.27±14.71)岁,≥65岁患者占56.39%。构成比最高的药物为心血管系统用药,累及器官以胃肠系统损害为主,而阿司匹林是导致SADR例次最多的药物。在含≥2种可疑药物的150例SADR中,存在潜在DDIs的有64例,占42.67%;而发生实际DDIs有42例,占28%,其中2例属于X级,16例属于D级,且多数(71.43%)报告是由相加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所致。阿司匹林是潜在DDIs和实际DDIs中最常见的药物,而实际DDIs中最常涉及的药物组合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中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的SADR。结论 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对SADR的影响,优化处方用药,特别是老年人群,依据潜在DDIs的结果,合理选用治疗药物,同时加强心血管系统药物和重点人群的监测,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 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3.
61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平 《安徽医药》2020,24(8):1693-1696
目的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 EXCEL数据透视表等功能,对淮南市 2015—2019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 SADR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累计收集上报 SADR报告 619例(1.8%)。其中女性 350例(56.5%)男性 268例(43.3%); SADR高发年龄段为 61~70岁,为 166例(26.8%);涉及药物剂型 24种,其中注射剂 SADR为 460例,构成比,最高(74.3%);静脉滴注给药 SADR为 408例,构成比最高(65.9%);涉及 283个品种规格,抗肿瘤药物 SADR为 159例,构成比最高(25.7%),其中,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的 SADR报告最多,为 40例(6.5%)。结论 SADR累及系统?器官范围广,对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是提示影响公众用药安全的最重要信息。 SADR的发生与病人年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减少 SADR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 SADR监测,注重实施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检验危急值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集到的基于检验危急值及传统监测模式的SADR报告表,对两种监测模式从患者性别与年龄、不良反应特点、科室分布及潜伏期、因果关系及转归方面,分别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福州市长乐区医院共收集SADR 395例,65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引起SADR最多,占54.44%;基于检验危急值的有251例,占63.54%,与传统监测模式比较差异显著(P<0.01);科室分布方面,居前3位的科室分别为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两种监测模式无显著差异;检验危急值监测模式居前3位的不良反应分别为肝功能异常、低血糖、肾功能损害,传统监测模式居前3位的分别为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二者互为补充;潜伏期评价中,最短的为3 min,最长的为7年;关联性评价中,"很可能"46例,占11.65%,"可能"349例,占88.35%;转归情况方面,痊愈74份,占18.73%,好转283份,占71.65%。结论 本研究为药品安全性信息的更新及补充提供重要数据,检验危急值在SADR监测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监测工作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引起药源性甲状腺功能损害的药物种类及其不良反应表现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6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浙江省平台上报的不良反应为药源性甲状腺损害的病例,利用Excel 软件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可疑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时间、临床表现、转归等相关因素。结果:共收集甲状腺损害病例251例252例次。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为抗精神病类药物(54.18%)、抗心律失常药物(17.93%)和抗躁狂药物(12.35%),共占83.46%,其中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片发生不良反应例次占总例次的46.83%,绝大多数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甲状腺功能降低;盐酸胺碘酮片发生不良反应例次占总例次的17.86%,其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占其ADR报告数的62.22%,不良反应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比例约为4.5∶1。碳酸锂片发生不良反应例次占总例次的12.70%,但国内生产的碳酸锂片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下均未提及甲状腺功能损害。结论:多种药物可引起药源性甲状腺功能损害,应引起临床应重视,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京鼓楼医院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南京鼓楼医院2007年9月—2017年9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9例有效的抗真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合并用药、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的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真菌药物所致的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22;60岁以上发生率最高(46例,30.87%)。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8例,65.77%)。ADR报告涉及7种药物剂型,其中以粉针剂为主,占总剂型的34.23%。吡咯类的不良反应占88.59%,其中主要以伏立康唑为主,构成比为36.24%。未合并用药者为113例,占75.84%。所致ADR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49例,28.99%),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34例,20.12%)等。ADR的转归以痊愈和好转为主。结论 抗真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7.
摘 要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5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13例ADR报告,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ADR报告中的患者因素(性别、年龄、民族)、用药因素(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以及ADR类型、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213例ADR报告中,≥60岁老年患者呈高构成比(28.64%);男女患者比为1.39∶1,其中汉族、维族构成比较高(52.58%和32.40%);静脉给药是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70.42%);抗感染药物的ADR构成比最高(27.23%),其次为中成药、循环系统药;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 结论: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药品ADR监测及持续改进工作,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ADR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2016年收集上报的新的及严重的ADR从报告类型、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 器官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新的及严重的ADR报告共有400例,占报告总数的64.52%;60~7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34.25%;发生ADR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性(50.25%)略高于女性(49.75%);静脉给药引起ADR例数最多(57.00%);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31.25%),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多(32.00%);主要累及系统 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3.00%)、胃肠系统损害(15.50%)及肝肾功能损害(14.00%)等。结论:全院应加强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从而规范药物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6~2018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ADR监测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该院2016~2018年上报的2 100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反应分级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ADR报告中,男1 119例(53.28%),女981例(46.72%);患者年龄分布以45~60岁最多,共820例(39.05%)。一般的ADR为2 022例,新的ADR 13例,严重的ADR 64例,新的和严重的ADR仅有1例。医生上报ADR 551例,护士上报171例,临床药师上报1 378例。致ADR的怀疑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96例,18.86%),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1 104例,52.59%);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受损为主(771例,36.71%)。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热发生的机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药物热的医药期刊文献,对检索到的符合条件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发生药物热的药物以抗菌药134例(52.34%)、中药制剂36例(14.06%)、循环系统用药24例(9.38%)为主;静脉滴注占73.05%;225例患者除发热外还伴发其他症状及并发症;部分患者使用抗菌药后血常规有变化。结论:临床上要重视和正确认识药物热,加强合理用药,以降低药品不良反应风险,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